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联华近日了关闭石家庄3家店和广州2家店……种种迹象表明,众多零售企业开始从外地市场抽身,本土企业2007年开始遭遇外埠大卖场“关店门”。
“外埠门店管理难度大,自然就成为发展后劲不足后,企业调整闭店的首选。”在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看来,这是本土零售企业不重效益四处扩张后的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举。
■内资卖场外埠频“失蹄”
8月18日,世纪联华以“公司内部调整原因”关闭了石家庄仓安店。而在此前的2006年11月份,世纪联华已关闭了石家庄的联盟路店与东明店。借并购河北万利福集团使门店增至5家的世纪联华,在石家庄已只剩2家店还在支撑。
广州的情况也同样如此,5家卖场已有3家“关门”。继去年底关闭广州保华广场店后,今年5月19和21日,世纪联华在先后不到两天时间内,又关闭了广州嘉盛店和番禺繁华店,而消息人士透露,广州淘金店也可能在今年底左右关闭,惠州店可能也难逃关门厄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世纪联华全面撤离广州应是迟早之事。
世纪联华在北京市场也不乐观,其密云店已经正式关闭。而其他卖场也身陷外资卖场或本土同行的重重包围之中。此外,世纪联华还关闭了位于长春、潍坊的一些卖场。
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关闭分散在各地的大卖场,这是前几年跟风“全国连锁”概念的后遗症,如家世界超市,因大肆在外地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而被华润万家全部收购。而目前在外埠还有门店的零售企业,竞争也愈加激烈,在当地市场正或多或少地遭遇经营和管理瓶颈等问题。
当然,也有例外。如总部位于香港的华润万佳在大卖场业态近年来频频发力,从8月份开始,分布各地的家世界超市在经过整合和改造后陆续开业,这意味着一直以标超和综超为主力业态的华润万家一举在全国拥有大卖场近50家。
■以退为进紧守“大本营”?
近两年来,一些表示要在几年内“开遍全国”本土企业开始对外埠扩张持谨慎态度。
效益不佳是世纪联华四处闭店最关键的原因。联华超市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联华超市营业额89.81亿元,净利润为1.4亿元。但是,占据其半壁江山的主力业态世纪联华大卖场出现了5158.1万元的首度亏损。
一系列的闭店,被联华超市相关人士称为“收缩战线,调整战略”。这一战略涉及的不仅是大卖场业态,今年早些时候,联华超市将旗下联华快客在广州的110多家便利店,以股权转让形式出售给了7-11。
联华超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公司的区域化发展策略,世纪联华的重心将锁定在以大本营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同时,联华还会继续对一些外埠市场的卖场进行“梳理调整”。据了解,通过业务调整,联华目前实施长三角集中发展的策略,现在83%的新开门店集中于此,以后也会将资源更集中于华东地区。
在效益不佳的情况下,更多的本土零售企业开始反思外埠扩张计划,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对这一现象非常赞赏,“这表明中国零售业进入了良性发展期。”他说。
目前,北京的知名零售企业华普超市除了青岛的2家店外,已基本撤离石家庄等外埠市场。“这是我们的一个战略调整。”华普超市副总经理刘海斌表示,华普超市“以环渤海湾地区为战略开发重点,逐步向全国拓展”的扩张计划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外埠门店无法体现出华普的供应链和规模优势。
刘海斌还透露,今后一两年内,华普将把发展重心移回北京,紧守大本营。“2至3年内,我们不会再考虑在外地开店。目前,华普超市在北京有16家店,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均不错。
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也确实如此。那些及时调整战略后以区域市场为根据地做实做强的本土企业,如福建永辉、家家悦、步步高等一批优势的区域零售企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
■本土卖场何处去
本土企业与外资的最大差距可能就在盈利能力上。当本土大卖场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时,外资卖场却做得风生水起。
据了解,世纪联华每店的年销售额平均不到1亿元,而联华超市占股45%的上海联家超市有限公司在上海拥有的11家家乐福大卖场,每店平均年销售额达4亿元。这也正是在全国有着100多家店的世纪联华为何亏损5000多万元的原因。联华超市的业报显示,家乐福上海11家大卖场上半年为其贡献了6491.6万元的利润。也就是说,家乐福上海门店上半年的赢利就达到了1.44亿元。
“家乐福大卖场的确是中国市场上最好的。”洪涛说,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零售企业能超过它。的确,就拿毛利来说,世纪联华为10.8%,一些经营较好的内资卖场能达13%左右,而家乐福、乐购、沃尔玛等外资大卖场,都在16%至18%甚至更高。
“业绩不佳必然导致企业战略调整,撤离外埠市场也就不可避免了。”洪涛说。
赖阳指出,在大卖场业态,本土企业“与外资卖场本质差距很大。外在的东西容易学,比如管理上挖几个人,货架陈列等依葫芦画瓢,但内核目前国内有哪家卖场敢说学到了?”他表示,外资卖场的坪效比内资卖场要高出很多,而内资卖场的成本却比外资卖场还要高,核心竞争力并不强。
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认为,内外资卖场盈利能力相差如此之大,“一是这些跨国零售商整体规模大,采购能力强,进货价格低;二是外资超市的强势品牌,可以获得租金上的优势,并且转租面积很大,进一步降低了租金水平;三是管理能力强,他们有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和成熟的管理运作模式。”
“关键不是你开了多少家店,而是消费者是否给你打了高分。”据调查,尽管许多本土企业当初在全国四处开店,但消费者对其认知度却很低。赖阳表示,前些年大家一窝蜂开店,认为跑马圈地第一位,以后再提升管理和效益。实际上,这种不重效益的方式是错误的,企业要为此背负很大的包袱,资金链也很脆弱,所以,一旦管理上的弱势体现,有些企业就倒闭了,另外一些也必须压缩市场。
但是,有实力的内资零售商仍会择机向外扩张,当然,依“大本营”为根据地向外辐射,风险相对更小。联华超市也表示,个别门店的关闭和调整不代表其会撤离外埠市场。
据悉,联华将继续在华东地区扩张门店。2007年联华的目标是新增400家店。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和规划,最终肯定要超过这一目标。联华超市董事长王志刚表示,下半年还将增加180家门。据介绍,门店将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其中8到12家为大卖场,90家为标超,还有约80家便利店。此外,王志刚也强调,联华将继续留意收购合并的机会。同时,联华与家乐福还将进一步合作,逐步增加门店数量。
华普超市则选择另一种发展模式。刘海斌介绍,华普超市要在社区超市上做文章,创新业态,主打定位较为高档的生鲜加强型超市。今年2月份,华普超市已经在马连道开出一家这样的门店,反响和效益都不错。10月份石景山将有一家新店开业,这种生鲜加强型超市今年还将签约2到3家。“北京的市场很大,我们只要埋头做实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外资卖场风头正劲
与本土企业放缓开店速度、退守“大本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大卖场攻城略地的步伐仍丝毫没有放缓。
沃尔玛一改过去谨慎的作风,去年在中国开店15家,而今年的新店数目也将不会少于去年。截至9月,沃尔玛在华门店已达86家。再加上年初并购的好又多,沃尔玛在华的门店数已超越了家乐福。
在中国市场多年来一枝独秀的家乐福自然不甘示弱。在2006年开店21家的基础上,家乐福中国区CFO董仕帆表示,家乐福未来将保持在中国每年新增20家店的发展速度。目前,家乐福在中国的37个城市已开店101家。
实际上,家乐福于去年和今年分别放弃了韩国、葡萄牙、瑞士等国市场,全力进军中国市场,近几年均以每年20至25家新店的速度在华扩张。同样,沃尔玛也于去年相继撤出韩国和日本市场,将重心转移至中国市场———本土零售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大压力。
内资零售商要面临的不仅仅是这两家国际大鳄的残酷竞争。因为,几乎所有的外资零售企业都在中国市场全力狂奔。
前些年速度迟缓的麦德龙也加快了开店步伐,去年新开了6家店,并首度进入北京市场。麦德龙中国区总裁杜哲思在不同场合均表示,未来3到5年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每年将在国内新开6到10家商场。
而另一家从来不事张扬的外资零售企业法国欧尚也宣布要在中国市场速度翻倍。其新闻发言人郑继昌表示,未来两年内,欧尚超市在中国门店数量将于少提高一倍,今明两年计划分别新增8家和10家。而在过去8年,欧尚平均每年仅在华新开两家店。目前该企业在中国拥有17家卖场,主要位于北京以及长三角地区。
与此同时,正大集团也于今年将一度放缓的易初莲花的“百店计划”重新启动,2009年前要达到100家。截至2006年底,易初莲花在华有75家店,也就是说,这25家新店将在3内也完成。
2007年零售业似乎不再像往年那样喧嚣和大事频发。但是,平静的表面下,往往暗流涌动。外资的这些举动,昭示着一个更为严酷的竞争环境即将到来,本土零售企业,能否阻挡得住外资的并购、扩张以及即将到来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