内容摘要:所谓窜货,简言之就是产品越区销售。对窜货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管理窜货的思路。常见的思路是“堵”,这种思路基于窜货现象负面效应的认识,认为厂家应对窜货严防死守,杜绝窜货发生。窜货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无从避免;笔者认为管理窜货的思路宜“疏”。窜货现象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减低其不利影响,化不利于有利是“疏”的关键。 关键词:窜货 管理 区域差异化 窜货及其发生 窜货是传统营销教科书中没有的一个概念,但却是企业营销实践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也是企业渠道管理经常碰到的疑难杂症。所谓窜货,又称为倒货、冲货,简言之就是产品越区销售。窜货是如何发生的?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般营销的过程:
如果一个制造商只有通路③,那么属于直销,一般几乎不可能有冲、窜货,因为制造商(包括代制造商管理的人员)撑握着全部的利润分配权,象通常医药企业的会议、社区、专卖店营销方式,但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只愿意拥有这一种通道,因为费用大,周期长,回报慢。通常都采用通路①②,但这样做利润分配权就掌握在了制造商与渠道多个环节之中,形成了不确定性,在制造商与渠道间,渠道相互间,大家为争夺利益自然而然会形成窜货。为什么会出现商家(渠道企业)不按厂家要求将产品越区销售的窜货现象?追根索源其本质原因是:利益驱动商家如此。商品流通的本性是从低价区向高价区流动,从滞销区向畅销区流动。除非市场同质,同种商品,只要价格存在地区差异,或者只要同种商品在不同地区的畅销程度不同,就必然产生地区间的流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驱动原则下区域市场的异质性决定了窜货现象的必然性。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因此窜货现象会更为突出。利益驱动是窜货的本质原因,发生窜货的直接原因有:中间商为多拿回扣,抢占市场;销售区域格局中,市场发育不均衡,某些市场趋于饱和,供求关系失衡;供货上给予中间商的优惠政策不同;辖区销售不畅,造成积压,厂家又不予退货,中间商只好拿到畅销市场去卖;运输成本不同,提货成本较低,有窜货空间;厂家规定的销售任务过高,迫使中间商去窜货;市场报复:目的是恶意破坏对方市场;更为恶劣的窜货行为是中间商将假冒伪劣产品与正品混同销售。 窜货利弊分析 “窜货猛于虎”,这对于国内医药、烟草、手机等窜货现象严重的行业来说并不过分。窜货对企业的危害具体体现在:使中间商利润受损,导致中间商对厂家产生不信任感,对经销其产品失去信心,直至拒售;导致地区间价格悬殊,使消费者怕假货,怕吃亏上当而不敢问津;损害品牌形象,使先期投入无法得到合理回报;总体来说,如果产品窜货严重,企业不但无法招到满意的代理商,而且还会让原来产品代理商减弱产品的宣传力度。从而令制造企业的品牌推广力度也随之减弱,造成企业产品大量积压,无法打开终端市场,最终失去终端市场控制。 然而窜货现象本是中性,无所谓好坏对错。辩证的看,窜货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如下收益:在企业发展之初,且尚有主导品牌控制市场时,适度的窜货对提高市场占有率很有帮助。窜货的特性之一就是利用价格差,快速地实现产品移动,批量地使产品从甲地移动到乙地。利用窜货来打市场,对竞争对手来说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窜货的特点就是产品由甲地窜到乙地销售,用窜货的办法来冲击地方保护严重的市场,可以起到以下作用:打破地方垄断状态;用滚雷的办法引出大的经销商,找到真正对经销该产品有兴趣的主力经销机构。对于那些抱着老产品不放,又不愿意经营新产品、开发新市场的经营环节,用窜货的办法来冲击老产品、老市场,可以激发品牌的新鲜、活跃,促进新陈代谢,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一定程度的窜货有助于增强厂家的谈判筹码,从而可以达到有效地管理控制经销商、避免厂商矛盾的目的。 窜货管理思路 对窜货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管理窜货的思路。常见的思路是“堵”,这种思路基于窜货现象负面效应的认识,认为厂家应对窜货严防死守,杜绝窜货发生。其手段不外乎:产品区域差异化以便于识别窜货;运用法律、经济的手段加大惩罚力度;渠道企业内生化以加强控制等。每一家公司其实都在打击、堵塞冲窜货,许许多多的营销界人士也提出过数量众多的方法,但鲜有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就象社会中的犯罪事情一样,不能完全杜绝,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利字当头。如上分析,窜货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无从避免;而且窜货本身也可能为厂家带来一定的利益。因此,笔者认为管理窜货的思路宜“疏”。窜货现象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减低其不利影响,化不利于有利是“疏”的关键。从策略层面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经销商的忠诚问题。如何确保经销商的忠诚?需要从利益捆绑、奖惩等方面进行制度安排。比如对于强势企业可以在选择经销商的时候提出保证金要求,通过这种制度,可以大大拉近与经销商距离,确立起一种维护厂商之间独特的信用关系,激发经销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易于窜货管理。有人说,没有窜货的销售,是不红火的销售,但事实证明:大量的窜货,足可以让公司一蹶不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