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都汽车论坛上的一番论战使“自主品牌”问题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而《商业周刊》世界品牌100强排名里中国的缺位更是让诸多支持自主品牌的人们忧心忡忡。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品牌的价值在于其收益性,即它可以为所有者带来的收益。因此,有利可图,即可开发品牌;无利可图,放弃也无妨。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天,品牌已成为继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之后的又一大生产要素。强势品牌,即是企业产品市场认知度高的结果,反过来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商品可分为两种:技术含量较低的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对于前者来说,品牌是其生命,更可使生产商获得超额利润,正如可口可乐、耐克、Zippo等等。而对于后者来说,品牌更大程度上是消费者认知度的反映,如汽车、手机、电脑等。我国目前的困境,就在于在这两类产品上都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如果说低端产品的品牌之痛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后发劣势的话,那汽车等产品的品牌问题则反映了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失败。记得汽车行业引进外资的初衷,应该是引进技术、管理,再自主发展,可惜的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三大合资汽车巨头雄踞全国车市,只见“外教”财源广进,却不见学生学得老师的一招半式,只学得在老师身后亦步亦趋,和其他“外教”捉对厮杀,这就好比中超球场活跃的全是外援身影,岂不令掏腰包的球迷伤感?
所以,自有品牌的缺失,其深层次问题正是我国汽车产业丧失技术自主性的表现。没有技术,我国汽车业仍是一个车间,资源成本外加人力成本,这就是我们的收益。二十多年的时间,整个汽车市场的代价,却没有换来核心的技术、独立的品牌,这实在令人感慨。
因为缺少品牌,我们似乎已沦为世界名牌纯粹意义上的“加工车间”,我们所得的,不过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耗费应得的低廉费用而已。不可否认,有汤喝总比没有汤喝好,毕竟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但如果仅满足于喝汤并沾沾自喜就太没出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