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饮业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性和巨变性的发展,在产业规模,管理水平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30年的发展路径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总结,科学评价有利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餐饮业迅速发展、持续繁荣的30年,餐饮业的产业规模、社会地位、经营管理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破。 一、餐饮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柳告诉记者,中国餐饮业在改革开放30年发展过程中,年营业额实现了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的历史跨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全国饮食业的经营网点不足12万个,员工104.4万人,零售额54.8亿元。2007年全国餐饮业从业人员2000多万人,零售额则高达12352亿元,比2006年增长19.4%,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3.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6%。“九五”期间,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年均增长19.5%;“十五”期间营业额年均增长16.8%。1991-2007年,餐饮业营业额年均增长22.3%,位列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幅前列。1997年后,餐饮业增幅稳定在15%-25%。预计2010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 据杨柳介绍,餐饮业作为开放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社会对餐饮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一批老字号企业通过改制与保护,凭借着较好的信誉、技术和文化优势继续发挥着品牌示范的作用。个体,私营、三资企业比例不断增加,网点持续增多,一改国有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目前中国餐饮业网点中,国有经济比重越来越少,以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的比例已占到95%以上,已绝对优势占据主体地位。 二、大众化消费成为市场主体,个性化和细分化趋势增强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出就餐成为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大部分企业的经营重心立足于家庭和工薪阶层,以家庭私人消费为主的节假日市场更趋红火,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企业的成败关键。除传统正餐、西餐、快餐、火锅,团膳等业态外,市场消费向价格、品位、氛围、服务和品牌文化等综合型方向转变,人们追求健康营养和环境服务的个性消费成为新时尚。特色鲜明的休闲餐饮、主题餐厅不断蓬勃发展,市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不仅对中国快餐业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其连锁经营模式的示范作用对餐饮业发展具有革命性作用。为保持出品及服务的一致及稳定性,企业纷纷开始标准化探索,推出详细,系统的管理手册,对菜品制作、服务流程进行规范,同时,通过连锁经营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行业协会及主管部门则通过《餐饮企业经营规范》、《餐饮业营养配餐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指导。在餐饮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培训教育业,中介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也茁壮成长,餐饮业的产业链条逐渐建立起来。 三、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代餐饮发展步伐加快 30年的发展推动餐饮业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制作方式已经从手工操作转向标准化、工业化生产,从分散加工到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管理手段从人工处理向信息化演变,从经验管理到细则规范,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风险投资的引入、上市融资的成功、兼并重组的出现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吸引了优秀人才,餐饮业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 餐饮业是中国最古老、最大众、最重要的服务业,也是海外华人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中餐馆遍布世界各地。美国的熊猫快餐,日本的亚寿多等海外中餐品牌已具相当影响力。1 980年,四川省荣乐园在纽约开业,拉开国内餐饮业国家化步伐的序幕,时至今日,国内餐饮企业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吸引国际人才、吸纳国际资本,进驻国际市场,全聚德、狗不理等老字号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小肥羊,俏江南、陶然居、大娘水饺等餐饮新贵也纷纷在国外攻城略地, 谈到餐饮业改革的经验时,杨柳告诉记者,改革开放30年,中国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先进技术与理念的引入推广、中介组织的服务与创新及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四、稳定的经济环境增长的收入是餐饮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杨柳说,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罕见的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GDP总量及人均GDP,城镇居民收入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餐饮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经济基础。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1678~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O.3%。收入水平的持续、稳定增加拉动餐饮消费需求快步提高。人均餐饮消费已由1978年的5.7元增长到2007年的9.53元。 改革开放前,餐饮业基本是国有集体经营,1980年政策放开后,个体餐馆陆续建立起来,以优惠的价格、丰富的菜品、周到的服务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极大地丰富了餐饮市场。80年代在破除姓资姓社的争议后,各领域逐渐对外资开放。1987年后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德克士等国际品牌登陆中国,对国内餐饮业尤其是快餐业的装修设计、经营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私营、外资餐饮的迅速发展让餐饮企业在竞合`中成长,同时也推动各省市饮食服务公司及全聚德,东来顺、狗不理等传统老字号加强改制,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对餐饮业发展出台了政策措施,各省市通过分等顶级核定企业的毛利率,这种微观管理在早期对规范市场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开放,餐饮业的竞争逐渐激烈,这种管理限制了企业发展。90年代末后,各省市对餐饮业的价格管理的逐渐放开,企业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根据市场定位进行自主定价,餐饮市场更加繁荣。 五、先进技术及理念的推广推动餐饮业向现代化发展 杨柳告诉记者,与传统手工餐饮相比,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的导入推动餐饮业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PDA无线点菜系统、ERP、CRM等信息管理软件的逐渐引入,改造了企业业务流程,让管理更加高效的同时,也促使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的连锁经营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到餐饮业,推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实施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加强文化营销等管理思想开始流行,对提升餐饮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悉,餐饮业的发展注册商标,菜品厨房、人力资源、培训、清洗消毒等非核心业务已经外包给独立、专业、高效的中介组织,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的规范、律师事务所的法律保护;认证机构的ISO,HACCP、五常管理法等资质认证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行业协会的行业统计、分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反映诉求能力都影响产业发展。尤其是近年自带酒水、《劳动合同法》实施等事件,行业协会代表行业向政府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对促进企业自主合法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2000年起,餐饮业每年都实现跨千亿元台阶的增长,产业链条的逐渐建立促使餐饮业的产业关联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餐饮经济成为拉动需求,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截至目前,几乎每个省、直辖市每年都有不同主题的美食节庆活动,这也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预见,未来中国餐饮业将在延续以往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