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资斗法玩具大卖场 |
副标题: |
作者:李小天 来源:2007-03-21 南方都市报 人气: 时间:2007-3-21 18:52:10 进入论坛 |
|
|
外资巨擘猛扑200亿玩具市场,本土卖场持价格利器应战 内外资斗法玩具大卖场 国内玩具市场的发酵有望成为玩具厂商的良机。一份来自深圳玩具协会的调查指出,全国每年玩具市场容量将近200亿元,而就目前市场品牌占有率来看,国内品牌份额占六成以上。
实际上,巨大的商机已然诱惑了国内外的诸多玩具卖场。前不久,上海“不约而同”地开出了三家玩具大卖场,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玩具零售商玩具反斗城、欧洲最大的玩具制造商德国仙霸集团以及国内首家大型玩具连锁零售企业上海万聚岛玩具有限公司,一场盛况空前的“玩具大战”已经徐徐拉开帷幕。 本土品牌价格占优
“大家基本上都认为中国玩具市场已经成熟。”利童反斗城(上海)商贸有限公司中国业务总经理黄秋平对记者表示,“雷同”的开店时间背后隐藏的是激烈的竞争态势,实际上,三家卖场都曾派专人互相“观察”。
深圳玩具协会调查指出,根据最新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14岁以下未成年人为2.8亿多,如果按照亚洲国家平均年玩具消费水平来计算,即每人每年60元,全国每年市场份额近200亿元。而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群体的增加,成年玩具愈发流行,以及网络游戏消费等,每年增加40亿元仍较保守。
而来自三家卖场的业绩反馈同样印证了市场前景的乐观。虽然不愿透露具体数额,不过负责人均向记者表示,春节间的销售热潮让他们赚个盆满钵满,而黄秋平更放出豪言,今年一定会新增店面,而且“两家不嫌少,五家不嫌多”。
虽然市场前景乐观,但价格过高成外资卖场一大难题。“成本上我们无法与国内品牌竞争。”上海仙霸乐孺商贸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鲍申民对记者坦言。仙霸的玩具在中国市场定位中高端,而成本上无法与国内厂商竞争的原因则在于“玩具按照清楚有体系的欧洲标准生产,而国内玩具标准则很模糊,因而国外玩具成本比国产略高”。
价格同样成为玩具反斗城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黄秋平告诉记者,虽然玩具反斗城出售的有七成左右是国内生产的玩具,但这些产品是出口后再转销进国内,流通成本无疑会提高。 玩具厂商转道内销
事实上,本土卖场却面临着资金压力,上海万聚岛玩具有限公司店长侯卓对记者介绍称,万聚岛靠个人资金支持,目前为止已投入350万的资金,月销售额仅在20万左右。从此数据来看,其并不具备和国外卖场正面竞争的实力。
侯卓对记者表示,虽然万聚岛同时销售国内外品牌,不过国际品牌大多是装点门面,目前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的销售比例大概占到2:1。
实际上,虽然许多玩具厂商选择为国外玩具品牌OEM代工,不过也有厂商悄悄进行了转型。一家主要生产毛绒玩具的玩具生产商——上海海欣玩具有限公司市场部朱经理对记者表示,现在国内外市场都是其发展重点,目前该公司已有四成玩具内销,此外也给一些国外品牌做授权制造,包括华纳、猫扑、还有韩国的“土豆”。“相对而言,出口利润并不高,但出口量大的话,获取毛利额就比较高”。
根据广东省玩具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卓明提供的数据,去年国内玩具厂商内销123.6亿人民币,内销增长23.6%,符合想象的是,内销逐渐获得国内玩具厂商的青睐。
不过国内卖场操作不规范也令一些玩具厂商望而却步。南安恒辉电子玩具有限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员对记者称,打通国内的销售渠道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卖场订货量不大,单价低,而且押款现象非常严重,最多的时候货款会拖两个月才能到账,成为“惯例”,给工厂带来巨大负担。 本报记者 李小天 ■ 观点 深圳玩具协会:“自有品牌的春天为期不远” 深圳玩具协会汤涛认为,目前中国玩具市场国内玩具占6成以上,近两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自有品牌开发的春天为期不远。但玩具市场价格战、仿冒等是制约发展的很大问题。
此外,汤涛认为,国外玩具品牌和国内品牌的“搏杀”近期并不会发生。“国外玩具品牌进入中国主要走高端,国内大部分是中低端市场,消费群体上会有所竞争,但产品本身没多大冲突。国内品牌如要争取更多消费者,就应开发出更多适合中国人的玩具。”
去年在中国内地开出首家旗舰店的玩具反斗城,称今天一定会新增店面。 |
|
|
|
|
|
击更多【李小天】的文章 |
文章录入:jiuyu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卖场抛"虚高"论谋夺空调价格主导权
下一篇文章: 家居卖场“春装”促销 返券通行打折难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文章 |
>>热门标签 |
|
|
>>相关文章 |
>>查看更多 |
加码体验 零售业刮起“体验经济风”
商场:频频试水业务新模式
零售业发力“体验式”消费
高增长难持续 零售商不拼速度拼单店
大卖场未来仍可拥有可持续竞争优势
中国大卖场提前启动大洗牌
家电连锁卖场增速趋缓 双线同价将冲击零售业
县城争夺战:混业大卖场阻击品牌专卖
大卖场逐步“逃离”市中心 “下乡”成必然
服装千元起?衣服价格上涨背后的成本攀升
传统零售商大数据意识崛起 改变零售战略
外资围城,本土日化“底价包销”抱团逆袭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