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奢侈品品牌长驱直入的时候,我们不禁疑惑:我们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在哪里?在分析我国奢侈品价格比国际高的原因时,商务部官员表示,有三大因素导致价格高:一是我国有一定的关税,而一些国家和地区没有;二是我国奢侈品销售及分销体制层次较多,所以导致整体交易成本偏高;三是区域促销手段存在差异。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为促进消费而降价,但我国消费市场却一直平稳。
业内专家指出,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缺乏自己的本土品牌。由于缺乏充分的竞争,导致了国外的奢侈品品牌对我国市场进行了歧视性的不合理定价。
打造本土奢侈品品牌须从建立品牌文化入手
“本土品牌空当期亟待填补。”对外经贸大学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我国在服装、茶叶、酒、化妆品领域有一些奢侈品品牌或雏形,但数量很少。现在政府开始关注奢侈品市场的原因,除了担心购买力流失因素外,还在于政府担心国外奢侈品品牌会趁本土品牌空当期加速进入国内,进而出现垄断、控制整个市场的局面。“另外,政府关注奢侈品市场,还和自主品牌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国家重大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周婷说,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十二五”期末使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批发、零售市场经营规模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若想实现如此宏大的目标,奢侈品在贸易和流通体系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在自主品牌创新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有业内人士指出,奢侈品的诞生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特定的历史原因;二是成熟的消费群体。然而目前几乎还没有国内品牌具备这两方面特性,因为国内的商人往往着眼于短期收益,缺少培育品牌文化的涵养。而建立一个品牌需要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这和他们短期收益的目标背道而驰。
但奢侈品市场的强劲消费能力也着实让国内不少厂商跃跃欲试。例如东北虎时装已有65%至70%的产品销往欧美市场,其中以皮草、晚礼服、婚纱等居多,大部分销往纽约、东京、巴黎、莫斯科等地,其正在努力打造属于本土的奢侈品牌。
在2010中欧顶级品牌高峰论坛上,东北虎时装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志峰指出,本土品牌其实并不缺少“奢侈”的元素。在古代,无论是丝绸、茶叶还是瓷器均是当时国际市场炙手可热的奢侈品。但遗憾的是,自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奢侈品发展出现了断层。他表示,目前我国奢侈品的生产并没有企业化或品牌化,甚至有些厂商认为,只要起个法文或意大利文的名字就是在走国际化路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张志峰认为,我国的奢侈品目前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应更多的从我国古老文明中寻找智慧,创建真正属于本土的奢侈品品牌,打破无国际时尚话语权的窘境。 国内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认知待改变
“我国自己的民族品牌、高档消费品品牌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明确表示。而要想打造出属于我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则首先需要改变国内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认识。
业内人士认为,从奢侈品发展的数百年历史来看,其对于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事实上奢侈品消费也是消费多元性、多样化的重要体现,理性的奢侈品消费观念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追求。”专家分析指出,理性的奢侈品消费已经跳出物质性、炫耀性消费阶段和层面,转变为包含情感愉悦体验、服务和文化体验的精神消费。理性的奢侈品消费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性消费形态和生活方式,消费者不会盲目选购知名度高的品牌,而是选择品牌文化与自身品位、地位相匹配的品牌,更注重具体产品的个性。“应该让大众正确理解和认识奢侈品。”中国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齐国说,从经济意义上看,消费奢侈品本身并无褒贬之分。奢侈品中有许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开发出的新型消费品和消费服务,代表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消费品位和消费文化现象。其刚上市时,稀缺、名贵、价格昂贵,只有少数有钱人带头消费,是奢侈消费品。但这是相对的,当其普及后,就成为生活必需品。例如,家用汽车、手机、手提电脑及其他新兴的家庭用品的消费演变都是如此。王齐国认为,“这种由奢侈消费品变为生活必需品的发展演变过程,是社会进步、消费升级、个人生活品质提升的表现,对此不仅不应反对,还应给予正确鼓励和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