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05年,中美纺织品问题最终达成协议,未来3年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但是,透视协议内容,不难发现其中仍然隐含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仍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纺织品协议 242条款 对外依存度 隐忧 2005年11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英国伦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至此,中美双方经过七轮艰苦磋商最终就纺织品问题达成了协议。
根据中美双方11月8日签署的纺织品协议,在从2006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三年的时间里,美国将对中国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实施数量管理。以2005年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为基数,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在协议中,美国承诺,对协议外产品,美方将克制使用242条款。美国对协议签署日之前因该条款设限个案造成的卡关货物立即放行,不计入协议量。
虽然中美纺织品问题最终达成协议,未来3年里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国纺织品的未来一帆风顺。仔细研读此协议,不难发现其中仍然隐含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WTO事务中心首席专家程大为就明确指出,中国纺织品行业并不是到2008年就万事无忧了,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虽然取消,但是受到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书“三大不利条款”的制约,中国目前难以享受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成果。 我国纺织品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纺织服装行业过度投资,造成出口价格下降
2005年美欧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特别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过度投资造成生产能力过剩,2004年1-7月我国纺织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增幅竟然高达132.7%,是2003年同期增速的1.5倍;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一年之间增长27.8%,达3.84万家。投资过热不仅导致出口价格下滑而加快触发了贸易争端,而且加重了贸易争端对我国企业的打击。据统计,中国纺织品2005年1月到4月这段时间内出口欧美上升明显,但其价值仅为12亿美元。而从4月份开始,美欧就以中国纺织品出口过快、干扰市场为由对中国纺织品启动了特保程序。其次,我国目前纺织业仍然存在着生产设备相对落后,技术工人水平不高的劣势,多年来只是依靠劳动力的低廉占据美国纺织品业的低端市场,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过快,必定会遭到美国国内以中、高端为主的纺织品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争端,进而威胁到国内纺织和服装企业的利益。
出口无序,缺乏必要的预警机制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全球纺织品贸易于2005年1月1日起实现一体化,原先的纺织品被动配额将全部取消。这让此前一直被“压抑”的中国纺织品如开闸后的洪水,出现数月之内出口激增的现象。此外,按欧美方的统计方法,从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转口服装被重复计算到中国内地的出口值内,这就必然给之造成中国内地出口猛增的印象。国内许多纺织企业为了达到出口目的,使尽浑身解数,甚至不惜搞恶性竞争,不仅造成出口价格下降,削弱了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引发了欧美方的特保限制。同时,我国目前缺乏必要的出口预警机制,对纺织品的出口额度没有规范透明的分配体制,在一定意义上放任了企业相互之间的无序竞争。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外依存度较大
目前,中国纺织业(包括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约在40%以上,如果剔除部分来料加工贸易,实际的国际依存度也在30%以上。而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尽管中美协议为中国纺织品创造了可预见的贸易环境,但毕竟还是存在着明确的增长限制。多年来,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过分依赖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以至纺织品的出口很大程度上要看对方的脸色行事,这对于我国1900万纺织工人来讲,是很不利的,风险太大。 对策及建议 纺织品出口应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高转变
当前,简单的数量增长已不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追求的目标。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纺织品出口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今后,我国政府应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投资加以引导,鼓励纺织品企业加大对产品的设计、研发等软性技术的投入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而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创立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口碑,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增强国际营销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进而,提高纺织品的出口价格,创造更多的利润。
建立规范透明的配额分配体制和出口预警机制
我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应建立市场化的纺织品配额分配体制,保证出口主渠道,以稳定该类别产品正常、有序的出口;另外,应建立配额资源的招标体制和调剂市场,使接单的企业或准备接单的企业能通过市场的办法获取出口所需要的配额资源。此外,充分发挥贸易行会组织的作用,建立纺织品的出口预警机制也至关重要。在信息高速流动的E时代,应借助国际化同业交流和同业谈判的方式,在贸易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准确掌握对方的市场需求量,及时调整国内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额度。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在国际市场同业间利益分配争执中产生的,这种来源于具体行业的贸易摩擦,通过政府谈判来寻求解决不仅会增加政府的工作负担,还可能产生“小而化大”的潜在效应,并会对协议细节的有效达成带来困难。此时,在信息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会组织加强国际交流、协作和对话,在互信互谅的基础上谋求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双赢性、趋同性,将更有助于贸易润滑度的增强。
逐步探索市场多元化的途径,规避风险
在欧美等国对我国的部分纺织品设限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应该探索市场多元化的途径,以规避设限给自身带来的风险,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例如中东、东盟和南美。同时由于欧美国家只是对我国部分出口增长过快的产品类别设限,企业可以考虑减少设限产品的生产,增加非设限产品的生产,尽量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同时,应努力为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开辟新途径。加强与加勒比地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他们输美纺织品无设限要求的优势。通过在国外投资办厂的方式,中国外贸企业完全可以将制造车间从中国搬到其他国家,减轻“中国制造”堆积过多造成的贸易压力。这种“以迂为直”的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减少贸易壁垒的杀伤力,还能缓解简单式耗能生产给中国带来的生态问题,并使中国企业在利润的国际分配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上游位置。除了在第三国建厂“曲线”进入欧美市场,还可以尝试收购方式。专门从事中美商务咨询的嘉质策略公司的CEO艾荣•谢克特向记者透露,目前有一些中国服饰公司开始收购美国纺织业的二、三线公司。此类交易据悉目前尚在初始阶段,在美国有约2000万元左右的交易,并大多面向私人企业。中国内地纺织企业可以通过此种方式直接进入美国大型零售市场,而美国此类公司因生产费用高企已无法继续生存,双方正好可以合作。美国有专家预测,这类交易将在近期大幅度展开,预计美国企业如Genesco(其拥有Dockers 及Johnston&Murphy等品牌)、SaraLee(拥有如 Champion、H anes 品牌)将成为最有可能的收购对象。
综上所述,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仍是治标不治本的权益之计。一方面,对中国的纺织品企业进而所有企业来说,这种外来的压力应该成为一种寻求出路的动力。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只不过是一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游戏,谁都离不开谁。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已不允许任何一方采取不负责任的举措。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将愈益加深,贸易保护主义也会有新的表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经贸关系总在曲折中前行,只有合作才能双赢。2008年以后,有关纺织品等特保工具将彻底失效,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争端、反垄断法等多种保护主义工具仍将继续兴风作浪。我们有理由相信,从这次争端中得到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其他国家、其他种类和其他行业的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纺织品博弈不可小进则安.第一财经日报,2005-11-07
2.国际贸易委员会贸易专家谈中美纺织品协议.国际先驱导报,200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