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产品外包生产、再贴上零售商品牌的“自产自销”已成为零售业界的一大趋势。专家指出,发展自有品牌需慎重,一旦出现问题对企业美誉度的“杀伤力”甚大。而不少供应商承认,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令其倍感压力。
记者在多个大型卖场看到,食品、服装、小家电等品类的货架上都摆满了这些卖场品牌的产品。一件衬衣12元、一瓶蒸馏水1元、一瓶400ml的洗发水9元……这些自有品牌一般包装简单,但价格比其他同类品牌便宜近20%。据销售人员介绍,自有品牌商品销售势头不错。
零售商搞起自有品牌
家乐福对外事务部有关人士承认,目前,家乐福已经有1000多种自有品牌产品,占总商品消费比例的5%。而家乐福觉得此块领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欧洲市场,自有品牌产品的比例将近20%”。沃尔玛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已有12大类的自有品牌产品,还会继续增加数量,“那种以为自有品牌就是低端产品的想法已经过时”。屈臣氏有关负责人也承认,计划将现有的500个自有品牌产品增加到700个。
同时,有供应商反映,给大零售商做自有品牌的加工,利润极低,“唯一好处就是不收进场费。但每20元钱的利润中,我们只能分到25%。”
业内人士指出,品牌的附加价值最大,一些自己品牌不够响的小供应商,就只能靠着零售巨头的品牌挣点加工费,而零售巨头也逐渐发现其中的甜头。就卫生纸而言,零售巨头做自有品牌的毛利可达30%,而出售商品的毛利只有10%左右。
有关商家则对此不以为然。家乐福有关人士表示:“每个供应商都面临各种竞争,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和忠实消费者。每个成熟的品牌都应有独特的生存之道。”
价格优势成竞争法宝
中山大学营销学专家陈硕坚表示,由于零售商自有品牌节省了市场营销的价格,因此在产品价格上有一定优势。有专家分析,在毛利润低于10%的零售领域中,自有品牌可帮助商家增加最高达10%的利润。随着零售业进入低利润时代,零售商渗透到生产领域,再通过大规模销售,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在经历了渠道战、网点战之后,自有品牌战将成为新的焦点。
控制自有品牌的质量将成为零售商的最大挑战。专家指出,零售商营销工作做得好,并不意味着就是生产方面的专家,因此零售商必须严格选择其自有品牌产品的生产商。一旦某个自有品牌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对零售商的美誉度的打击是很大的。
“一牌多用”是把双刃剑
有关专家认为,零售商搞起自有品牌,可以说是社会化大分工条件下产生的一个好东西:擅长制造的,一心一意地埋头做贴牌生产,产品也能销遍全球,虽然无名,也可以盈大利;专长做包装造声势推品牌的,有了一个响亮的牌子,就可让天下尤物为己有,即使身后无一实物,也可名天下;而善于搭台做卖场的,有了一个好舞台,就可广罗天下名品。大家各抒己长,各谋其利。
如今这种细化的分工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擅长搭舞台的商家已不甘心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心想品牌和知名度我都有了,干吗还要中间商呢,于是或者自己办工厂制造,或者直接找贴牌厂家,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不少商家开始尝试这种“一牌多用”的模式,超市里也出现了自有品牌的蒸馏水、护肤品甚至卫生纸等等。
“一牌多用”或许是个好办法,销售自有品牌,不但可节约成本,将中间环节的利润自己吃了,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经营得好,不同品种还可以相辅相成,一起将品牌的渗透力扩大。
对商家“自产自销”充分肯定的同时,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忠告:商家在拓展自己的产品线的同时,也要多加小心。自有品牌产品线太长,风险也就随之成倍增长,一荣未必能俱荣,一损却可能全损,任何一个品种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的恶果,该品牌的所有品种甚至整个商场的声誉就会大受牵连。以前产品出了问题,还有得推托,如果架子上摆的是自家的东西,那不管是台前还是幕后,追究起来自己都脱不了干系。即使是做贴牌,也未必可以省心省事。君不见,一个曾经无人知晓的苏丹红,就让麦当劳、肯德基等全球知名品牌纷纷中招,问题就出在质量监控这一环节上。所以,商家在开发自有产品的同时,得先仔细思量,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去经营这么长的产品线,在风险成倍增长的同时,利润能不能与之同步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