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永乐、大中公开澄清"分手"传言,媒体仍不放过预示着这两个连锁巨头联盟后又分手的蛛丝马迹,而国美与苏宁也被认为是收购大中的实力买家。
在5月底全球第一大家电连锁百买思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背景下,国内家电连锁的任何举动被高调处理本无可厚非,但可悲的是,这些带有戏剧性情节的猜测透露着国内连锁巨头的紧张与不安。除了收购与开店,国内家电连锁还有多少深层次的变化能吸引眼球,这似乎比解释不清的谣言更显得令人窘迫。
四巨头卷入收购迷局
家电连锁收购潮终于波及到四巨头之间。两个月前,排在国内家电连锁第三、四位的永乐与大中签订了一份联盟协议,永乐要在一年时间内通过股权置换的形式完成对大中的收购。但在上周,事情变得复杂了。永乐的投资人摩根斯坦利在永乐与大中签订协议后四次撤资永乐,使永乐的股价暴跌50%以上。由于协议规定大中的最终收购价与永乐股价挂钩,永乐股价下跌意味着对大中的收购价将下降。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摩根斯坦利不看好永乐收购大中,所以打压股价逼迫大中寻求新的买家。而更加令人不解的是,摩根斯坦利在永乐撤资的同时却三次增资国美,使得国美有望成为大中的真正买家。与此同时,上周苏宁又成功融资12亿元,因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不排除苏宁收购大中的可能性。
近年来,在国内家电零售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国美、苏宁、永乐、大中四大家电连锁巨头,这次统统陷入了联盟与收购的资本迷局,虽然主角忙于澄清,但媒体显然更希望证实种种猜测的可能性。
长久以来,开店、收购是家电连锁的关键词,而在开店、收购的背后是连锁巨头一直推崇的"跑马圈地",看来,本土企业以规模为主导的贯性竞争策略在跨国巨头进入国内后仍未改变。
谁收购谁有何本质区别
事实上,许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永乐与大中的联盟。虽然在家电连锁业有"规模为王"的说法,但永乐与大中从品牌、管理到文化存在多方差异,要想融合在一起难度颇大,而松散的联盟关系在家电业已被无数次证实难以长久。
在激烈的渠道竞争中,恐怕没有比通过收购增加规模优势更立竿见影的捷径了,况且全球家电连锁霸主百思买已进入国内市场,此时无论是自救还是突围,巨头间组成"倾城之恋""革命夫妻"式的联盟,也合乎常理。
眼下,虽然关于大中去向的猜测与传言满天飞,但最终究竟谁收购谁,谁联盟谁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说联盟是为了一致对外,那么国内三大巨头年销售额的总和还不及百思买的一半,在巨人面前,国内连锁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如果联盟是为了打压同级竞争对手,那么当百思买引入新的家电连锁赢利模式,从而逐渐改变行业游戏规则时,规模恐怕已不是竞争的关键,及早转型与提高赢利能力才是当务之急。此外,纵观国内家电连锁业,虽然国美、苏宁等品牌已深入人心,但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赢利模式的角度来看,与百思买相比,国内巨头们并无本质区别。可以说,如今国内巨头最显著的差异就是规模以及由进入市场时间早晚决定的其在区域市场的地位,因此,此时的联盟不过是创造第二个国美或第二个苏宁罢了。
实力才是发言权
在市场压力下,国内家电连锁巨头也逐渐从提高赢利能力的角度重新进行战略投入。
苏宁在成功融资12亿元后,表示将把1亿多元用于物流项目的建设,规划建立28至35个物流基地。而近日,永乐的青浦物流配送中心也正式开工,该物流基地耗资2亿元,是永乐去年上市以来第一笔用于建设投资的项目,预计明年正式投入使用。这个物流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零售业中企业自建的最大物流项目。
不久前,同为国际零售巨头的沃尔玛、家乐福就因无法对抗韩国超市的本土化,从韩国市场被迫退出。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家电连锁巨头要与跨国巨头抗衡,必须在拥有本土化优势的基础上,改变以囤占厂商货款获得现金流,甚至进行二次投资的赢利模式,因为短期竞争格局的变化并不是家电连锁业的主流,拥有实力才拥有发言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