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读
3公里距离内,分布着4家大超市;业态相同的大卖场,直接开到了对门口;同一小区门前,短时间内出现3家连锁便利店……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超市、卖场、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在我们身边冒出来。
我们这座城市到底需要多少超市?店家扎堆现象是否会引起恶性竞争?商务部近日出台了《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商家之间多大间距算合理、同业损害如何评定等,一时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
局部地区已“贴身”竞争
场景一:
昨天(06年8月6日)早上,记者来到城北拱宸桥地区。偌大的运河广场底下,是世纪联华在杭最大的一家超市。从运河广场向东往上塘路,也就四五分钟的自行车程,就到了紧邻高架路的欧尚超市。再往大关小区方向前进,约公交车两站路远,就到了香积寺路的世纪联华大关店。随后,记者骑自行车七八分钟,又到了德胜路上的乐购超市。四家超市跑下来,整个行程大约花费25分钟时间。估算一下,这些超市基本上都在半径3公里范围之内。有的超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就1公里左右。
这些店都是大超市,像世纪联华运河广场店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其他几家超市最小的经营面积也在5000平方米以上。各家店的货物品种大同小异,从生鲜类食品到日用百货,一应俱全。
场景二:
在近江小区区块中央区域的“在水一方”几幢高层住宅楼下,一家联华超市,一家三江超市,几乎是比邻而居。而在一路之隔的对面,还有一家华联超市。从华联超市门口往后穿过秋涛路,不出1公里远,就是好又多近江店。但相对于商家的大量投入,有的店的人气明显不足。
场景三:
秋涛路靠凤起路口的一段,从南往北,分别开着永乐、国美、五星三家家电连锁卖场,前后也就在1公里范围内。加上旁边家电市场的一些专营店,这里的家电经营店家给人以扎堆的感觉。据统计,杭州城区的连锁家电卖场目前超过了20家。上周五下午,记者逛了一家家电卖场,发现二楼的冰箱、洗衣机销售区空空荡荡,算上记者总共才两名顾客,还没有营业员多。
开店前先做同业损害评估
商务部近日发布《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草案,在本月底前公开征求意见。如果该推荐性行业标准付诸实施,那么今后零售企业开店将进行同业损害评定,如果低于一定分值,新开店的审批就有可能被叫停。
记者从草案中看到,评估方法首先对各个不同业态的主要商圈半径作了明确划分,比如:便利店的商圈半径为顾客5分钟内能到达,折扣店和超市为2公里左右,仓储型会员店为5公里,社区型购物中心在5公里-10公里,市区购物中心在10公里-20公里。这就意味着,在2公里半径范围内,不应该开出两家以上的超市或折扣店。
草案还推出了同业损害程度评价标准。从客流方面评估,在可比客单价前提下,月交易笔数连续三个月低于去年同期的30%,可认为顾客流失“明显”。
销售额连续三个月低于去年同期的30%,可认定销售额下降“比较严重”。 如果一家新店的开张导致顾客进入老店不如以前方便、老店停放车辆的场地比以前减少一半,或者老店的门脸多数被遮挡等情况,这家新店也有可能被判定为“同业损害”。
商务部推出的新标准规定了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的概念与方法,不仅适用于新设立的零售商店对已有相邻、类似业态零售商店同业损害的评估,也适用于对已存在的类似业态零售商店之间同业损害的评估。商务部表示,制订这个标准,是为了防止零售市场垄断,避免在同一主要商圈内不合理设立相同或类似业态的零售店铺,减少对相邻、相同或类似业态的已有零售商店的经营损害,从而有利于区域零售市场的合理竞争和有序发展。
“五公里死亡圈”是否灵验
美国零售业内流传着一个说法:沃尔玛卖场在美国本土每开一家店,一般都会引发“5公里死亡圈”现象,就是在其卖场5公里半径区域内,小超市、杂货店等纷纷倒闭。去年以来,杭城已出现类似的迹象,人本宝裕超市、温州路华联超市、东新路依邦超市、石桥路味中超市、留下祥福超市……一批中小超市接连关门。
大卖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贴身竞争的压力使得大家都不惜代价甚至亏本赚吆喝。一家连锁卖场负责人就说过,现在开的网点,就要做好五年不赚钱的打算。先圈地,再谈效益,已成为许多连锁巨头的开店方针。
超市竞争已到了“肉搏”的程度。如:不惜贴钱争相开出超市免费接送车;几乎每周都针锋相对地推出特价商品,以超低价招徕人气。世纪联华运河广场店去年底开业时,就推出了特价促销,甚至喊出“满300送200”。欧尚超市闻讯后紧急行动,推出了数十种超低价商品,拉锯式的人气争夺战由此展开。而紧邻的香积寺路上,沃尔玛超市已在大兴土木,有望于明年开出。这无疑将为本已白热化的城北商圈再添一把火。
一家卖场的企划负责人表示,现在各大超市都有专门的调研组,对周边超市的价格信息密切跟踪。有时“情报战”甚至会引起冲突,挖人、跳槽事件也时有发生。有的大型商业网点刚开发招商,就出现七八家超市争抢的局面,造成租金成本层层加码。如贴身肉搏似的竞争中,已有部分超市由于定位、经营上的不成功,出现了经营业绩下滑、客流量减少的状况。
服从规划有序竞争
其实,我市前年出台的《杭州市区商业网点2003—2010年发展导向性规划纲要》,就对商业业态功能和结构布局作了明确阐述。其中有一条: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综合型超市,其经营服务辐射半径应在3公里以上。
世纪联华、华润万家等超市的有关人士认为,尽管商家都知道这么一个导向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游戏规则屡屡被打破。目前有的超市投资方存在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比如目前,城南、滨江、下沙、半山一带还缺少大型超市,而城北、城西一些地区已呈密集型,但大家都看中商业成熟区块,而不愿看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及规划导向。同时,有的城区为招商引资,吸引知名度高的外资零售巨头进驻,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允诺优惠政策,因而忽略了商业布局上的全局性考虑。
市贸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几年的快速成发展,目前杭城的超市数量确实增加不少,已基本能满足市中心、主城区居民的需求。
但还不能说达到“饱和”,还存在一个布局合理性的问题。如一些新开发区块、新建居民区及偏远地区,还存在网点空白及薄弱之处,这些地区超市还有发展余地。商业网点规划有指导作用,《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属推荐性行业标准,但都不是强制性法规,这还有一个引导性、操作性的问题。一些大超市特别是外资零售业巨头看中杭州的市场潜力,对本地招商引资是件好事,但在选址布局上,也应考虑到本地的商业网点规划导向,服从规划,有序竞争。 开店密疏不能一刀切
大关西六苑居民杨正信大伯,现在每周都会在信箱里收到三四张超市的宣传单。他常常对照比较,如猪肉哪家店便宜,鸡蛋哪家店搞促销等,然后有针对性购物。他说,“如果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中意的商品,当然不会赶到2公里外的其他店去了。超市越开越多,买东西更实惠、更方便,老百姓总是欢迎的。”
不过,退休老师李坚华认为,超市多了,还要有序竞争,注重服务。如各家超市争相推出特价商品,抢购的人很多,付款队伍常常排得很长,这就给顾客正常购物带来了麻烦。现在有的大超市一开,边上的一些社区超市、便利店往往关门大吉,这在客观上也给居民买些小东西带来了不便。适当地控制和引导开超市,还是必要的。
数据链接——
根据对我市94家限额以上连锁企业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拥有连锁门店数2549个,比上年同期增长23.6%;营业面积同比增长16%;实现营业收入144.39亿元,同比增长23%。
目前杭城大型超市有20余家,到明年底有望上升到30家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