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配送在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对商业中心区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鉴于现行商业物流共同配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共同配送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快物流设施建设,提高作业能力;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加大外资引进,提升商业共同配送的水平;四是大力推动共同配送中a的发展;五是强化商业共同配送意识,多方面培养人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竞争加剧。制造商为了满足大众需求,纷纷采用多样但量少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应,高频、量少的配送方式也随之产生。共同配送也称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指多个用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服务。这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合理化配送模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其实质是物流资源利用的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的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的共同化。实践证明。这种配送方式在降低成本、改善物流作业效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优化物流技术水平等方面对商业中心区的发展意义重大。 共同配送在我国起步较晚,具体应用过程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将从我国商业中心区共同配送的现状人手,具体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商业中心区推进共同配送的成因 共同配送是商业中心区为实现整体物流配送合理化,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对不同商品进行优化组合后进行配送的模式。商业中心区选择共同配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以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水平为目的共同配送。商业中心区开展共同配送,可以对连锁企业、物流企业的功能和设施设备、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可以减轻连锁零售企业的投资负担。零售企业可以基于自身主营业务的比较优势,在供应链上选择最适合自身、能使自己获得最大价值的业务环节,在节约资源投入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以改善物流作业效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核心的共同配送。可以通过混合装载,将多家企业的零散货物整合成一次性运输,优化配送路线,达到配送的经济规模,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中小物流企业不仅可以实现多频率、小批量的发货,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业务,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开展共同配送,可以实现物流资源的网络组织化,发挥网络的聚集效应,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可以增加服务时间,减少库存储量、增加商品品种,减少商品产生浪费的现象,降低物流成本。用户也可以对来自多家企业的产品进行集中统一的总验货,简化验货手续,提高验货效率。
最后是优化物流技术水平,实现绿色配送。开展共同配送,可以促进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分拣系统、条码技术、扫描技术EDI、GIS系统和GPS系统等现代化装备和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物流的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机械化和自动化。共同配送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物流资源,产生协调效应,避免重复建设;减少社会车辆总数,改善交通运输状况,减少交通拥挤和污染;通过集中处理,有效提高车辆的装卸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提升商业物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商业中心区共同配送现状 我国商业中心区在新形势下呈现连锁领域及规模扩大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组织形式网络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等特点。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相应的物流工作并未获得同步发展。物流管理体制混乱,机构多元化现象突出;原物资部、原商业部、对外经贸部、交通部以及中央其他各部(煤炭部、林业部等等)均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这种分散的多元化流通,使得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普遍,资金浪费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家,其中又以上海和广东数量最多。此外,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许多企业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也建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目前国内物流配送大都跨越了简单送货上门的阶段,基本上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配送,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近年来,随着商业中心区的发展,配送中心的建设受到重视,特别是自建配送中心的积极性很高。而一个功能完善的社会化的配送中心的投资相当巨大,配送量过小必然造成负债过多、回收期长,反过来又影响商业中心区的发展;同时,社会上又有相当数量的仓库、车辆等设施在闲置,形成了投资上的重复、浪费。
但是,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以及行业对物流认识的提高,目前我国商业表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主要形式看,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大部分企业选择了自建物流配送中心的方式,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将物流建设作为今后企业发展的战略。同时,作为委托第三方进行物流配送的企业也大大增加,除了北京物美、深圳新一佳、广东好又多以及家电的大中等企业大胆尝试外,更多的企业开始采用物流外包的方式。另有,大量的连锁零售企业由于门店数量以及企业规模、实力的原因,采用供应商直接供货,这其中包括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知名大型超市。 三、我国商业中心区共同配送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硬件基础设施落后,自动化作业水平低。从国际上来看,连锁商业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机械化、自动化配合信息系统的整合作业模式,例如,美国立体化的商业物流中心很多都建有专业通讯网,货物的入库、移动、配装等都通过计算机控制托盘、货架铲车和吊车进行;日本已经广泛采用计算机机器人进行物流作业的模式。而我国商业中心区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备等投入不足,导致物流配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运作效率很低,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但是,要改造现有的硬件设施,建立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成本过高,投资周期较长,因此,商业物流中心自动化水平相对落后现象普遍存在。
(二)物流信息现代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实行物流配送的商业企业中,有近6成的企业至今几乎没有采用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来进行物流作业,而在已经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物流管理的企业中,7成企业仍然以传统手工作业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辅助性的管理手段,计算机应用仅限于配送中心的事务性管理;商业物流信息技术的采用仍然以互联网、仓库管理系统(WMS)、管理信息系统(M1S)等为主,对于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企业把已经掌握的信息资源作为私有财产和商业机密,不与其他企业共享与合作,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商业企业的库存和销售信息,而多数企业宁可增加投入成本,构建自己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愿与其他同行合作,结果导致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下降。
(三)系统化的配送技巧不足,影响配送效率提高。从我国目前现有商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系统地运用科学配送技巧和方法的企业并不多见,通常的做法是连锁门店通过一定的沟通方式向总部或物流配送中心发出采购指令后,商业企业货满发车或按时发车,统一配送率不高,不少零售业的仓库和车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车辆空载率较高,商品在库周转期一般都高达15~30天,而且,配送规模普遍较小,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绝大多数配送中心没有达到经济配送规模,其中约60%的人员和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在配送周期以及配送路线等方面并没有进行完整的考虑和筹划,配送技巧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配送效率的提高。
(四)物流单住各自为政,布局不合理再E国企业一般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专门负责门店上的商品配送,各个企业为争夺市场,各自开辟渠道,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建立自己的物流网络,拥有自己的物流设施。在用户集中的地区,因为有利可图而建有多家物流单位,造成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而在用户较少的地区则无人问津,设施严重不足,由于布局不合理往往使用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另外,配送中心需要大面积占地,商业中心区由于地价等原因不适合建立物流设施,就长春本地物流单位而言,设施和仓库等都离城市中心区较远,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额外负担,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五)物流配送复合人才缺乏。物流业正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要求物流工作人员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自动化技术及物流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完整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导致人才缺乏,素质不高,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业务。共同配送不但对物流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具有在复杂情况下(兼顾多方需求)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而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粗放管理阶段,未能解决好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 四、我国商业中心区共同配送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作业能力。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大力发展物流业放在了重要位置,其中还对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制定了具体规划。所以要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积极推进货运枢纽型、仓储集散型、配送中心型、电子商务型“四大类”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做大做强一批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大力整合全区现有物流资源,建设高水平“物流园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相对分散的仓储企业和运输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 (二)剁用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以“物流园区一物流中心一物流配送网点”为支撑,以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交通信息平台为依托的城市物流体系,加快新的物流经营理念和技术的应用步伐,如及时化战略(JIT)、快速反应战略(QR)、连续补货战略(cR,Continuous Replenish-ment)、自动补充战略(AR)等等。为了摆脱“一步到位实现‘大而全’的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在提升商业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兼容性和适当超前性、持续性和持之以恒相结合的原则。
(三)加大外资引进,提升商业共同配送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进入我国各个产业领域,对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以忽视的作用。但相对而言,商业领域尤其是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则略显落后。以目前情况来说,可以加快国内在商业领域中的物流配送方面与外商的合资合作,借鉴国际领先商业企业或物流配送企业的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商业物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为了加快物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国家除了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对商业物流的合资合作方面制定一些鼓励性优惠政策之外,还应尽快将“物流业”作为一项重点发展的产业,积极组建物流开发公司,发展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这些方法的程序化和经验化对于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大力推动共同配送中心的发展。目前我国商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多集中在百货公司、超级市场、大型卖场、折扣店等业态领域。每个商业连锁企业由于各自的主营业态差异较大,建设配送中心的思路也不完全相同。一般而占,百货公司由于自营商品比重较低,采用第三方物流的可能性较大;超级市场以企业经销或代销商品为主,因此他们选择自建配送中心的可能性较大;当然,其他不同业态的物流配送模式都会存在一定差异,但不管是何种零售业态,随着企业门店的不断增加,他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利用第三方物流还是与其他零售企业共建配送中心?在进行配送中心规划决策中,企业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企业的连锁门店数量较少,如果自建配送中心则投资成本太大,资金流量出现困难;利用第三方物流,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也并非一种特别有效的战略,而且会分流企业的利润。从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共建配送中心便是一种既经济又能实现利润共享的选择思路。共同配送中心不仅能有效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通过不同零售企业之间的联合增强企业联盟的集团竞争力,对于中小型投资主体而言都是非常有利的一种物流配送模式。 (五)强化商业共同配送意识,多方面培养人才。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培养:一是选派人员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培训;二是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对物流配送中心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三是依靠大专院校、单位的力量,联合培养高素质的经营和物流人才。物流企业要在重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重视所有员工物流知识提升和业务能力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快对我国整体商业物流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探索,从而为我国商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