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06年)上半年我国平板电视销售量同比增长200%,相比之下,销售额的增幅却没有如此显著。价格战略必须今年(06年)上半年平板市场可谓是风起云涌,无论是享有上游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还是在市场份额上有绝对优势的国内企业,都争相展示自己的技术优势,给消费者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那么,企业发展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目前平板市场存在着哪些商机?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陆刃波。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平板电视在5年之间快速席卷了中国彩电市场,虽然CRT电视到目前为止还是市场销售上的主力军,但随着上游面板技术的日渐成熟,平板成了彩电市场的新宠,光是今年“五一”7天,各大中心城市平板销量就占据了彩电销量的半壁江山,而销售额更是首次达到彩电总销售额的80%。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电子商会家电课题组推出的《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状况研究第一季度报告》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平板电视销售量超过200万台,同比增长200%。由于价格大幅下降,引发了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今年年1-6月份,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家庭拥有率分别达到了5%和3.5%,城市家庭购买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尺寸主要分布在32英寸以上和42英寸以上,消费者越来越趋向于大尺寸产品。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了对产品品质和功能要求的提高,尤其对价格并不敏感的消费者,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产品的品牌、外观等非核心技术。
另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导致上游产业出货量激增,2006年一季度液晶、等离子面板出货量分别增至4200万片、1000万片,同比增长了100.6%和40%。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液晶电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销售量与销售额不成正比 从平板电视销售量及销售额上来分析,今年上半年液晶电视市场发展迅速。其中国产品牌海信、厦华、创维占得了市场的先机,位列于销售排行榜的前三名,三家销售量之和达35%。但反映到销售额上,国内企业则显示了自己的不足,2006年上半年,海信、厦华、创维液晶电视销售额之和仅为28%。颇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低的销售额,说明国产品牌不能一味地利用价格这一单一因素。
上半年等离子电视销售呈明显下降趋势,市场占有率还不到液晶的1/7,连一直走等离子路线的松下和日立也不得不向液晶电视靠拢。等离子失利的根源是日立、松下等掌握等离子电视制造技术的厂商在技术上的保守,以及为防止中国企业掌握等离子电视制造技术而采取的严密防范措施。对于正处在平板需求快速增长阶段的中国来说,等离子的发展应依靠众多电视厂家的共同推广,否则必将导致企业失去更多的商机。
品质提升与技术创新拉动市场 今年“五一”黄金周带动了整个平板电视市场的繁荣:长虹力推“量子芯”技术,海信力捧“核动力”,厦华宣传“微晶神画”,创维主推V12数字引擎等等。国内企业虽没有上游技术的优势,但层出不穷的“独家”技术也同样推动着市场向更高一个层次攀升。
值得关注的是,首先,价格竞争升级为价值竞争,消费者将会更加关注产品品质、服务以及功能多样化。其次,品牌格局将逐步稳定,现阶段参加平板竞争的40多家企业将进入淘汰阶段。第三,“大平板”市场形成,“大平板”概念将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形成规模性需求,彩电市场步入平板化、数字高清化、3C融合阶段。
综合来看,今年上半年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外企业在产品数量和技术上的发展,企业通过技术较量扩大了市场的规模。但不可避免的价格战并没有给国内企业带来高利润,厂商实际获利甚少,这种发展形势必须尽快缩短并改变,否则国内企业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