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应了那句俚语,“你这边卖生姜,他那边卖‘不辣’”。在空调是否涨价的问题上,空调企业与家电连锁生生是对活冤家,前者拼命说“涨”,后者使劲往下拉;前者满脸严肃,告之公众“涨价实属无奈”,后者双手叉腰,以一副知情者的口吻用“趁火打劫”、涨价“流产”等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词汇指责厂家。
随着气温的升高,厂家与商家间的对峙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先前还只是苏宁一家与空调厂家唱反调,6月13日,国美高调介入,随后大中表态,事情越闹越大了。
对峙
6月13日,国美出手了,动静不小:直接将原价1800-2000元的科龙、春兰、海信、长虹等国产1匹空调价格线,一下拉低到1500-1600元。外资品牌1匹空调则拉低到1600元。松下、三星等1.5匹空调,价格甚至被打到2000元价格线。国美高调宣布,即日起100万台空调全面放闸,国美门店所售空调产品全线降价,价格平均降幅15%—20%。并透露,早在今年2月就启动了空调市场计划,囤积50亿现金进行大规模采购,畅销机型高达60%,就是为了在今年夏季空调市场“力挽狂澜”。国美是“好汉”大提“当年勇”,说起了当年遏制彩电涨价联盟的“英勇事迹”,向公众表明其对抗空调厂家涨价的决心。
而此前一天,苏宁刚得意地对外宣布自己用“奇招”遏止了空调涨价,空调涨价再度“流产”。苏宁的所谓“奇招”是向发来涨价通知的厂家回赠“涨价征询函”,表示如果哪一个品牌、哪一个型号要涨价,苏宁将在卖场张榜公布。厂家一下子没了声音。记者随后采访一些厂家时得到的答复是,确实该涨价,但不想做“出头鸟”,得罪消费者,先看看别家企业的反应再说。苏宁的招数确实“够损”。
纵观本季空调市场,苏宁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早在5月中下旬就率先扯起了阻击空调涨价的大旗,大张旗鼓地称用四大举措拦截涨价。三周后说储备空调卖完,看来还是要涨,但很快峰回路转,施“奇招”粉碎了厂家的涨价计划,这个时间点选在6月中旬。而行事向来生猛的国美此前一直反常地沉静,直到6月13日跳上前台,才表明它先前并没闲着,而是在静等时机。随后大中也对外表态将动用备货,阻拦厂家的涨价。三大家电连锁巨头不约而同选择6月中旬这个时间点粉墨登场大有奥妙。
“低价格永远是零售商的市场主诉求,在涨价声漫天飞舞的时候,降价是更好听的声音。”业内人士的这句话颇有道理。“得6月者赢旺季,赢旺季者胜全年”是空调业的特性。家电连锁现在与空调厂家的对峙,是为了明年与厂家更好的合作。
业内人士透露,其实从今年5月份开始,空调市场销售呈现颓势,行业内毛估,同比下降了5%-6%。家电连锁必须在空调旺季到来之时,将销量卖上去,将市场占有率提上去,以便来年与厂家合作谈判时取得更强的话语权。2005年,LG、三洋等国外品牌开始向中高端转型,家电卖场售卖外资品牌空调更多的是出于装点门面,并不能获取很大的销售规模和丰厚的利润,何况不少外资品牌出于自身的考虑,并不与家电连锁全面合作。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本土空调品牌的减少,可供家电卖场选择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少,在此压力下,家电连锁抢夺终端资源,取悦消费者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这是涨价的理由吗?”
自打一向低调的格力董事长朱江洪率放话:“涨价是空调业惟一出路”之后,空调厂家连连称是,随即以整齐划一的提价行动作回应。
朱江洪掰着指头计算铜价的上涨:去年约为3万元/吨,现在已突破7万元/吨,铜的价格上涨又带动其他零部件,如阀门、电机、漆包线等价格的相应增长,所以今年空调价格上涨5%甚至10%并不为奇。 厂家的说法立马遭到商家的反驳:“原材料涨价、制造成本增高,是未来将要有可能发生的,而商家销售的货源早在年初就采购过来的,不存在制造成本增高的问题。”“涨价是空调厂家今年的整体性卖点,一个新段子而已。”这话说得有点狠,但还是有一定道理。
记者在业内调查了解到,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各个空调企业的操作模式不一样,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一般会签季度、半年等中长期合同,实力弱的签月度合同,但业内行规是不会签年度合同。所以铜价的上涨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明显。目前铜的期货价在7万元/吨,现货成交价一般参照上月的均价做折算,目前的价位应在7万元以内。每台空调平均用铜6-7公斤,折算下来,上涨了250-300元的成本,这多出的成本如何消化,就看各个厂家的本事了。综合分析下来,空调价格上涨5%作小步回升可以理解。一些大公司大造涨价声势还是出于预期的压力,也多多少少是为来年的年报做准备,不少空调上市公司2005年的年报利润不是很好看。
“涨价能解决问题吗?”
“涨价能把空调制造业务从水火之中解救出来吗?答案是否定的。”业内人士罗清启撰文认为:金融手段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攫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不参与制造业务的发达国家可以让自己的金融触角连接在热点制造业的上游原材料市场上,通过期货等金融手段把原材料的利润拿走,所以一个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配套的产业去保护,如果没有这些配套产业的支持,这样的制造业容易受制于人。中国空调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过程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通过金融手段转移利润的过程。罗甚至提出中国空调企业应向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丰田模式”学习,因为它是日本应对类似严酷产业环境时组织运营生产关系变革的典范。
另一些业内人士并不赞同罗的观点,认为按照眼下的水平,短期内国内空调业尚无一家企业能参照“丰田模式”,涨价是目前惟一的途径,以涨价为台阶,壮大中游制造环节,增加与上游的谈判能力。
正因为原材料涨价以及渠道力阻空调零售价格上涨,空调企业从5月份开始调整全年的生产销售计划,限定生产进度。据记者了解,原本生产旺季的6月份,一些企业却开始给临时工放假,收缩生产。这些举措将从客观上缓解空调业自2001年开始的供大于求的状况。压产会给年产20-30万规模的空调小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只要这些小企业控制好节奏,资金不断,倒是未必有退市的危险,只不过会渐渐被市场淡忘,形成理性萎缩,但至少可以保证其客户的售后服务。据记者调查,目前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声音的一些品牌其实还活着,在缺少资源支撑及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下,它们退缩回自己的大本营,积累力量,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不过,也许再也等不来机会。“洗牌”多年,中国空调行业开始接近洗牌的尾声。
“最后,空调涨价到底能不能成功?”中国家电网论坛上,一干业内人士在执著地探讨究竟。
“市场永远没有最后,价格是个鲜活的、永远不会安分的方程。如果价格是用手正在勾画的曲线的话,那么方程式中的任何参数都会影响勾画曲线的手的方向。”某位业内人士的断语很巧妙,但也同时暗示空调市场的多险、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