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消费品缺货情况统计
此次调查的13个品类的商品包括水,果汁,沐浴露,卷筒纸,啤酒,方便面,鲜奶,沐浴露,卫生棉,碳酸饮料,牙膏,洗衣粉,洗发护发,食用油。从商品的缺货率角度来看,消费者经常采购的日常商品缺货更严重,而消费者可以储备的商品则相对稍好。其中食用油的情况最好,在架率为93.0%,即缺货率为7%,其次为洗发护发(92.1%),洗衣粉(92.1%,牙膏(91.7%),碳酸饮料(91.6%),卫生棉(90.3%),沐浴露(89.6%),鲜奶(89.4%),方便面(88.9%),啤酒(88.7%),卷筒纸(87.2%),果汁(86.5%),而水的在架率最低仅仅有72.9%。从在架率的调查可以发现一个趋势即:非食品类的商品的在货架率情况要好于食品的商品在架率。这一点的原因是零售企业快速消费品的消费中食品占据了消费者的大部分的购买商品种类,所以这些商品更容易发生商品缺货现象,而非食品的使用周期和使用频率都要低于食品,销售数量也要小于食品,所以商品的补货更容易控制。
各类商品全国平均缺货状况一览
通过对每一个品类的缺货情况所做出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对某些品类商品有必要立即着手寻求降低缺货率的对策。在各类商品于商品所引发的销售损失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橙黄色的区域,这个区域包括水,卷纸,果汁,方便面,啤酒,鲜奶,沐浴露共7类商品,这些商品都是属于高损失高缺货率的商品,其中有2个是非食品,其他5项为食品。这些商品都属于门店应当予以高度关注的商品。即在以后的商品订货和补货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而所有的商品中碳酸饮料是属于的缺货率和的销售损失的商品,这类商品应该说是具有较强的商品替代性,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采购计划来满足自身消费,而水和果汁,啤酒都是都是目的性较强的商品,一旦缺货,就很难令消费者满意。
此次缺货调查中有一部分是对消费者的购物满意度的调查,关注缺货现象的消费者占据了25.6%,63.6%的消费者还是比较关注购物环境,其次是付款时间,提供的商品品类,促销情况等问题。虽然缺货现象给消费者带来的麻烦不是首要的问题,但是它确实给消费者的购物带来了不便,进而也就说明了我们的零售企业应该关注自己的缺货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会影响门店的销售业绩,同时也是影响门店的服务水平的障碍之一。
商品缺货与消费者的推迟购买行为
在对于消费者哪些商品缺货会导致消费者推迟购买的商品品类排名中,洗衣粉和洗发护发类商品以24.1%的比例高踞榜首,其次为沐浴露(22.9%),牙膏(22.5%),食用油(21.9%),卷纸(20.9%),卫生棉(20.8%)类的商品,而食品类的啤酒(17.3%),碳酸饮料(17.2%),方便面(17.1%)居于中部,因为缺货不能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商品为果汁(15.7%),水(14.9%),鲜奶(14.5%)。通过这一方面的调查也可以看出:食品类的商品缺货问题是最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零售企业应当最为关注食品类的商品的供给情况。
商品缺货时候消费者考虑换店购买的比率
各类商品缺货时候消费者考虑换店购买的比率的调查中,结果与推迟购买的情况比较类似,非食品类高踞榜首,这一点与此类商品的品牌忠诚度不断上升有关。目前在国内,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远远没有非食品类商品重要。在调查中,洗发护发类商品以38.6%的比例高踞榜首,其次为沐浴露(37.8%),牙膏(32.7%),卷纸(32.4%),食用油(32.2%),卫生棉(32.1%)类的商品,最后为食品类的鲜奶(30.5%),洗衣粉(30.1%),方便面(27.0%),果汁(23.2%),啤酒(22.6%),碳酸饮料(21.8%),水(20.8%) 排名最后一名,这一点是因为国内目前的水,饮料等商品竞争激烈,品牌之间的替代性强,顾客具有多重的选择余地。
一周内哪一天缺货最严重的
根据对于所调查门店的管理层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门店经理认为门店缺货最为严重的是周一(33%),其次是周日(24%),周六(21%),周五(14%),周二(4%),周四(2%),周三(1%)的缺货率是最低的。因为大部分门店在周日的销售是一周中的最高峰,而周一门店还没有时间进行缺货商品的补给,所以估计缺货率最为严重,而通常门店会在周三前进行不断的补货,因而周三和周四的商品缺货情况最低。
而在一周内商品缺货率的实际波动情况的调查显示,周六(9.9%),周日(10.2%),周二(10.9%),周四(11%)都等于或者高于平均的9.9%的缺货率水平,而周一(9.3%),周三(9.1%),周五(8.8%)的缺货率都比较低,其中周五最低。这一点与很多管理层的估计不同。因为大部分的门店在周末的销售高峰来临前,都会进行大量的补货和门店管理层的监督管理,所以周五的商品上货率是最好的。
后仓有货但是货架没有商品的调查
根据调查,在所有调查的13个品类中最容易被忘记上货的商品为卷纸(5.53%),洗衣粉(3.73%),其次为卫生棉(1.3%), 洗发护发(0.96%),食用油(0.96%),沐浴露(0.66%),方便面(0.58%),水(0.50%),果汁(0.45%),碳酸饮料(0.41%),鲜奶(0.40%),牙膏(0.33%),而啤酒(0%)最少。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通常由商品的保质期和存储方式,订货数量,商品规格有关,卷纸包装大,通常后仓都会有一定的存量,而卖场内部又无法存放过多的卷纸类商品,所以比较容易缺货;而啤酒,鲜奶类型的商品由于商品保质期短,要求的新鲜度高,所以商品的订货方式大都是量小频率高的方式,所以大不存在后仓存货的问题,因而就不会出现上货不及时的现象发生。
销售越快缺货越快
从商品的周转率上来看,可以获得同样的结果,周转最快的25%的商品占了商品缺货的40%,次快的25%的单品的商品缺货率达到了25%,较慢的25%的商品单品的缺货率占了20%,流转最慢的25%的商品的缺货为15%。这一点呈现出一个特点:商品的缺货率与门店的商品销售情况有直接关系,即销售越快,缺货越快。这一点也就告诉零售企业,畅销商品的上货和补货订货一定要注意,这些商品比较容易缺货。
库存大了,是不是就不缺货?
在本次缺货情况调查中,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门店的货架上两周销售量不到16个的单品数量很多,占据了至少20%的货架。调查显示:沐浴露(69%)和洗发护发(65%)商品的商品货架与商品的销售之间的差异最大,沐浴露和洗发护发类商品的滞销品都分别占据货架的一大半,其次是食用油(46%),卫生棉(42%),果汁(36%),牙膏(32%),卷纸(29%),啤酒(26%),洗衣粉(25%),方便面(22%),水(17%),鲜奶(15%),碳酸饮料(14%)。通过调查,曝露出我国目前的零售企业门店的货架空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当如何高效的商品陈列是提高单位效益,提高门店商品周转率的关键。
门店经理眼中的缺货原因
说到门店的商品缺货的原因,它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从根本上说:应当注意调整和优化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和制造商合作的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在罗兰贝格与所调查的零售门店的管理人员的访谈情况反映显示:大部分的零售企业的管理层对于缺货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认为有37.4%的原因是零售企业管理责任的问题所导致的,其中包括零售商清仓品种(18.5%);有存货但是没有上架(6.60%);销售大于预测,订货不及时(7.6%);公司与供应商协作问题(4.3%)。
其他剩余大部分(62.6%)的原因都归罪于供应商或者制造企业的问题,例如已经订货但逾期未到(21.90%),包装条码变更(8.5%),供应商清仓品种(5%),已经订货物流中心逾期送货(1.4%),其他(26%)。其实关于零售管理层缺货原因调查的结果存在一些偏颇,在本刊第十期的《终端缺货》文章中有对国外零售企业的作业流程的跟踪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零售门店货架上没有商品,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物流中心交货延迟(66%)门店没有及时上货(12%)。如果是促销商品,那么则有60%的可能性是因为门店的上货不及时,这一点与中国的零售管理者的预计是有一些差异的。同时,从以外的调查结果的分析结果看,零售门店的缺货主要的原因还是应该由零售企业的门店负责,所以终端缺货罪在门店,这一点是应该注意的。
商品缺货的主要原因来源
而至于零售企业在哪些环节在此次的缺货报告中也有所分析。由于商品缺货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缺货的分析报告将商品缺货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分解, 其中包括六个方面:
1.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协作:双方缺乏信任机制,没有协同预测,供应商容易出现断货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报告将目前工商协作问题归纳为信任,短视,低效。
在供应商和零售商双方合作的问题上,首先曝露出来的是双方的信任机制问题。随着2002年中国连锁零售行业一批超市的纷纷下马和2003年的“家乐福炒货”事件的爆发,导致在工商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各种手段与之周旋,供应商试图逃避门店的退货换货等问题,同时又试图将自己的风险降为最小,逼迫零售商缩短结算周期,减少各项进场和促销的高额费用。而另一个方面,由于双方之间在终端掌控的地位悬殊以及部分中小经销商的终端运作问题,双方签订的合同条款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和隐瞒性,使得其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陷入了对方设定的退货,促销,换货及结算各个方面的合同陷阱,难以摆脱。
第二个方面就是短视:一方面零售企业由于经营主体的多样性,个体,民营,股份合作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往往对于连锁零售的经营行为产生诸多幻想,急于获利离开甚至寄予希望通过零售门店来圈钱。由于这一系列问题,使得零售企业大肆向供应商收取各项进场费,促销费,上架费等等各种杂项,反而没有考虑应当通过正常的商品销售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认为向销售渠道的上一个级别获利是包括家乐福在内的国际零售企业的成功之路。另一个方面在经销商的方面也存在急于获利的心理,认为商品进到超市以后,就只剩坐等收钱了,也不考虑什么工商协作和促销的配合,使得零售企业无法独立应对终端客户对于商品的消费需求。
第三个方面是低效:这个低效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供应商和零售商双方在信息方面的沟通不及时,导致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例如:当供应商的商品无法及时运送到零售企业的收货地的时候,大部分的供应商是不会与零售商沟通协商的,这样就导致零售商往往不了解上层物流供应链的运送情况,同时,有时制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发生包装规格,质量等级,商品条码等信息变更的时候,没有及时通知零售企业,导致即使货物已经送到库房也没有办法入库的现象产生。
而另一方面,零售企业以往认为的企业竞争实力主要是商品采购价格和商品售价,从未关注如何才能优化自己的商品供应链的问题。所有的门店销售信息,库存信息,促销信息以及消费者终端的需求信息都由零售企业掌控,而制造商难以掌握到一手的准确信息,进而容易引发产品采购,生产调度,库存运输的失控,难以满足终端的销售供给。
2.零售商总部门店之间的协作:员工缺乏培训,补货数量缺乏科学性。采购和营运之间协作非常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