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开店、决战三环、进军通州……虽然永乐已黯然退出北京市场,但国美、苏宁、大中的惨烈竞争并未缓解。截止到目前,三家家电销售巨头在京城的卖场数量超过140家;而在北京五环内,万米以上的大型商场、超市全部加起来也不到140家。更为吊诡的是,后者销售的是日用消费品,经营十分平稳,而前者销售的耐用消费品在经历一个消费高潮后,就要苦熬“漫漫长夜”。
新店养旧店,恶性循环 大量新楼盘的建设,使得通州成为北京人口最为稠密区域之一,居民每年电器需求量超过了20亿元。苏宁电器副总裁范志军表示,“通州地区将成为今后苏宁的主战场。”近3个月来,苏宁相继在通州新开了苏荷和八里桥两家门店。 与苏宁一样,重掌北京国美大权不足月余的华北大区总经理王辉文也放言,今年国美还将在北京继续大力度开店,以求在短时间内将“国美门店伸到北京的每个角落”,选址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新店周边有足够的新楼盘。 围绕新楼盘、新社区密集开店,反映出京城家电连锁行业的两个信息:一是原有的环三环门店整体盈利不佳,需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地区;二是新购房装修家庭在一次性集中采购整套家电后,数年内不会再进行大规模消费,因此家电卖场不得不持续寻找新楼盘,以求新店养旧店。
此外,由于国美、苏宁都是上市公司,在整体盈利水平下降的时候,一年内新开多少个门店,似乎成为坚定投资者信心的一剂良方,加之对于利用账期“借用”厂家大量货款的需要,不断新开门店已成为家电巨头的必然选择。
门店数超商场,销售下降 虽然数量上已超过大型的百货商场、超市,但在商品利润率以及销售总额等方面,家电卖场还远不如大型商场。以“五一”黄金周为例,7天时间内,京城主要的商场和超市销售总额突破了12亿元,而家电卖场实际销售额却不到10亿元。 “如果没有促销,家电卖场还更不好过。”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表示,商场超市所经销的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都属于快速消费品,虽然单品价值不高,但人们对此有着稳定而刚性的消费需求。而家电产品,虽然近年来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但仍属于耐用消费品,人们在一次购买后再消费的机会不大。“就如主营日用品的沃尔玛,最终销售额能超过通用、福特等汽车巨头,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赖阳表示,家电卖场的商品利润率也不如百货商场。一般而言,百货商场大于综合超市,大于家电卖场。因此,在销售总量不及大型百货商场的前提下,较低的商品利润率则进一步削弱了家电卖场的赢利能力。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2004年,拥有116家门店的国美电器,其卖场每平方米销售为30846元,时隔一年之后,新开门店143家,总营业面积激增64.7万平方米的国美,每平方米销售额却下降到了16990元。
企业淘汰兼并,必然趋势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中高层曾表示,家电卖场靠规模获取效益,赢利除所售商品的毛利外,主要是产品维修、服务以及厂家各种返点与赞助。2005年度,国美现金流量仅应付账款和票据(大多为厂货款)一项便高达68亿元,利润为7.77亿元;同期,苏宁该两项账款额也达到27亿元左右,但净利润也只有3.5亿元。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虽然各大家电连锁企业的净利润并不大,但通过合理账期却可以拥有巨大的现金流。如果把这些资金用于房地产等高回报产业,企业整体利润将大幅提高,而“凑巧”的是,国美、苏宁或明或暗都涉足房地产行业。
资金与实力上的优势,使部分家电连锁巨头即便处身于残酷的价格战之中,也能信心十足。范志军便坦言,家电连锁企业之间的兼并之势是必然的,而一旦兼并,必然导致一大批现有的家电连锁店关闭。他认为,到今年年底,肯定有连锁企业出现大规模闭店,北京家电连锁通过整合兼并,数量将从现有的140多家减少到100家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