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展与会展业
会展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仅指会议和展览,后者则不仅包括会议和展览,还包括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其区别在于所涵盖的范围不同。
会展业是指由于会展经济运行而引起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类企业的总和。而会展经济则是指以现代化的会展场馆为基础,以完善的城市设施和健全的服务体系为支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和活动等,吸引大批与会、参展人员及观众前来参观访问、经贸洽谈、文化交流等,从而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城市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现象。
发展会展业,对提高举办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相关行业共同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经贸交流合作、扩大技术推广的范围和思想传播等都十分重要。我国会展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经济规模逐年扩大,正成长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但从另一方面看,据IMF2009年4月发布: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三。而ICCA(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发布的2008年国际协会会议全球排名,即使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市,其国际协会会议仅位列世界28位。我国会展经济直接收入占GDP的比重不足0.08%,低于发达国家的0.2%,所以,我国会展业需要发展、并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论及的会展业的竞争力是以市场为导向而言的。在实际运作中,有的会展项目,如内部会议与宣传教育类展览,并不全是通过市场而运作的,这类项目在会展经济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它们的运作方式与市场化运作的会展项目有很大不同。为方便分析,本文把研究对象限定在通过市场运作的会议及与贸易、投资活动相关的商贸类展览。
二、对福建省会展产业竞争力的波特“钻石模型”分析
1990年,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了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模型,即“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简称PDM)(图表1)。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竞争力有四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因素具有双向作用。此外,还有两大影响因素,即政府与机会。以上六因素共同形成了一个钻石体系。“钻石模型”较全面地概括了影响一个国家特定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模型也适合于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提出后受到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证明PDM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的作用。
应用“钻石模型”,结合会展业发展对各方面条件的需要的重要性,可以构建出较为全面的会展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图表2)。以此为基础,本文来分析福建会展产业的竞争力。
会展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区域的会展业相对于其他区域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竞争能力。其实质是该区域会展业能否以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会展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的综合能力。而这里所指的会展产品不仅是指该区域自身所拥有的会展项目,还有该区域所能提供满足外来会展项目举办的各种软硬件,以及该区域社会群体的会展意识。
(一)生产要素
波特所说的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自然、人力、知识、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这些要素可分为基础和高级要素两类。波特认为,竞争力来源于高级要素。
1. 经济综合水平:2008—2009年福建省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9,全省人均收入2008年超4 000美元,2009年达4 854美元,位列全国第10。2008、2009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全省GDP分别为39.3%、41.5%,外贸依存度分别为53.6%、45.6%。
2.区位: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北踞长江三角洲、南临珠江三角洲这两个中国经济和会展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西接江西,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东南亚和大洋洲海上距离最近的省份之一。这使得福建省在区域竞争中在面临“两强”威胁的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
3.基础设施:“十一五”以来,福建省会展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九市(地)均已拥有专用的会展场馆,据估算,可用于举办展览的场所(图表3)展厅面积约50万平方米,规模居全国前列。其中,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占地2 000多亩,展厅和会议室面积各8万平方米,是亚洲单体最大的会展场馆。新建场馆的结构和功能相对合理、现代化水平较高,全省场馆的区域布局也趋于合理。
4. 人才资源:波特认为,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高级生产要素之一,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并认为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的投资。
伴随会展业的发展,福建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经营和服务人才,成为推动会展业发展的中坚。2004年,全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国际会展人才的高职院校——厦门国际会展职业学院开始招生,继而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开设了会展方面的本、专科专业与课程,2007年集美大学开设了会展专科小自考。有的高校,如武夷山学院旅游系开设了会展本科课程。与此同时,部分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开展了会展管理师、会展策划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但整体看,全省高级会展专业人才仍较匮乏,人才培养方式有待改进。
5.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福建气候温暖湿润。境内80%为山地丘陵,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全省海域辽阔,海岸线3300公里,居全国第二。地下水资源和矿藏资源也十分丰富。境内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百姓多信奉佛教,崇尚马祖。福建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是历代出状元最多的省份,有尚文之风。福建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现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80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
(二)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主要指本国市场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包括需求结构、市场规模和国内需求的增长率。波特认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对会展业认识的普及和提高,会展产品的需求亦将旺盛。
在需求结构上,以美国为例,其制造业,运输、通讯及公共事业,批发业,零售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广告业使用展览的比例分别为85.1%,75%,78.7%,37.8%,57.6%,34.4%,33.3%。
巴利·西斯坎德(Barry Siskind)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商业会展已成为了专业化、密集型的营销手段。2003年BMA(商业营销协会)调查发现,美国企业花在参展方面的费用超过其他常用营销手段,排名第一。2006年AUMA(德国贸易展览协会)开展的主题为企业开展B2B业务时认为最重要的市场推广媒介排名的调查结果表明,“参展”仍是最重要的市场推广媒介。
展会现场是人、物、信息、资金密集交流的场所,这样的形式可以有效减少“搜寻”的时间和成本,对利益相关者都费省效宏。因此,国内外许多行业的生产和消费双方,都广泛采用会展这一平台。无论是国际、国内还是福建省,一些知名展会的摊位需提前几年预定,足见其需求的旺盛。福建省无论是对本省还是外省和外国会展产品的需求,都保持正增长。这从每年全省展会的数量和规模,场馆的收入,省内企业赴外省、外国参展的数量,省外、外国参展、参会者和参观者来闽数量上都可以得到佐证。
2008年,厦门市举办展览活动85场,展览面积62.6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63.5%和18.2%,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18场;举办会议1 644场,参会总人数28.9万人次,同比增加18.4%。福州国际会展中心和福州展览城举办展览116场,同比增加7.4%。莆田举办的“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参展观众达26.8万人次,同比增加10.3%。晋江“鞋博会”展出面积从10年前的1.5万平方米扩大到2008年的4万平方米。
2009年,厦门市举办展览活动116场,展览面积85.76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36.47%和36.83%。其中,经贸类专业展30个,面积46.36万平方米。举办商业性会议活动1323场,同比虽下降19.53%,但参会人数达32.48万人次,同比增12.38%。其中,2000人以上的有17场,8000人以上的两场。
(三)相关和支持产业
波特认为,要形成竞争优势,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休戚与共的关系。他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即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多年来,福建省一直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会展业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1. 交通运输:200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 000公里,到2012年将突破3000公里,2015年达5 000公里,温福、福厦高铁投入运营。航运方面,预计2010年总吞吐量将达3.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 100万TEU,“小三通”自2001年开通至2009年11月底,客运总量500.4万人次,仅2009年1—11月就达127.4万人次,比增34.4%。2009年厦门、福州、晋江、武夷山机场客流量分别位列全国机场客流量第11、26、43、58位,总流量1 896.8万人次。国家民航局最近表示,支持福建兴建三明等四个机场,新开、增开航线航班,尽快实现福州与全国所有省会城市通航;先行先试打造闽台空中直航枢纽,争取增开两岸直航航班航点,积极打造海西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2. 通信:福建省通信发达,是移动信号最好的省份,通信已不成为制约会展业发展的瓶颈。
3. 宾馆:全省星级酒店442家(图表4),客房数4.8万间,近年来,快捷酒店也增加较快。但整体看,福建省的酒店业处于全国中游,在华东地区则相对落后。
从质量上看,除三到五星级外,尚有一些未评星级、但软硬件设施都堪比星级的外资酒店。在接待能力上,以厦门为例,星级宾馆的日接待能力约在2万人,加上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宾馆,接待能力约6万人,基本具备举办中大型会展活动的条件。
4. 广告与展示设计:经过多年发展,一批会展、演出、灯光夜景等专项业务经营的广告、展示设计、装修搭建公司已开始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但从整体水平看,大部分从业企业对会展展示设计的含义的理解有待重构、创意有待突破、表现形式有待创新、制作技术有待提高。2009年福建省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把广告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文化产业之一,这对提升全省包括会展展示设计在内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5. 旅游:福建山明水秀,人文荟萃,旅游景点丰富,有国家A级景区56处,厦门、武夷山、福州、泉州、永安、三明、漳州7市先后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武夷山、太姥山、冠豸山、鼓浪屿、湄洲岛、三坊七巷、永定土楼及古寺庙、古塔、古桥、古城堡和郑成功、林则徐、陈嘉庚等的旧居遗迹,都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现已初步形成以山林生态、蓝色海洋、绿色农产品、八闽文化、多元宗教、多彩城市为特色的旅游产品。
今年春节,胡**总书记在闽考察时表示,福建要提升海峡旅游品牌,力争建设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这给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信心。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据估计,全省有100多家专业会展企业,450家会展配套企业,类型主要有经营管理会展场馆,经营会展项目策划、组织,经营摊位装修搭建、展示设计以及其他配套服务的企业。但总体看实力悬殊较大,以展馆经营为主的企业拥有数十亿元的固定资产,而一些代理招展的个体企业实力则较弱。
福建会展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与其他省市对全国或国际性成型会展项目举办权的竞争,二是省内不同或同一城市之间类似会展项目以及外来会展项目与本地会展项目办展主体在招展、招商方面的竞争,三是会展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或个人对客户组织的竞争,四是提供配套服务企业之间业务的竞争。从近年福建省会展的业态看,具有典型的“马太效应”,在这样的竞争中,拥有或能够很好运用某些资源的办展主体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而中小企业则在“槛”边(即保本点)忽上忽下挣扎。 (五)机会
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大致有几种情况: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等。
就福建省而言,政府重大决策的影响较为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央确定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这促使台海局势由对抗逐步转为对话,对促进两岸交往和共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1980年代中央决定建立厦门经济特区,以后又陆续开放了福州、泉州等沿海地区。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厦门乃至福建会展业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厦门富山展览城、泉州展览城、福州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基础设施的兴建,“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台交会”等项目培育,为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中央对海西经济区的正式支持。1995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提出,到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出现在总理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这在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会展业的发展。从基础设施看,有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二期、莆田工艺美术城、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宁德会展中心、龙岩会展中心、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晋江海峡西岸美旗会展中心;在项目方面,福州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厦门的“海峡西岸汽车博览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泉州石狮的“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莆田的“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漳州的“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宁德的“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等一批新的影响较大的“海峡展”孕育而生。此外一系列以海峡为题的会议、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缤纷呈现。
2008年,台海紧张局势趋缓。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无疑对福建会展业的发展将是难得的机会。
(六)政府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保证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即政府要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环境。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力等。
政府无疑在会展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粗略估计,福建省仅会展场馆及配套、辅助设施,各级政府加上内外资企业的投资,合计近80亿元。 福建省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会展业发展的政策。1999年1月,厦门市将发展会展业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厦门市展览业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市鼓励会展业发展的奖励办法》、《厦门市鼓励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这对推动当地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6年福建省制定的《2006-2015年福建省会展业发展规划》,为全省会展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行业组织方面,1999年,厦门市成立了会议展览业协会;2005年,福建省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成立,但工作多限于调研和学术交流,与会展业发达国家类似协会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三、避免红海里的血拼
通过对福建省会展业发展竞争力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福建省的经济综合水平是使福建会展业赢得竞争力的依托。特殊的区位使得福建省会展业在面临南北两大竞争对手压力的同时,其显著的对台优势为会展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空间,同时也为获得更多、更大的会展国际市场起到了积极推动。良好的会展基础设施、相对合理布局,是福建会展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社会对会展业认识水平的提高,继而产生的对会展产品的持续需求,是会展业存在的根本动因。各级政府的重视,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对福建省会展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2006-2015年福建省会展业发展规划》提出,福建省会展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向大型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提高会展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对会展及相关服务行业的管理,促进会展业及相关服务、保障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目前福建省会展业离规划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需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 产业互动,全面对接。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之机,以福建省各地的重点、特色产业为龙头,提升原有会展项目竞争力,积极策划新会展项目,相互带动。有意识、多路径培养会展业,壮大经营实体;着力培育品牌展会,逐步实现会展业的品牌化发展。
2. 瞄准台海,深化合作。应积极应用台海关系改善的时机,更深层次地密切合作,使福建成为内地与台湾联系的枢纽,并发挥会展业在其中的作用,以此形成福建会展业的个性。同时,开展范围更广的与东亚、南亚的交易合作,扩大外贸依存度,逐步实现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
3. 完善配套,筑巢引凤。争取中央支持,密切与海外和西部内陆省份的海空陆交通,改善物流环境。增加和提高宾馆数量及质量,尤其是在接待国际性高层次会议方面的软硬件都需有较大提高。加快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并密切与会展业的联系。力争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展会活动在闽举办,扩大区域会展的影响力并借此提升会展业的竞争力。
4. 规范行规,有序竞争。目前福建会展业的恶性竞争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然而这种状况不利于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应尽快赋予相关机构一定实权。努力实现区域会展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5. 打包宣传,整体营销。加强福建省主要会展城市整体形象宣传,在宣传中增加会展元素。
6. 着力育人,增强后劲。在高起点发展会展教育事业的同时,积极扶持会展高职教育,引进国外先进的会展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抓好“产学研”结合,这是我省会展业赢得更强竞争力的根本。
此外,在培植福建会展业的竞争力的过程中,还要在指导思想上注意以下三点:
1. 正确认识PDM,避免无谓“血拼”。PDM是“红海战略”思维模式下的产物,是对已有市场的争夺,许多会展企业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这样的认识,造成了对会展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不切实际的模仿,导致重复、盲目办展和恶性竞争。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各城市要努力打造有自身独特性的会展产品,实施“蓝海战略”,拓展会展空间。厦门的佛具展以及其中派生出来的素食展,就是这方面成功的案例。
2. 客观看待会展业,防止会展“泡沫化”。对会展业是城市发展的“引擎”等美誉要理性分析,会展业就其实质是搭建供需双方交易交流的平台或思想传播的媒介,平台搭建得好坏,关键是看搭建平台的材料和技术,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和会展意识、项目策划组织能力。满足供需双方交易、交流需求是会展业最核心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就业等副产品的产生并持续发展。因此要从根本着眼会展业的发展,那种图一时轰动的闹剧,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会展业。
3. 厘清政企角色,防止“交叉感染”。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和国际意识培养是会展业发达国家成功的秘诀。不可否认,一些具有战略性的展会项目、公益性展会和高层次论坛,政府的直接参与是必要的。但目前一些以商贸为主的会展项目中,许多本该属企业市场化运作业务,如招展、招商等,有的地方官员也亲自上阵。这主观上看似在亲力亲为,但却实为拔苗助长,角色不清。有的会展企业刚在当地小有名气,就以行业老大自视,忙于成立联盟、商会,谋个“一官半职”。这种“官代商”的做法,不是PDM里所提及的政府的作用。而“商变官”的现象,实质是封建思想作祟,这样的企业是站不到国际舞台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