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超市叫做品类杀手,为什么呢?这是基于超市的销售特点而言的。超市在某个时间段内,为了提高卖场的人气和销售业绩的需求,就会不惜牺牲某一类商品的利益,来满足超市卖场的整体利益。我们知道,小家电产品在超市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因此,其往往会被超市类为被牺牲利润的品类。我们经常看到99元的电磁炉,这样的产品的质量如何保证?但是为了聚拢更多的人气,超市还是会采购低价格的小家电产品。
尽管小家电并不是超市的主要品类,但是从市场的分额看,在一二级市场中,小家电在超市销售分额远高于家电连锁和百货等其他的渠道。某知名小家电品牌的分析中,超市是其最大的零售业态,占有49.5%的份额,并且周平均单店销量远远高于百货和家电连锁。
那么超市到底给小家电行业带来了什么呢?家电连锁在小家电的销售商应该向超市学习什么?
首先是对于品类的管理。我们在家电连锁的卖场中发现,每个品牌的出样达到60款,但是真正占销售分额的型号往往只有8款左右。也就是说,不到20%的机型承担了80%以上的销售。在这样的情况下,卖场的空间被浪费,资源被闲置。这说明,家电连锁对于品类的管理还比较粗放。反观超市中,小家电的出样的款式比较单一,但是每个机型的销售量都非常可观。因此,家电连锁要在卖场品类的精细化管理上向超市学习。但是这个问题也牵涉到家电连锁的定位上。如果我们是差异化的定位,就按照现在的方式经营;如果我们要跟超市学习,那家电连锁与超市的同质化矛盾就出现了。
2月份国美共零售了某品牌电饭煲56828台,单店周零售18.36台;家乐福零售47637台,单店周零售达85.07台;苏宁零售36781台,单店周零售18.65台;其它单店周零售较高的系统还有大润发、沃尔玛、麦德龙,都是超市类系统。
其次是终端的控制问题。这是家电连锁要与超市同质化的要素之一。超市的管理是非常复杂的,产品品种多,管理的难度大。因此,超市的销售控制权在卖场自己的手里。反观家电连锁,他们的卖场中都是厂家派驻的促销员。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于销售的掌控权也比较弱。
还有一个就是陈列方式。超市的商品陈列是按照品类规划,所有同类的产品摆放在一个货架上;而家电连锁是按照品牌,同一个品牌所有的商品集中在一个展柜上陈列。这也是导致家电连锁厂家自派导购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利润中心的确定的问题。为了提高门店的空间利用率和管理的效率,家电连锁已经开始尝试商品按照品类进行陈列的方式。如小家电产品,其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各个品牌差异化产品并不突出,价格差异也不大。因此按照品类进行陈列室完全可以的。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家电产品都适合这种陈列方式。例如,一些高端的产品,只有以品牌的形式才能够展示其独特的地方。而手机等商品则适合按照品牌+品类的陈列方式。一方面各个品牌有自己的展示区,另一方面,卖场按照其特有的意义给予新的划分。如商务手机、女士手机等等。这样可以明显地提高营运的效益。
另外,家电连锁的采购人员的专业采购水平也是有待于提高的。以今年的32寸液晶电视为例,专业的采购人员根据各个主要上游企业的生产状况,可以预测市场中各种型号的产品的流行趋势,哪个型号在哪个时段会缺货,商品的价格走势等等。从而做到及早备货、出货。这些专业的采购就像期货市场的操盘手,对行业敏感。
还有就是超市都是经销商与卖场合作的模式。家电连锁在很多品种中已经实现了厂家直营。而超市虽然也会跟厂家有这样的合约,但是供货、促销等具体的操作还是由经销商来做的。这样既体现了整体性,也可以灵活的适应市场。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超市对于家电类产品的一种掠夺式的市场开发。一个产品一旦进入了超市,就意味着其价格很快会跌入谷底。39元的电饭煲,29元的电风扇等等,都是通过透支资源才能够做到的。消费者用较低的价格购买到的商品,厂家的市场份额的到了提升,卖场的销量确实实现了最大化。但是作为低价格的倡导者,超市对于行业的负面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同时,可以肯定的是,家电连锁一定要在专业上突出自己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