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发展高潮迭起,上海更是抢在全国前面,新兴业态和商场层出不穷,大卖场虽然两三年前已有业内人士惊呼饱和,但新的大卖场还是不断出现;便利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几年之内完成在市内的布点;Shoppingmall 在全市各处大兴土木,再建和未建成的总数达20个以上。如此惊人速度发展是否真正与国际接轨,笔者现在正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仔细观察着德国的商业,在此与上海的零售业发展现状作一比较。
德国是一个零售业发展成熟的国家,目前各种业态均有,零售业基本上都已连锁化,商业布局大体定型。在德国连锁商业中,目前处于上升势头的是标准的食品连锁超市,如Aldi、Plus、Norma等,这些超市门店面积一般只有300-500平米, 80%左右的商品是食品,包括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些食品连锁超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均为全国连锁,门店遍布全国,有的如Aldi还发展到国外。食品连锁超市的最大优势是商品价格低廉,因此深受消费者欢迎。10年前,德国人还认为象Aldi之类的商店是穷人商店,一些有身份的人到Aldi购物还怕熟人看见,不好意思,而如今开着奔驰、宝马到Aldi购物已不足为怪。 德国的大卖场却不像我国那么热,麦德龙、Marktkauf 等著名大卖场生意不比小食品连锁超市好,价格不比标准食品超市便宜。大卖场的数量也不像我国大中城市那么多。
在上海已经遍布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在德国却所见不多,便利店一般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地铁车站里面,另一是加油站边上。德国的便利店面积很小,大约30个平米左右,杂志报刊占很大比重,除冷饮外,不经营冷藏食品。
德国的Shoppingmall没有美国的那么大,面积大约在5—10万平米,以专业店和超市、百货商店为主,另有咖啡馆、快餐店。购物中心内的商店基本上都是各种连锁店。购物中心的功能主要还是购物,休闲娱乐的功能很少。购物中心有巨大的停车场,靠近地铁或轻轨车站。
百货连锁在德国形势不容乐观,最近发生的德国著名百货连锁Karstadt因亏损而减少连锁店和裁员的事件证明了这一点。百货商店在德国的总体态势是收缩状态。有意思的是,在德国大百货商店Karstadt也看到中国人租场地经营的现象,而且占用面积相当大,经营中国家具、古董、瓷器。
对比德国连锁商业和上海连锁商业,发现有很大不同,上海是大卖场热,标准超市冷;德国正相反,大卖场不如标准超市热。这个现象给我们一个启示,即标准超市是有生命力的,并非是夕阳业态。德国的标准超市为什么有竞争力,主要是实现大规模的连锁,努力降低采购价格和经营费用。标准超市经营的商品品种不多,但单件商品的采购量非常大。节约费用也是关键,在一个门店里,通常只见两个营业员,一个收银,一个补货,顾客多时两个人都收银。中国和德国标准超市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中国的标准超市经营的食品比例低于德国,德国标准超市约80%的面积经营食品,这可能也是我国标准超市吸引力不够的一个原因。中国的标准超市有一个不利的方面是:中国有大量的农贸市场经营生鲜,与标准超市形成竞争。德国城市里虽然也有经营蔬菜和水果的农产品集市,但数量很少。
上海有几千家便利店,发展太超前了。现在的便利店大都不赚钱,其实上海现在不需要那么多的便利店。便利店被认为是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才出现的业态,德国的居民平均收入大约相当于上海居民的10倍,但是却没有大规模的出现便利店。我们有时太拘泥于经验数据,相信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出现大量便利店的说法,于是不惜代价抢占地段建立便利店,结果却大多数成为烧钱的事业。上海的便利店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有点象小超市,而德国的便利店和超市的错位经营很明显。
Shopping-mall在德国一个城市一般只有一个。象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最多也不能超过10个,再多了肯定要冷清。Shopping-mall其实是购物街的浓缩,它容纳了各种业态和业种,其本身在业态上没有什么创新。上海有那么多的商业街,有些商业街生意已经不好,再建许多购物中心能不能生意兴隆值得怀疑。现在上海有些在建的购物中心规模太大,又设置了大量休闲、娱乐功能,但是休闲娱乐与购物有不一致地方,购物一般在白天,休闲娱乐大都在晚上,为了保证休闲娱乐的营业,整个购物中心要延长营业时间,这样会造成经营成本提高。购物中心周围如果没有大片的居民区是难以长久维持的,不要指望在高速公路边上建一个购物中心就会有人来,消费者不会象去大卖场那样经常去Shopping-mall,而且各个Shopping-mall之间不会有很大区别,消费者去了一个Shopping-mall就不用去其他的了。所以,发展Shopping-mall一定要适可而止。
德国商业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一,连锁化是零售商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上海的连锁化程度虽然在国内是最高的,但与德国相比则还是很低,上海应进一步提高连锁化程度,提高连锁化程度是商业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所致。 第二,各种零售业态都有存在的基础,在发展中有一个合适比例,我们在发展业态时不要喜新厌旧、厚此薄彼。对于新型业态的发展可以适当超前,但要认真研究社会的需求,过于追求发展新业态是得不偿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