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房地产公司,这几年突然声名鹊起,原因是其运作了一个24K品牌的连锁经济型酒店。似乎只要沾上“经济型酒店”和“连锁”这两个概念,都能发财。
事实上,在酒店业,不论是如家、锦江之星还是其他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企业,都没有太把24K酒店放在眼里,原因很简单,24K才有5家酒店规模,比之其他已经动辄上百家的品牌企业,24K没有太大竞争力。尽管如此,24K依然是大张旗鼓地搞文化营销,或是不遗余力地推广小业主“租赁转租赁”新模式,今年年初还曾宣布获得风险投资。
规模小小,经营一般,却名声在外,这一切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梳理,会发现其中逻辑性甚强。
24K投资方明大是个普通的房地产企业,为了进一步掘金,将触角伸向了热点行业??经济型酒店。尽管经营平平,却不影响24K极力宣传,打造名气,有了品牌知名度,24K开始向小业主推行一种变相融资的租赁模式,短期内回笼一笔资金。
小业主当然也有自身考量,追求回报是所有商家的终极目标。今年年初,24K引进VC石鼓资本,并号称已在美国注册公司,计划今年或明年赴纳斯达克上市。24K借助VC融资之势,许诺给小业主们一张“大饼”,同时极力鼓动小业主们参与公司股改,让小业主做起上市套利的美梦。
然而,仔细研究石鼓资本与24K的协议会发现,石鼓资本与24K的合作是有条件的,必须是24K完成预定的经营指标及利润目标后,石鼓资本才会按约定投放第二期3000万美元的注资。这是一个灵活的协议,假如24K一切顺利,那么小业主利益当然可以获得保障,但万一达不到既定目标,小业主的预期将付之东流。
进入一个热门行业,全力打造品牌知名度制造概念,吸引小业主投资者融资,引入VC发表上市宣言,继续吸引小业主投资,这是24K的“吸金法则”。
24K在其投资方负责人朱福弟出事后陷入了停滞状态,小业主们也纷纷为自身利益向24K讨说法。虽然事件还没有定论,但24K新店计划已经搁浅,其他酒店企业也因24K的经济纠纷而不愿轻易接手,24K身陷两难境地。
24K部分酒店位置和经营状况还算可以,假如一开始就本着务实的态度经营,现在也应该有所成就。其发展的歧途是,将经济型酒店看作是一个套利工具,甚至不断打“擦边球”,以至于陷入今日的窘境。对于其他同类企业来说,当以24K为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