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国,但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空调行业的未来。”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空调行业自主创新发展论坛暨全球供应商战略研讨会上,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这样归结目前空调行业的危机。与会专家也纷纷表示,自主创新乏力是诱发空调全行业危机主因,技术突围将主导中国空调业未来。空调企业应在产业链的创新上下功夫。
空调行业集体进入“寒冬”
“今年空调比去年少卖了1000万元”,一位空调经销商近日向记者抱怨道。统计显示,2006冷冻年,国内空调销量为2188.943万台,比去年同期的2349.79万台下降6%。除少部分品牌之外,大部分空调企业内销出现10%以上的负增长,个别品牌的跌幅甚至超过40%,以致业界用“10年不遇的寒冬”来形容。
“去年空调业消失了27个品牌,今年至少还要消失20多个,到2006冷冻年结束,空调品牌将会由几年前的数百个减少到不足50个。”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秘书长杨炎如表示,空调市场已经进入品牌少、利润低、风险高的相持阶段,预计2006冷冻年度国内空调库存可能会突破1500万台。
缺乏创新引发恶性竞争
对于空调销售遭遇寒流,与会的业内人士总结为两点原因:一是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凉夏,使得空调销售遇冷;二是原材料大幅飙升、空调价格上调,引发市场动荡,不少消费者持币观望。
“原材料成本上涨只是行业寒冬的表面原因。”出席论坛的中国家电电器协会副秘书陈钢指出,国内空调市场同质化严重、缺乏产品创新引发的产品附加值过低,才是今年行业危机的主因。
李兴浩表示,最近10多年来,国内空调企业坚持不懈地进行系列的技术引进或创新尝试后,发挥本土化营销、廉价劳动力成本、规模化扩张等优势,在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与国外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在品牌价值、核心技术掌握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国内空调行业面临着缺乏核心技术、缺乏供应链战略形成的差异化竞争力、缺乏规范和标准等短板,导致了同质化产品只能继续价格战。这个恶性怪圈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欧盟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下显现得尤为突出。”李兴浩赞同地说,“2006年的行业窘境,只是行业矛盾的一次总爆发。”
产业链整合创新成关键
起步于模仿和借鉴的我国空调业,经过近十几年来的跨越式发展现已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大的产能。然而,中国空调业整体上“大而不强”的窘境依然突出。
“中国空调产品的技术变革,突破口就在于压缩机、制冷剂等关键环节上,而这些技术无一例外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与会专家们表示,空调企业应加快构建上下游产业互动的自主创新体系,摆脱低层次的市场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程秀生指出,志高近年立足全球化,与上下游供应商结成利益共同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搭建产品、服务、标准三大支撑点的战略就很具方向性。据了解,志高凝聚了以清华大学第一代制冷博士后郑祖义为首的一大批技术精英,很早就与日本三菱、韩国现代、伯灵顿等跨国公司联姻,“语音空调”、智能除霜空调、空调高低压截止阀和安全性压敏电阻、消毒空调、中央空调管道清洁机器人、“三超王”空调等就是结晶。
此外,志高在全球率先提出零配件终身免费更换,创办培训维修学校,实行一年一度的“百万用户大回访”,刷新服务标杆。同时,志高还在业内首创空调可靠性标准,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进行注册,取得几乎所有全球质量认证,打通国际市场。
行业巨头开始比拼蓄势
在论坛上,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空调行业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各个对手将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包括渠道资源、供应链、资金链、企业管理等的整合创新。
事实上,一些品牌已经暗暗发力。先是TCL空调联手杜邦,推出采用了舒瓦环保冷媒的新品,大打高能效环保牌并进一步深化“千店工程”。随后格兰仕空调宣布将在全国条件成熟地区与经销商合作成立合资或全资的销售公司,并计划开辟三四级县乡镇级市场。而美的则一方面高调推出新品,另一方面又宣布在8个城市试点成立由当地经销商占80%股权的合资销售公司。
“今后3至5年内,国内空调需求量仍会呈现稳定下滑趋势,空调企业在冷冻年刚刚结束之时,就迫不及待地上市新品、变革渠道,至少传递出一个信号,那就是挖取‘第一桶金’成为活下去的关键,而这依赖于对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创新能力。”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院长韩作梁预计,2007年空调市场必将是一场寡头大战,行业洗牌会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