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流通研究 | 下载共享 | 咨询培训 | 专家专栏 | 读书 | 流通企业 | 论坛 | 博客 | 书城| 城乡商业 | 开店指导
中国流通研究
English 繁體中文
关于我们
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合作导航
|零售百强 |业态研究 |并购上市 |网点规划 |商业数据 |供求信息 |商铺招租 |展会发布 |专家在线 |会员服务

  没有公告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现代专业市场网 >> 中国流通研究网 >> 运营管理 >> 商品研究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评价         
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评价
副标题:
作者: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 来源:《经济要参》2007年28期 人气: 时间:2010-3-19 11:46:29 进入论坛

    前不久,《中国商品流通论坛》召开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小型座谈会,议题是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参加讨论的有来自不同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十余位专家和学者。

    座谈会上,侧重研讨了国营商业体制改革进程、改革举措、改革效果和改革评价。与会专家普遍认为28年来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成就与缺憾并存,既值得总结成功经验,也值得汲取失误教训。

    一、关于商业主体体制改革进程

    历经28年的改革,对覆盖四大层面、体系齐全、机构繁杂、但结构单一、僵化滞后的国合商业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整饬和完善。依据不同时期指导思想和核心改革举措的区别,28年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4年7月):按照改革开放的大政方略,商业部门率先确定了“多种经营成分”和“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改革指导思想,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放权让利政策,试行经营责任制及“利改税”政策;恢复供销社的农民合作性质;允许国营工业自销;适当发展个体商业。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从调整商业所有制结构入手,在三个层面扭转了传统的商品流通体制。一是调整了国营商业的分配关系,改善了以职工吃企业、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为特点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使僵化的国合企业增添了活力。二是允许国营工业自销,使近百万家工厂转为厂商,疏通了一条重要的批发、零售渠道。三是恢复和发展个体商业。一方面满足了农民、城市待业群体主观上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也符合城乡商业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数以百万充满活力的个体商贩迅速涌现,恢复和充实了中国的商业大军。回顾这6年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可以说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步伐是稳健的,商业所有制结构和商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调整,商业经营活力显著提升。

    第二阶段(1984年秋—1991年):以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当前城市商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国发[1984]92号)为标志,这一阶段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试行政企分开,推动个体私营商业蓬勃发展。改革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国营商业系统的全面改革:国营商业走向政企分开,逐步取消各级商业专业公司,下放一、二级采购供应站,取消批发环节的三固定(固定的批发范围、销售对象和作价率),通过承包制搞活大中型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即:“改”即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转”即转为集体所有制;“租”即小店铺租给个人经营;“卖”即一些地处偏僻、微利或亏损的小零售企业可以公开拍卖给予个人或合伙经营),放开小型企业等;同时,在改革政策引导下,个体商业继续发展,私营商业也获得了发展许可。

    这一系列以“政企分开”为核心的改革举措,在下放商业经营权益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大中型国营商业企业转换了经营机制;“国有企业”代替了“国营企业”;政府确立了企业所有者的身份,放弃了企业经营权;在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个体私营商业迅速崛起,6年间个体私营商业从业人员翻了近一番。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以“抓大放小、国有商业战略性退出”为指导思想的第三阶段改革,通过小型商业企业退出国有制、大中型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外资商业企业全面进入,促成了多种所有制商业并存的市场格局,地方政府领导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发起了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最后的“总攻”。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改变了市场面貌、行业形象和所有制格局: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仿照农业“大包干”的模式,形成了多种“国有民营”的具体形式,商业领域的国有经济比重迅速缩小;与此同时,在个体商业继续扩大的同时,私营商业迅速崛起,在大中型商业层面,形成了与国有商业激烈竞争的态势;另外,随着零售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外国商业资本大规模进入我国市场,并开始在个别零售业态占据主导地位;商务部的成立则从行政管理的高度进一步融合了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格局。

    二、关于商品流通改革的成就

    (一)总体而言,经过28年改革,我国商品流通实现了“四大突破”

    一是改变了轻视流通产业的观念,重新摆正了流通的地位。将流通产业从流通无用论、流通附属论的从属性的产业地位,提高到了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的高度;二是突破了单调、传统的店铺形式和单店经营的组织形式,初步建立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形式多样、规模各异、业种齐备、网点密布的零售商业网点体系;三是突破了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分别在城乡实行独家经营的所有制结构,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资以及混合所有制商业企业共同构成了多元化新格局;四是突破了传统经营模式,商业经营进入了商品重档次、经营重特色、购物重环境的良性运行局面。

    伴随着商品流通的“四大突破”,传统的市场体系也相应完成了“八大转变”,一个充满生机和统一有序的商品市场正在形成:运行机制从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转变;市场态势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格局从封闭式向开放型转变;市场网点体系从单调向丰富、从单体向连锁转变;内外贸体系从分割向一体化转变;市场客体从单一的卖买商品向商品服务并重转变;所有制结构从二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商品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二)具体而言,28年商品流通领域最显著的成就主要有六点

    1.全面推进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市场机制在商业领域配置资源的作用空前扩大。1978年前,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消费品都通过单一的计划机制分配,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经过28年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目前96%的消费品、95%的农副产品和88%的生产资料已经放开,价格转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机制已经在商业领域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商业经济,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商业领域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1978年,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的销售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98%。随着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深化,大批国有企业退出了商业领域,加之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商业领域多种经济成分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3.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自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到2005年年底,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41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9亿元,开设店铺5657个,营业面积1388万平方米。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引进了外资商业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方法及技术,提高了国内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相互融合程度,促进了我国流通现代化水平。一些贸易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边境贸易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4.积极推进商业现代化进程,现代流通方式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商业现代化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迅速发展。2005年,连锁零售企业的零售额781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68%。新型业态加速发展,已深入到零售、批发、餐饮和生产资料流通等领域。目前国内零售业业态形式已基本涵盖了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探索和创新出来的各种商业业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和管理技术,在商业领域特别是在零售行业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零售企业中,销售时点系统(POS)和管理信息系统(NIS)已普遍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供应商供应管理(VMl)等经营管理技术已开始得到广泛推广。

    5.实行内外贸行政管理一体化,为实现社会商业统一管理前进了一步。2003年初,根据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组建了商务部,并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打破了长期以来内外贸行政部门及体系分割的局面,有利于整合内外贸资源,增强政府对国内贸易领域的调控和监管能力,为促进政府管理职能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商务部组建后,贸易行业得到国家进一步重视,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了更多的支持,促进了贸易领域的一些法律法规的拟定和出台。对于规范贸易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6.完善了商业的社会服务职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和国民经济与社会的稳步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方面,更具活力的商业体系为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了日趋完善的服务。197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1559亿元,人均仅162元;到2004年上述两项指标分别增长到5.4万亿元和415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9%,人均消费增长26倍。另一方面,商业在产值、就业、税收等领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趋扩大。1980年商业增加值仅占 GDP的比重为4.8%,到1993年之后则稳定在8%左右;1978年以来,商业从业人员年均增加177万,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27.6%,商业总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在所有非农产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居第二位;2004年,商业领域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合计达到3043.5亿元,年增长率高达25.8%,增加额占全国税收增加总数的20.1%。

    三、关于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缺憾

    在充分肯定28年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成就的同时,应该承认,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进程中,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不少改革举措还不到位;不少政策导向有所错位,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的同时,被忽略的一些所谓的“次要矛盾”如今则已转变为新的主要问题;在改革成果累累的同时,部分失误所引致的一系列“改革代价”则需要用更长时间才能根本消化。认识这些问题,不是否定28年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而是为了更客观的评价28年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并为继续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汲取教训。

    (一)改革的两点失误

    1.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不明确。由于中国的改革是史无前例的无经验可借鉴。从28年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走势看,诸多矛盾、曲折、反复的根源在于作为改革主导力量的中央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缺乏清晰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由于总体目标不明,国有商业企业改革、商业行政主管部门重组、商会和行业协会改造等都缺乏政策导向。诚然,“摸着石头过河”是开拓型的改革稳健推进的正确选择,但缺乏明晰目标,必然带来盲目行动、前后矛盾、延误时机等憾事。

    2.大中型公有商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失误。1992年国务院及内贸部分别颁发了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继而要求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等,这些法规侧重站在企业角度,目的使国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对推进政企分开国企自主自立增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项国企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了不向所有者交红利的企业。在所有者权益模糊和总经理兼董事长、有的还兼党委书记的现实企业体制下,总经理成了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在此基础上,政府领导的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实质上是非国有化,有的是私有化改革),多数成为企业总经理或领导层自卖自买的企业转制。转制过程独断专行、暗箱操作,在核定房地产、债权债务、商品库存等方面,隐瞒或压低价值并以企业财产为抵押。贷款购买企业股权,造成严重后果:巨额国有资产流失,造就了一批权贵商业资本家,一大批员工待业降薪,企业内两极分化迅速蔓延,和谐局面难以形成。这一切显然与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初始设想相悖,令人始料未及。

    (二)改革的三个“不到位”

    1.商业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我国政府商业行政管理系统的重新组建,解决了内外贸等范畴内的部分问题,距离实现对整个商业体系乃至整个商品流通系统的全面管理还存在差距。未来,改革任务还非常艰巨,涉及到权利的分配、机构的调整、市场的统一、产业的整合等诸多问题;并且这一领域的改革会影响到整个商品流通体制的深化和完善。

    2.国有和传统商业改革不到位。商品流通领域如何实现所有制结构的最大优化?国有资本应否全部退出竞争性流通行业?引进了现代新型零售业态就要否定传统零售业态?对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尚未做出明确而到位的回答。国有国营、传统业态的确应当一定程度上退出商业领域,但必要的国有资本、传统业态留在流通领域还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市场价值的。

    未来商业的所有制结构应当是: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股份制大型流通商业为主导,民营商业为主体,引进外资商业做示范,保持个体、小型商业为补充。在具有市场导向作用的大型流通企业当中,必须保证国有资本的适量存在。这不仅涉及到市场的稳定和繁荣,而且涉及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有序推进和国家的经济安全。民营商业资本比国有商业资本更适应商品流通点多、面广、变化大的特点,所以应以其作为商业体系主体和基础。引进外资只是为起到示范性、引导性的作用,决不能由其占据主体性、支柱性、主导性的市场地位。另外,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收入分配不平衡、东西部和城乡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庞大的国情决定了个体商贩、集市、小商品市场,必须长期存在。现阶段就采取“取代”、“限制”、“改造”等过激政策是错误的,它们的市场补充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未来零售商业业态结构应当以百货店为主导、以各种超市为主体、以专业店和专营店群为辅助,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地发展购物中心,许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则应长期保留夫妻店、小商贩、小生产商等传统形式。

    3.市场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在市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市场管理和市场规划层面改革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混乱、竞争过度、资源浪费等问题。市场建设追求超大规模、现代时尚、设施豪华的取向,导致商业体系空间结构、业态结构、档次结构、规模结构等的失衡,同业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利用水平不断下降,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只有百分之一到二,不少商业企业、商户倒闭,商业资源浪费严重。

    (三)改革的三大“错位”

    1.政府过分介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政府部门的行政介入过多,替代了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制约了行业协会公信力的提升,扭曲和压抑了企业的自发和自觉行为。以百货评级为例,由于政府插手,一方面所谓的“金鼎百货”得不到同行和消费者的认同,影响了政府和行业形象,另一方面政府的主观评价标准,造成了对行业的误导。

    2.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市场建设。商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应当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我国在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前些年轰轰烈烈的“农改超”、目前商务部正在全力推广的“万村千乡农家店”工程,出发点很好,政策推动力也很强,但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广大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观念,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支撑。

    欧美国家人均超过1万美元的商品消费额与我国人均只有500多美元的商品消费额之间,有20:1的差距,决不仅仅是商品消费数量差异,而是整个市场、整个行业和现代生活的差异。这种质的差异,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也为此短期付出了代价:进入中国4年不盈利,4个山姆会员店倒了2个。

    3.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职能由商业主管部门独担与多部门共管的错位。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不仅涉及流通产业,而且涉及整个市场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市场秩序整合、农村市场建设、城市商业地产开发等很多建设工作和工程项目,需要工商、财政、商务、农业、建设、交通、规划等诸多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单纯依靠商业主管部门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常常独木难支,工作成效不显著,对政府部门的威望和政策的执行力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四)改革中被忽视的五个侧面

    1.重视零售业的改革,忽视批发业的改革。批发业发展严重滞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批发体系未能形成。虽然改革过程中,国有批发业体系被破除的很彻底,但由于工业销售业和零售业的高速越位发展,经过28年改革,批发业趋向小、散、乱,无法从根本上承担起现代流通中批发体系所应有的作用。

     2.重视城市商业现代化建设,忽视广大农村商业建设,致使农村长期以来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由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被改掉了,而新的体系尚很不完善,农民“卖难”、“买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以致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民消费的扩大。

    3.重视大型流通企业的做大做强,忽视扶持中小流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在政策上、金融资金上扶持力度不够,致使中小流通企业,在大型商业集团过分扩张、个体商贩持续膨胀、工业销售网络不断完善的三方挤压下,部分已经或将陷入困境。

    4.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工作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政府由单一行政管理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方式由直接管理转向依法行政。以制定宏观规划和政策,取代和弱化行政审批式管理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充分发挥商业行业协会的中介组织作用,还不够重视。

    5.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产品的流通体系改革研究不到位,其体制创新仍然滞后。例如,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存在比较突出的行政垄断现象,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源于计划体制的烟酒盐专营制度与市场经济衔接不好,需要进一步改进或改革。药品流通秩序乱、价格高,群众意见很大。粮食、棉花、食糖市场化的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四、关于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导向

    综上所述,28年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从走势上看方向是正确的,从成就上看是令人鼓舞的,但其间出现的不到位、错位、失误,也是很多的。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程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与我国市场体系底子薄、基础差等客观情况有关,但同时也与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全局性的改革规划和战略导向密不可分。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为提升商品流通效率而改革;改革最终的成败取决于改革的举措,但更取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没有正确、合理的战略导向,改革不会顺利地健康地取得成功。有鉴于此,在总结过去28年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当为未来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确立如下6大战略导向。

    (一)商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主体是内资商业

    中国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既需要对外开发吸引的外资和外商,更需要内资商业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商业和市场开放必须要有“度”,没有“度”的意识,就是没有国家经济安全意识。按照那种“商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对国计民生没有影响”、“中国市场容量巨大,再开放也不可能被外资完全控制”等观点进行改革,必然在丧失商业控制权之后,丧失流通控制权,进而丧失对整个经济的控制权。

    (二)将公有商业改革到位

    公有商业体系改革,虽经漫长的28年,但任务仍相当繁重。一是现仍为公(国)有制的企业,政府应完善国有及控股公司的政策,明确国有商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尤其是竞争性行业的定位,法定国有及控股企业工资待遇水平等。通过国资委选配合格的廉明的企业领导层,并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企业的国内外上市、企业撤销、联合和重组体系。二是对名存实亡的公有企业,妥善果断地处理好空壳企业 (招牌挂着、图章留着、领导呆着,不从事商业活动,靠出租房地产维持)的房地产、债务;摘牌子、收章子、注销企业;安排好现存和已辞退的职工。三是处理好已解体公有企业的后事。这些企业遗留的职工问题极多,成为逐级上访的主要群体。有原企业房地产、财产严重流失,待追查问题;有职工安置过低,需补偿问题;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不能久拖不决。四是对公有制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和拥有千百万资产的暴发企业家应查清原委,分清责任,慎重处置。

    (三)保持商业企业规模结构的适度

    在商业企业改革过程中,既要顺势发展大型商业企业,又要着力扶持中小商业企业。无论是“只做小、不做大”,还是现在的“只抓大、不管小”,都是违背商品流通发展规律和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从目前情况看,发展大型内资商业企业是适应对外资市场冲击、带动行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流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的需要;扶持中小型商业则是保持市场活力、迎合多种消费观念,特别是满足低收入阶层消费行为、便利消费者日常消费、低成本扩大商业覆盖面、扩大就业的需要。两者必须兼顾。

    (四)扶持和发展合作社商业系统

    28年的农村商业体制改革,由于国合商业体系退出农村市场和新的商品流通体系尚未形成,所以总体上处于小、散、差的严重滞后状态。今后的出路的关键在于合作社商业的重构和发展。而合作社商业的重构必须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真正立法扶持农民建立属于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实现供与销的良性互动。

    (五)坚持传统与现代商业形式的多元化

    坚持商业形式的多元化,就是要摈弃单一化思想:不仅要与过去单一传统商业形式的时代告别,而且要反省曾经对单一现代先进商业形式的追求。未来的商业改革就是要在渐进式工作方法的引导下,基于我国国情特征,一方面大力借鉴国外最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在时机成熟的地区积极实践,另一方面也要勇于学习国外成功转型传统商业的运作模式,如日本介于普通农贸市场与生鲜超市之间的正规化的菜市场等。

    (六)市场机制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市场机制能引导流通产业实现无为而治,但也存在其无法克服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弥补,需要宏观经济、社会体系提供全面的支持:一是需要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商法最终成形,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保护市场弱势群体;二是需要发挥行业协会作为宏观调控助手的作用,强调成员自律,成员监督,自发、自觉遵守市场准则;三是需要提升社会诚信水平、完善金融监管系统,内外力共同作用,促进市场和谐运行;四是需要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社会商业统一管理的实施途径,最大限度、最高效率的实现小政府管理大市场。

    (七)坚持有步骤的渐进式工作方法

    作为前期改革的重要经验,由易到难(从饮食、服务业到零售业,再到批发业、物资业等),从小到大(先放开小商品、再放开大商品;先放开小生产者、小商贩,再放开中、大型企业;先放长途贩运,小摊点,再放开中、大店铺),由表及里(先变更经营范围和利润分成,再调整分配、用工制度,最后改革产权制度),由试点到普及、由东部到中西部的渐进式的工作方法,从整体上避免了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一哄而起,大起大落。在未来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一定要坚持这种坚定、稳步、探索、渐进的改革方法,为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填写新篇章。^

 

分享到:
击更多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的文章 文章录入:qinandhuan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渠道费用暴涨 奶粉行业洗牌拉开大幕
  • 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定价问题研究
  • 奢侈品的中国难关
  • 洋奶粉降价迟钝 价格调整手段多为促销
  • 洋奶粉集体遭反垄断调查
  • 百元洋葡萄酒成本仅5元?
  • 国内大尺寸电视迎来井喷期
  • 饮料新品同质化好似“模仿秀”
  • 奢侈品牌业绩增长齐现疲态
  • 宝洁谋变 新品牌尝试新渠道
  • 生鲜商品经营如何从滞销到畅销
  • 奢侈品大牌为何纷纷逃离一线城市?
  • 普通文章中国便利店面临三大瓶颈
    普通文章[图文]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普通文章2013华南商业年鉴 零售企业创新盘点
    推荐文章流通业先导作用将获进一步发挥
    推荐文章第十届“珠三角流通学术峰会”会议通知
    普通文章传统百货业的挑战与出路
    普通文章百货零售业的“春天”在哪里?
    普通文章国内中小超市“倒闭潮”背后的原因
    推荐文章商业加快兼并重组
    推荐文章连锁中端酒店崛起要跨三道坎
    推荐文章[组图]四问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
    推荐文章流通业先导作用将获进一步发挥
    推荐文章第十届“珠三角流通学术峰会”会议通知
    推荐文章零供博弈暴露转型紧迫性
    推荐文章中国第二次零售革命的方向
    推荐文章[图文]一边开店一边关店 家居卖场陷“圈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

    百货零售业的“春天

    美国学者:星巴克在

    一边开店一边关店 家

    高档酒店如何掘金大

    奢侈品折扣购物中心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说两句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