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扩张引发了家电连锁业的单店利润下滑等问题,家电厂商自建渠道,国外家电零售巨头参与竞争,这些迫使国内家电连锁巨头进一步扩张。国内家电连锁业已经步入了“低价——扩张—更低价—再扩张”的困局。
家电渠道发展图
在国美收购永乐的当天,永乐的掌门人陈晓脸上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从容与镇定。
今年4月中旬,永乐与大中在香港宣布启动联合采购、后勤及送货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在约定期限内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实现大中与永乐的股权合并。3个月后,7月25日,国美以换股加现金的形式收购永乐,上演迄今为止中国民营企业间规模最大的并购案。
按照坊间说法,扮演收购与被收购双重角色陈晓才是两场事件的主策划,永乐与大中合作只是第一步,在手握北京和上海两大市场后,陈晓有意向苏宁表示出售的想法,并以此刺激黄光裕的竞购欲望,使黄光裕转而加速对永乐的收购,包括收购大中。
过去的两年里,疯狂扩张成为家电连锁业的主旋律。以2005年为例,国美、苏宁的开店战争已经从一线城市向下延伸,二者在二、三线城市的争夺处于炽热状态。苏宁新开辟了32个地级以上城市,新增140家连锁店,连锁面积较2004年增长154.88%;国美新开辟的城市则高达44个,新增门店总数143家,连锁面积比去年同期增长158%。永乐也紧紧追赶两大巨头的步伐,将其势力范围由34个城市扩张到72个,门店数则由92家增加至193家。
与国美、苏宁相比,区域性连锁永乐、大中无论是资金还是规模都处于劣势,大规模跨区域扩张给二者经营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005年11月,永乐无奈对外承认其“外地发展不顺”的事实。永乐与大中的联合似乎已成必然,而寻求一个更强势的卖场势在必行。
疯狂扩张给家电连锁巨头带来了规模和销售收入的提升,整个行业似乎欣欣向荣,家电连锁行业整体的单店利润却在迅速下滑,每平米收入的锐减,这些已成为行业事实。2005年,永乐每平米收入由2004年的40472之人民币下降至25482元,下降比例高达37%,国美每平米销售额由去年的37570人民币下降至25900元,下降比例达31%。平方米的销售额是家电零售业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的下降标志着店面利润的下滑。
博锐30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国内家电连锁发展的特点造成的。初期,家电连锁企业主要是赚取提货与销售之间的利润差,要想赢得较低的提货价,他们就必须有高的销量,而高的销量建立在规模上,这就决定了他们要不断的扩张。”一位在家电业滚打数年的经销商认为。
中国的家电连锁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家电的销售以传统经销商为主,由厂家在主要销售地成立分公司或办事处,由这些部门分销给各地经销商和百货商店。相比传统经销渠道,家电连锁以低价赢得了发展空间并迅速壮大,逐渐与传统经销商平起平坐直至超越。连锁家电卖场逐渐在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把国内家电销售带入了连锁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家电连锁企业就出现了两种竞争关系,一是家电连锁企业与传统家电经销渠道的竞争,二是家电连锁企业之间的竞争。价格则是这些竞争的主要手段。消费者并不在意卖场是国美还是大中,而是关注哪家在搞活动、让利大。而这种低价竞争的背后就是厂商的利润下降,各种各样的促销费,广告费,活动费让厂商喘不过气来。
记者采访的经销商总结道,卖场以低价打败了传统经销商,但也造就了低价为主导的同质化竞争环境,这样的环境又逼迫着他们陷入“低价—扩张—更低价—再扩张”的怪圈。陷入怪圈的他们只有快速扩张,以规模取胜,才能控制市场话语权。国美收购永乐也正是扩张的必然结果,不过,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家电连锁业规模做大了,但实质同疯狂开店没有太大区别,仍然摆脱不了怪圈。
博弈
家电连锁巨头的疯狂扩张带给厂商的却是一场灾难,一些家电厂商更是称之为“渠道恐怖年”。
家电连锁巨头日益强势引发了盈利模式的变革。家电连锁巨头逐渐向厂商“摊派”了名目众多的费用,国美首创了“飞行加油”模式,其他连锁巨头随即跟进。所谓的“飞行加油”模式,即向供应商收取店庆费、进场费、年底返点等以及延长供应商的货款归还期限,作为开店的启动资金以支持高速扩张。这种模式使家电连锁商以很低的成本进行扩张,加快了家电连锁时代的来临。
一家家电厂商北京分公司的相关人士透漏,他们与国美、苏宁签的冰箱、空调合同都按照“月返8,年返2”的规则执行,即每月按销售额给渠道商返利8%,全年再加返年销售额的2%,除此之外,国美每月要扣除活动费8000元,而苏宁则要在每个月扣除当月销售额的1%作为广告费—全年合计返利高达11个点。“这还不算各种促销费、进场费、人员管理费,算上这些逐年增高的费用,我们如今的渠道成本已经高得可怕了。”
去年,国内家电厂商几乎没有一家不亏损,有的还亏损相当严重。根据前三个季度报告显示,康佳和TCL集团分别同比滑坡了38.69%和379.48%,TCL集团前三季亏损了11.39亿元,注定今年难逃巨亏的厄运。此外,青岛海尔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28.24%,继续在业绩走势上滑坡。白色家电的另一巨头—春兰股份更惨。而导致家电厂商亏损的因素之一就是渠道费用。
分析人士认为,家电连锁巨头的疯狂扩张带动了行业的迅猛发展,但以“低价—扩张—更低价—再扩张”为模式的发展也给家电连锁巨头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于是他们纷纷将资金缺口转移到家电厂商身上,各式各样的开店费、促销活动分担了他们的部分压力。
家电连锁巨头转嫁资金压力的做法虽然暂时缓解了自身的危机,但却加剧了自身与家电厂商的矛盾。“我们就是这些渠道商之间血拼的武器。”一位厨房电器企业的市场人员愤慨地表示。
TCL、美的、海尔纷纷提出自建渠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摆脱渠道霸权的愿望。TCL彩电从2006年起对连锁渠道商采取“冷处理”—有选择性地进店,适度交纳进场费和促销费。格兰仕也宣布将在全国的14个主要地区建立分公司,大规模地推动其在全国自营门店的建设。格兰仕空调销售公司总经理陈曙明表示,2007年,格兰仕将建1000个品牌专营店。到2008年之前,格兰仕的销售分公司要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海尔一直在发展自己的直销模式。它与戴尔的模式较为近似,也是通过定向邮寄直销产品手册开始。为此,海尔专门成立直销中心,开通了网络和电话两种直销渠道,除了定期向消费者邮寄产品宣传册,让消费者了解海尔各种产品情况外,还专门成立了网上商城,方便消费者在线购买。与国美决裂的格力电器更是大张旗鼓地发展自有渠道,在各地建立分公司,经销商从分公司提货,以此为核心搭建了独特的“格力模式”。
对于格力电器的行为,不少专家提出了质疑,国美更是称之为“违背渠道趋势”。然而,从格力空调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并未如一些人预料的缓慢发展直至消亡。赛诺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空调行业内销累计达1547.5万台。按照这一数据,格力电器可以占到三分之一的内销市场份额。
对此,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仍是非常自信,中国市场广阔,销售模式多样化,大卖场只是中国众多商业流通渠道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渠道和模式,也不可能“通吃天下”。格力专卖店有很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可以开到城市的小区里,也可以开到乡镇市场去。
朱江洪所说的不无道理。从2003年开始,我国家电连锁业才经历了3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在一、二线城市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但从全国来看,还远谈不上垄断。目前,国内家电市场一年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而国美、苏宁两家市场份额加起来不到15%,国内家电连锁所占总的零售销售市场份额还不到30%,相比欧盟、日本、美国市场四五家连锁占据60%以上,甚至80%的份额,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
和国外的情况相比,国内家电连锁不论从规模还是销售份额都还远远不够。在三四级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地区家电连锁品牌还相当多的情况下,国美与永乐合并远没有达到市场垄断的程度。这就意味着在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家电销售渠道仍是连锁与传统渠道共存,只不过前者在向前进,后者在没落而已。
家电连锁业在家电销售中仍不具有垄断性的力量,这给家电厂商自建渠道留下了空间,在渠道成本渐高,甚至威胁利润的情况下,家电厂商纷纷选择了渠道多元化发展,给国美等家电连锁巨头带来不小的压力,也使家电连锁巨头借厂商扩张的做法渐趋弱化。
破局
5月12日,世界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BestBuy(百思买)与五星电器正式达成协议,投资1.8亿美元收购五星电器56%的股权。这是百思买进入中国3年来首次有影响的行动,也预示着百思买开始真正发力中国家电销售市场。
BestBuy作为北美家电市场连锁巨无霸,现在共有941家连锁店,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BestBuy一直保持着销售复合年度增长15%,利润25%上升的强势记录。而五星电器目前拥有超过1.2万名员工,2005年营业额近7亿美元,在江苏家电销售中占据很强的优势。
与国内家电连锁巨头的低价和规模策略相比,百思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则偏向于服务。从2005年开始,百思买开始将现有美国的门店转型成为“以顾客为中心”的门店模式。简单而言,顾客为中心的运作模式强调的是关注每位顾客的个性选择,满足购买全过程的各项需求,激励和鼓舞员工更好地服务顾客,从而为顾客和员工创造更好的店内体验。这种模式为百思买赢得了较高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也让它的销售毛利率达到了25%,这一数字是国内同行的两倍。
五星电器严格意义上说还只能算作区域性品牌,而且更多的是在二三级市场,门店数量也比较有限,本身影响力不大。不过,在百思买强大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支持下,五星电器并非没有角逐国内家电零售游戏的机会。
此外,今后的几年内,无论是家电连锁企业间的并购还是拓展三、四级城市,家电连锁的势力将进一步增强。面对这种形势,在渠道和竞争双重压力下,家电业的微利时代不可避免到来,一些实力不强,不善于创新的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留下少数的几个领导品牌。海信收购科龙案刚过去不久,长虹并购美菱就开始了,而且是速战速决。从消息披露出来到长虹高管进驻美菱,前后总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长虹就结束了这桩收购。而家电品牌的兼并使其与家电连锁商谈判的筹码增多,无论是实力的增强,还是产品线的扩张,都在影响着国美们今后对业内领导品牌的态度,毕竟后者也不希望出现太多的格力事件发生。
一边是百思买等国外家电连锁巨头的进攻,另一边是与家电厂商之间的矛盾升温,国内家电连锁业低价扩张模式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坚持这种模式将再次陷入“扩张—利润下滑—再扩张”的怪圈,导致自身竞争力的单一化;不坚持这种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又容易被其它连锁巨头超越,最后可能沦为收购对象。
中国家电连锁业已经走过了赚取进销差价的阶段,目前正在与家电厂商的博弈中获取利润,如名目繁多的店庆费、场地费、年底返点等。从国外家电连锁的发展情况来看,家电制造商将物流、销售完全交给渠道商,自己则将资源和精力用于技术研发和品牌宣传上。而连锁渠道的利润则主要来自于采购与销售之间的差价。消费者进入卖场几乎是进入超市一样,直接挑选商品,商场内的促销人员并不多,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几乎全部来自于厂家的品牌宣传。这种新型家电业态为中国家电连锁指出了一条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