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为奢侈品每年高举着“涨价牌”仅仅是为了在一个手袋上多赚几千元钱,那就大错特错了。
每年奢侈品涨价都是热门话题。今年欧元区经济疲软加之中国也面临资产泡沫等经济风险,在这样一个比较特殊和敏感的全球经济形势下,高调的奢侈品依然举起了涨价的大旗。
近日,奢侈品业界再度发出“涨”声,以香奈儿、迪奥、SK-II等奢侈化妆品领涨,继而手袋、皮具、腕表、珠宝等均以不同的涨幅进入2013年。记者从部分奢侈品的欧洲官网上注意到,涨价确有其事,其中迪奥涨幅30%左右,香奈儿涨幅在7%~30%之间。
面对这突袭的涨价潮,人们不禁将飙升至“天价”而“奇货可居”似的奢侈品,称之为消费品市场上的新型“暴力”。如此,中国市场内作何反应,是经营惨淡还是门可罗雀?中国人真的恰如外媒宣传的那样,甘为高价奢侈品埋单?
涨价是规矩
如果几年前,你具有“敏锐”的眼光而购买了“LADYDIOR”包包,你肯定比任何投资更赚钱。因为迪奥这款皮包的价格从面世时的1.4万元飙升至现今的3.2万元,而在价格“惊人”上调12%后,却仍能处于热销状态中。
价格与销售量之间成正比关系,这明显违背了普通的经济学常识,而在奢侈品行业再正常不过了。一些业内人士都惊讶这样一个“越涨越买”的奢侈品怪圈。记者走访王府井地区集结的奢侈品营业区,乐天银泰中心CELINE(赛琳)门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店里的爆品基本上都要预定,并且要3-6个月才能到货。而消费者都认为能在涨价前买到产品,就是赚到了。”因此,“涨声”既出,引得更多消费者展开了购买攻势。
既为奢侈品,就有它“奢侈”的定价规则。奢侈品涨价问题是行业常态,并已然成为业内不成文的规矩。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奢侈品研究专家周婷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奢侈品涨价更多是为了保证其在业界和消费者心中的高端品牌地位,“大多数奢侈品牌集中在七八月集体涨价,而今年的涨价趋势来得更早。”
纵观奢侈品的发展,涨价营销无疑成为其最重要的营销策略,事实上,这也起到了既定效果。尽管价格有所提高,但商品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周婷说,“由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消费品位的提升,以致面对涨价大潮,对高品质物品的需求热情仍然火爆,而这也给涨价带来了更大的原动力。”根据商品类型,涨价策略会略有不同,经典款和高端等级款的提价相对较高。
有人认为奢侈品牌因惧怕打击欧元区经济及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欧洲市场不会涨幅过度,周婷对此予以解释,“当前市场的现实状况是,中国人的消费支撑了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发展。BV品牌全球CEO曾说过‘未来中国人会在自己的国家买到差不多价格的产品’,这充分说明:奢侈品牌深知,欧美疲软的经济以及持续低迷的消费购买力,导致欧美本地的消费者不可能拉动消费增长,而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消费者成为主要动力。”她表示,奢侈品牌在未来会在全球范围内同比涨价,一方面,平衡和国内价差稍微的缩小,避免海外价格过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继续外流,影响中国各个门店的经营;另外,中国市场一直居高不下的利润空间,导致大多数奢侈品牌希望消费可以回流,加上国外同样存续的消费能力在全球涨价策略之下也可以增加利。“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是让中国人在全球埋单”。
“狼性”本质
很多奢侈品牌商对于频繁涨价的官方解释是,综合考虑原材料、人力、税收、汇率等因素变化导致成本上涨,使终端销售产品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上调价格,但业内人士称这些言论均是借口托词之说。 “我极其不同意这些官方说法。”周婷斩钉截铁的说道,“目前在中国的奢侈品牌在价格定位方面一直采取的是“撇脂策略”以及价格歧视手段。”所谓“撇脂策略”,就是在市场初级阶段内,奢侈品牌在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去制定高价。而价格歧视手段。即奢侈品牌除了每年进行的常规涨价以外,会特别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歧视性涨价,一些品牌甚至直接赤裸裸地宣布‘就是单一针对中国涨价的’。”
奢侈品牌恰恰利用了中国市场愈发强劲的需求资源,在控制供给的前提下,制造所谓的“物以稀为贵”,供求不平衡。“个别奢侈品牌撑着‘限量独享版’的幌子进行饥饿式营销。”周婷对奢侈品牌的营销策略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以现代社会的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可能在产量方面受到限制,声称的“限量版”、“独享版”都是它们有意为之的市场策略,从而使涨价大行其道。“那些解释无非只有一个目标,便是为涨价寻求更多的口实。”
周婷也谈及一个不争的现实:现在很多奢侈品牌的生产制造过程,基本上已经转移到中国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本身占比不高的制造成本加上中国式代工国家的存在,使得成本大幅度下降。“关税高是所有品牌针对中国的最集中的一个矛头。其实我们看到一个结果,中国近几年在不断调低进口关税,而关税费在整个品牌的成本中占比一般仅在10%~20%;另外,奢侈品牌在报关时运用很多合理避税的技巧,使缴纳的关税进一步下降。” 周婷表示,“奢侈品牌商宣称的高成本和高关税都是高价的借口,追逐利润是所有奢侈品牌商的狼性”。
综合来看,由于关税高引发价格提升,甚至飙涨的理由是极其不成立的。奢侈品牌商们一直粉饰的“涨价牌”在频繁更换之后,也渐渐将本质显露出来。
消费觉醒
中国奢侈品行业专业研究机构财富品质研究院于2012年11月发布《2012年中国奢侈品报告》,报告中毫不避讳地阐述着“中国已成为奢侈品消费巨头之一”这一事实。对此,周婷分析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建立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近五年是高速发展期。主要原因有,在零售渠道方面,国外奢侈品牌占据了中国最好的店面选址;在传播渠道方面,国际大牌非常舍得在中国市场进行媒体宣传与市场推广,在媒体资源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另外,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大型户外广告和时尚杂志,都成为奢侈品牌的推手,使得中国消费者十分相信‘洋东西就是好东西’,这样就使国际奢侈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理占位上处于优势地位。”国际奢侈品牌正是看到了拥有庞大的市场基础,又有强劲的消费需求支撑下的中国市场,纷纷争抢进驻,占据优越的利润增长空间。
在全球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很多奢侈品牌将中国市场视为“救命稻草”。周婷提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均处于初级市场阶段,是奢侈品牌获取暴力盈利空间最有可能的阶段。它们利用中国人不成熟的消费状态,占据了这个拥有广泛基础的市场,使之成为其全球战略营销的重心。而奢侈品牌在中国,无论从生产制造成本、营销推广,到控制消费需求,再到品牌定价,都在和强大的商业地产博弈,与经销商、代理商博弈,进而把控整个产业链条,充分地“围猎”中国。
从相关的统计数据看,中国每年活跃的奢侈品购买用户高达1300万,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购买了全球约25%的奢侈品,而且中国奢侈品销售的年增长速度接近20%。不禁思考,这组数据背后究竟有几人选择“中国制造”的品牌?
周婷强调,不论我国媒体还是外媒,都拼命的宣扬中国人在香榭丽舍大街排队的场景,这样在主观印象上就会给奢侈品牌销售商一种钱多人傻的感觉。他们认为中国既是一个初级国家、低端市场,新富人不断产生恰巧给了它们更好的利用资源。
在采访中,周婷也十分欣喜地谈到,“奢侈品牌商忘记了一个事实:中国人选择速度之快,放弃速度更快,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消费忠诚度低,并且具有强大的消费觉醒力。由于消费者对国内老品牌深厚的民族情结,近来市场上有种回归的趋势,带来怀旧的消费浪潮。另外,在物流和信息流发达的当代,中国人努力地接受消费和奢侈品方面的信息,会逐步意识到敏感的价格区间内产生的国内外差异,以及奢侈品牌一些飞扬跋扈、不尊重消费者的做法等都会迅速唤起消费觉醒,中国人的消费品位也在同期迅速增长。所以当奢侈品牌的市场到达一定的临界点时,反而会被市场摒弃,像现在的LV、Gucci就处于边缘线,出现消费者排斥的现象。”
面对我国消费市场被奢侈品牌称霸的局面,周婷极力建议,民族品牌面对的市场基数是庞大的,它们立足于中国,植根于中国,更了解中国,但需要把这种了解转变为商业运营能力。其次,宏观国家政策上都在鼓励推动自主品牌的发展,那么未来自主品牌唯有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才能稳固其在消费市场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