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卫生部发布了我国首个《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监督规范(试行)》,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责,并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卫生合格标准提出了9项明确要求。此举意味着,中小餐馆广泛使用的“一元餐具”从此有了明确的卫生标准。业内人士认为,仅必须机械洗涤一项就将淘汰一批达不到要求的小作坊式企业,给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带来重新洗牌。
政策解读
新规让执法有据可依
提到“一元餐具”,相信多数消费者都不会陌生。但是,这种由专业单位集中消毒、以塑料薄膜密封包装、通常收费1元循环使用的餐具,是否真像看起来那样干净卫生,很多人心中不免要画个问号。原因很简单——作为近年来餐饮行业衍生出的一个新行当,餐饮具集中消毒此前一直没有直接标准。良莠不齐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已经严重制约了这一新行当的健康发展。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执法一队副队长徐亚东告诉记者,“一元餐具”最早出现在广西桂林等旅游城市,大约在2007年前后传入北京市场。如果按照过去的《食品卫生法》和《消毒管理办法》,经营餐饮具消毒,需要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相关许可,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但由于国务院在2002年清理行政许可时,取消了这项行政许可,企业只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就可以经营餐饮具的集中消毒,导致卫生部门对其监管缺少了执法依据。
而去年出台的新《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职能机关分段管理。其中,食品生产须依法取得质监部门的食品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流通须取得工商部门的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须取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餐饮服务许可。但是对于餐具集中消毒究竟应该由谁监管,也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不过随着《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监督规范(试行)》的出台,“一元餐具”监管尴尬的局面宣告终结。根据卫生部的新规,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卫生监督,明确划归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至少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餐饮具抽检1次,每次采样不少于10件。
同时,对于“集中消毒餐饮具”卫生不合格的判定,“规范”也给出了明确标准。除了公众普遍认知的“消毒后的餐饮具不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外,像“建于居民楼内的”,“生产场所总面积小于200平方米的”,“消毒工艺流程未按回收、去残渣、浸泡、机洗、消毒、包装、储存设置的”等等,也均被列入卫生监督不合格范畴。
徐亚东表示,新规出台后,卫生部门将严格按照标准对新建企业进行监管。同时,对于已经获得经营执照的老企业,将会给予大约3个月的改造期,要求其按照标准进行改造。逾期达不到要求的,只能被淘汰出局。
企业反馈
对正规军是重大利好
“这对正规餐具集中消毒企业来说是件大好事,我希望政府管得越严越好。”听说卫生部发布了监督规范,北京喜乐迪餐具消毒公司的李姓负责人高兴地表示。
作为北京市首家从事餐具集中消毒的企业,喜乐迪自2006年营业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每天消毒的餐具数量已达1.3万-1.4万套。回顾几年来的发展,最让这位负责人烦恼的,就是作坊式小企业的不规范竞争。
他告诉记者,喜乐迪全部采用机械化消毒设施,每个月仅电费支出就在5万元左右,所用的洗涤剂也全都是正规产品。回收、除渣、清洗、消毒、包装、运输,一套程序下来,每套成本至少要0.75元左右。可一些作坊式小企业,用洗衣粉就能清洗餐具,消毒就靠太阳晒,然后手工包装,一套餐具消毒成本只有0.4元、0.5元,这对正规经营的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
目前,北京市的餐饮企业大约有4万家,然而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中小餐馆中,集中消毒餐具的使用率仅有10%,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也不足百家。北京安康餐具消毒公司的杨姓负责人认为,一直以来没有标准、没人管理,是造成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我们希望监管部门加大抽查力度,打击不法小作坊。也希望能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企业自律,从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专家观点
中小餐饮卫生体现城市文明
簋街是北京中小餐饮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集中消毒的“一元餐具”在这里的使用非常普遍。簋街饮食服务协会的孙学军认为,餐具集中消毒、循环使用,符合国家倡导的低碳、绿色、环保理念,给中小餐饮企业节省了后厨空间和人力成本,也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此次卫生标准的出台,将会促使“一元餐具”市场走上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姚力鸣认为,餐饮业是体现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与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相比,北京餐饮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街边小饭馆的卫生、环境有待提升。在他看来,体现一个城市整体水平的,不是看它有多少五星级酒店——这类星级酒店在哪里几乎都是相同的,而是散布在街头、巷尾,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餐馆,它们的卫生状况、服务水平,才真正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规范餐具集中消毒市场,就是在提升中小型餐饮企业的卫生水平,也必将促进整个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