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连锁商业是一种规模经济较为明显的商业组织形式。连锁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通过规模扩张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但是,我国连锁企业在规模扩张中存在某些概念及其实质混淆不清,由此造成了实践中的许多偏差。本文通过对连锁企业规模扩张进行理论梳理,重新界定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分析探索其内在规律,以期对我国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连锁企业 规模扩张 分店规模经济 公司规模经济 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之后,连锁经营厂商持续保持年增长近50%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的增长水平。如今连锁经营正在向规模化、高市场集中度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外连锁企业在规模扩张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世界著名的连锁企业凯马特公司、八百伴以及我国的郑州亚细亚、北京城市之光、天津永昌、福州华榕等均因盲目扩张相继吞下了失败的苦果。其失败的原因表现为多各方面,但是,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对企业规模认识上的误解。
一、连锁企业规模经济的理论梳理
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商店的规模经济会受到某一地域市场规模的限制,如它所在地区的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和消费水平等。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当一个商店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若继续扩大可能会越来越不经济。虽然一家企业通过开办连锁店可以冲破地域的限制,在企业层次上获取更大的规模经济,而一家独立的商店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它无法摆脱所在地域市场规模的限制。显然,企业规模扩大的首要原因并不在于成本,而在于需求方面的约束。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理论界认为,连锁企业规模主要是通过采购成本的节约、固定成本的分摊、风险抵御能力的提高和单位面积交易量的增大等多个方面影响其成本与效益。他们认为,连锁企业的规模经济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整体企业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企业各个网点的规模经济。当连锁企业只有惟一一个网点时,这两个层次合二为一。当商业企业通过开办连锁店的方式扩大规模或涉足其他行业时,这两者就不一致了。
国内学者虽然将商业连锁企业规模分为单店规模、企业集团规模、分店规模和商业聚集规模等层次,但人们普遍仅从一个层面评价企业的规模经济,或认为企业规模扩张的关键在于单店规模,单店规模经济是基本形态,是其他规模经济的基本要素;或认为,单店规模或企业集团规模扩张有一定的限制,而分店规模扩张的空间和潜力较大,尤其是利用品牌、统一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分店规模可进行更大的扩张。
本文把连锁企业的规模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公司模型,一个是分店(网点)模型。公司模型是从经营管理的解度提出的,又可以称为经营管理型规模经济,其形成原因是公司的经营管理。分店(网点)模型是从营业面积、经营商品品种、数量、经营设备、经营过程角度提出的,分店规模取决于本地市场的人口、购买力、消费者特征、多样化需求、政府政策等,可以称为市场需求型规模经济,其形成原因是市场需求变化规律。
单店规模经济是随着单店企业经营要素的扩张,即营业面积、经营商品品种、员工数量等的增加,而造成的单店商品的经营成本下降、收益增加的一种趋势。
连锁企业的分店规模,实质上反映的是投入产出关系。笔者认为,分店模型就是一个实物的投入产出关系,即在既定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经营商品品种、数量、劳动力等)下追求使用价值的实物或服务产出最大化。这一模型反映的是分店的经营条件,体现技术规律的要求。分店规模经济是指通过在不同城市、地区及国家增设分店而达到规模扩大的目的。然而,分店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分店的经营成本和本地的市场需求两个因素。
从成本因素看,随着分店经营规模的增加,经营商品中所包含的固定成本不断下降,其他投入品的使用效果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最后在达到了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产品的平均成本是最小的,分店的规模则可以称为经济规模.
从市场需求因素看,市场容量的大小是确定分店经营规模大小的重要依据。企业应充分地进行市场调查,除了综合考虑产品市场容量、同类企业个数、进出口限制、市场规模壁垒等因素之外,还必须认真研究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消费者偏好变化趋势、消费者层次及其数量和支付能力的高低等因素。
上述分析说明,分店规模经济是围绕成本和市场需求来展开的。判断一个分店是否达到经济规模,主要是看它的投资规模和产出规模。
二、中国连锁商业企业做强、做大规模的对策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的规模扩张在企业之间普遍展开,为了达到经济规模,新建设的大型连锁企业大多把最终分店规模定位在国际公认的经济规模水平。 与此同时,一些尚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纷纷通过追加投资和进行技术改造来提高原有的经营规模。然而,并没有明显的数据可以说明,达到经济规模要求的企业比那些没有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更多的数据只是表明,在同样的规模平台之上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盈利能力。企业的最终追求目标是利润率,并非经济规模。因此,我国连锁企业不应只是进行分店扩张,而应靠自己的知识积累、管理积累、品牌积累进行扩张。
1.科学认识连锁规模扩张的内涵,真正实现规模优势。我国零售企业早已进入微利时代,连锁企业要在低利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必须在降低成本和经营费用上下苦功。没有低成本为基础,低价格战略无疑是无源之水。只有商家把降低成本所获得的利益与消费者共享,才能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为此,商业企业只有在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发挥较大的整合优势,保持企业规模扩张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相匹配。即市场决定扩张规模,能力决定扩张速度,确保对扩张企业实施良好的经营和有效的管理。
2.重视分店的盈利能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分店增长速度、规模扩张与公司规模扩张的关系。过快的增长进度与规模扩张都是不切合实际的。这一点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在没有找到恰当的扩张路径的时候,就一味追求分店规模扩张,结果其盈利能力不能得到保证,实际上浪费了资金和人力、物力,使企业经济效益全面下滑。所以,连锁企业应在分店盈利能力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适度追求公司规模扩张;在找到可靠、有效的扩张路径的前提下,追求规模效益。长期来看,分店的盈利能力甚至要比规模扩张更为重要。
3.通过资产重组、并购,构建大企业集团。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主要基于市场的并购和重组。国内连锁企业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通过跨区域发展的加盟、兼并、收购等扩张方式,以大企业集团优势将一些散、小、效益低的企业通过加盟、委托管理、兼并、收购等方式,“吸引”到自己“阵地”上来,大企业集团通过输出品牌和管理,迅速实现了连锁公司低成本的市场扩张,商业信誉、管理技术、商业采购配送等无形资产得以充分发挥,并且借助于小企业的自愿加盟,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完善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也使小企业的网点、职工等有形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4.按标准化、一体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进行连锁规模扩张。连锁经营与一般的单体企业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可以把所有的连锁分店在店名、店貌、商品和服务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必须做到统一店名、统一店貎、提供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实现商品采购、配送、批发、零售的一体化,将所有的商业基本活动都纳入到连锁体系之中。可以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这就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同时购销职能的分离是连锁经营的一大优势,它可以实现连锁总部与门店专业化的分工。 参考文献: [1]郭冬乐等: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26~228 [2]庄贵军 冯根福: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0(9):23~26 [3]赵友宝:规模经济、规模扩张与多元化经营[J].经济纵横,2000(1):40~42 [4]C,R.H.,The Nature of the Film. Economica,4,1973:386~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