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损耗控制(二)
目前,国内零售企业对损耗还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 美国零售业对损耗(Shrinkage)的定义是:不明原因的库存短缺金额, 而把已知原因的库存减少,如报损的商品称之为损失而不是损耗, 报损商品相当于商品毛利的损失, 是降价金额的一部分。这种定义方法让管理者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控制不明原因的损耗上, 突出了例外管理, 是比较科学的;国内大部分零售企业则把不明原因的库存短缺和报损商品金额合在一起作为损耗, 这种方法的观点是,损耗是未对销售产生贡献的商品金额, 强调了损耗对利润的影响。
不是所有商品都需要计算损耗, 对于生鲜分区(肉类、海鲜、熟食、果蔬、面包等), 由于其商品很难做到单品管理, 所以定期计算部门的毛利率是评估其运作的最好方法。只有非生鲜分区的自有库存部分, 才需要通过盘点确定其损耗和损耗率。
根据存货的不同计价方法, 损耗的计算分为零售价法(Retail)和成本价法(Cost)。 零售价法
零售价法以沃尔玛超市业态为代表, 目前美国的零售企业有一半采用这种方法,易初莲花也采用这种方法。计算方法如下:
损耗金额=实际盘点库存-账面库存
实际盘点库存为年终盘点时所有商品的零售价乘以库存数量的总和。
账面库存=期初库存+收货金额-销售额-∑降价金额(Markdown)
降价金额=(原售价-新售价) ×商品现货数量
公式里的每一项都以零售价计算, 特别要注意账面库存中的降价金额部分, 由于是以零售价计算, 所以每个商品在盘点期间每一次零售价的变化都需要准确记录, 这要求在变价时要人为地确认变价商品的现货数量, 如果出错将影响账面库存的准确, 从而产生损耗。
例如: 一家商场只有一种商品, 零售价10元, 库存数量100个。假如期间没有发生收货和销售,只是在盘点前零售价从10元降到9元, 在变价时计数90个, 请计算是否产生损耗?
答案: 实际盘点库存=9×100=900元(假设盘点是准确的)
账面库存=10×100-(10-9) ×90=910元
损耗金额=900-910= -10元
结果很出乎意外, 商场没有任何经营活动, 竟然盘亏了10元。原因很简单, 就是在变价计数时计错了数量, 如果计为100个, 就不会有损耗了。在实际运作中, 商品的实际现货数量和电脑库存数量一定存在差异, 所以在变价计数时一定要点实数, 如果只按库存数量, 损耗就会产生。 零售价法的好处:
* 平时库存数量的调整不影响账面库存, 只有在年终盘点和平时变价时需要准确点数,这样平时修正库存不会产生损耗, 员工敢于调整库存, 可以保证库存准确, 有助于订货的准确。
* 大盘点一年盘一次即可。
* 对于零售价经常变动的折扣店, 可以随时掌握变价金额, 便于控制毛利。
零售价法的缺点:
* 每一次变价都需要计数, 如果员工责任心不强,就会产生大量的账面损耗。
* 盘点结果损耗只能分析到部门, 不易精确到单品,不利于损耗原因的查找和调查。
* 损耗率要比成本价法的损耗率偏高。
成本价法
成本价法以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业态为代表, 也是绝大部分国内零售企业采用的方法。计算方法如下:
损耗金额=实际盘点库存-账面库存
实际盘点库存为年终盘点时所有商品的成本价乘以库存数量的总和
账面库存=期初库存+收货成本-销售额成本
公式里的每一项都以成本价计算, 商品的库存数量和账面库存一一对应, 每一次库存的调整都会改变账面库存, 改变库存的途径通常有库存调整和报损调整两种。成本法的关键是平时要周期性盘点, 并调整库存, 累积损耗, 再加上年终盘点时的库存差异, 即为全年的损耗。以上只是不明原因的损耗,如果企业规定需要加上报损金额,还要把这部分加上。
成本法的好处:
* 损耗分析可以精确到单品, 便于损耗原因的查找和调查。
* 损耗率要比零售价法的损耗率偏低。
成本法的缺点:
* 平时每一次调整库存都影响账面库存, 员工不敢轻易做库存调整, 不利于库存维护, 影响订货的准确。
* 对于几万种SKU的商场, 平时周期盘点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影响效率。
损耗率应该作为零售企业的一个财务指标, 它的计算方法如下:
损耗率=损耗金额/盘点商品的销售额×100%
对于零售价法, 分子以零售价计算;对于成本价法, 分子以成本价计算。而分母的销售额都以零售价计算。这里需要注意, 准确地讲,销售额应该仅是由盘点的商品产生的, 不应该包括生鲜分区, 联营商品的销售额, 这样才能反映企业营运的真实水平。 (注:本栏目欢迎业界人士与本文作者就防损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作者邮箱:zangyou@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