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营与平价业态艰难转型
中国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现状调查(二)
失控的加盟
资料表明,2000年东北大药房在沈阳开了98家店,其中有70多家加盟店,2002年初,总部开始对其中不服从管理、不能达到加盟条件的药店进行清理,最后只剩下23家。山东新华鲁抗曾经把自己旗下的15家加盟店予以出售;2006年原扬州大德生连锁(现改为国药控股江苏分公司)对其上百家的加盟店进行清理,合格的只剩下二十几家。
一业内人士透露,2005年5月,沈阳一家加盟药店突然神秘失踪,闻讯而来的几十名供货商索债无门,便将矛头直指其连锁公司,令连锁公司措手不及,最终连锁公司不得不为几十万元的货款埋单。
此类事件屡见不鲜,连锁公司为此承担的金钱损失可以计算,但名誉受损却无法估量。一位连锁药店的负责人说,加盟带来的潜在风险让人猝不及防,这种合作形式令连锁公司和加盟药店又爱又恨。
在熟悉游戏规则后,不少加盟店私自组织货源,自谋私利,有的甚至干脆另起炉灶,结果情况越来越糟。金象董事长徐军表示,2005年,随着门店的增多,加盟店的管理难度明显加大,自采行为可能有各种原因,但只要出现药品质量问题,对品牌的伤害就难以估量,所以企业越做越大时,这种担心与日俱增。
业内人士李先生认为,对加盟门店而言,总部一夜之间的“蒸发”更加可怕,武汉的春天大药房收取加盟费后不见其踪就是佐证。
直营的回归
“我们曾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0家连锁店,出于多方面考虑,2006年的经营重点又转为直营。”徐军说。资料显示,金象的直营计划公开后,同为京城的嘉事堂药业也表示将把重心放在直营店上,当时其在全国已拥有250余家直营店。湖南老百姓大药房也表达了其未来主攻直营的决心,就连当初明确定位加盟连锁的上海九州通大药房也盘算着扩大直营比例。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曾经受益于加盟的巨头们重操直营呢?
“2004年国家出台限售政策,对药品销售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作为处方药的抗生素原本在药店的销量比重很大,政策出台后,药店效益受到很大影响。”徐军说,2004年以后,还出现了药店自身经营问题,市场没有扩容,但药店数量不断增多,加之平价药店的出现,致使这个时期的医药零售行业发展缓慢。
据了解,在整个连锁市场的低迷期,一直坚持直营之路的海王星辰给了业内很大启示,也是众连锁药店回归直营的学习样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海王星辰自成立以来坚持直营,虽然多年连续亏损,但在此期间,培养了管理团队,并形成惟一具有全国性连锁的网络架构。正因为如此,2005年其被国际风投高盛看重。高盛入资后的海王星辰开始大力发展贴牌业务,主推自己的贴牌产品,所以利润很高。一些连锁企业逐渐意识到坚持直营的力量,并在海王星辰品牌管理的影响下,各自的经营出现了转机。
平价业态的转型
“2003年各地陆续出现了平价药房,像开心人、老百姓、天天好等,这实际上是一种业态变化。”徐军说。
平价药房的出现,对热闹的医药连锁市场来说,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平价药店每到一地就会有一批单体店被挤掉、打垮,不过也招致自身之祸。2002年8月底,在南昌开业的开心人平价药房,4天之内竟有二百多个供货商停止供货,开业第8天仅剩下两家供货商。其它平价药房也遇到过被封杀、打砸等类似遭遇。
徐军认为,平价药房以“大卖场”的模式出现后,在二三线城市取得了较大成效,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提着篮子买药的现象,因为这些城市的消费水平低,大卖场药房的形式与当地消费能力相一致。
“平价药店在2003年确实火了一把,但是真正火的时间也并不是很长,一些药店逐渐遇到了很多问题。其实,这场战争就是场价格战争,大家都在降价,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出现,药店效益也受到影响,进一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问题。”徐军说。
不可否认,平价药房的出现,创新了业态,经过短暂的辉煌,它们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起来。2007年,平价时代终结的言论引发业界争议。业内人士分析,“平价”也只是一种说法,关键要看其实际做法,表现形式无非“平价+大卖场”、“平价+专业化”、“平价+店中店”,这些均是恶性竞争后的创新。
对此,行业咨询管理专家李从选认为,2007年是平价药品超市的转型年,或者是平价药品超市的重新定位年。面对竞争环境,大部分平价药品超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转型,要么等待死亡。
零售药店的平价定位既成就了它们的快速发展,又演变成为零售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市场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整个药品零售行业的利润急剧下降,并将药品零售行业带入了只会降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还有平价的常态化导致利润锐减,所以其不得不寻求全面的定位转型。
“平价药店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环境,但平价连锁的鼎盛期似乎刚刚开始,就不得不结束。”李从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