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对中国酒店业的坏影响不单立竿见影,更是深刻长远,即时的影响是行业的经营大幅下跌,投资大幅放缓甚或停顿。长期的打击主要在行业的投资退出及产业资本化上。整个中国酒店行业在投入急降、经营下跌也无法退出的形势下,总体螺旋下滑,突显放大整个行业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中国酒店业的结构性问题是资产质素差、规模大、资金沉淀多。由于长期以来投入市场的资金主要来自官方,在缺乏专业管理者的经营及有效监管下,建成的酒店都是二三流,劣质资产成为主流。以全国万多家国营酒店来算,平均每家估计为八千平方米,每平方米平均成本为7000元,这个「不良」资产包的规模起码是5600亿元,数目是惊人的巨大。
95%以上未有资本化
问题是这批酒店属不断老化被降级的消耗性资产,而95%以上未有资本化,资产并未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更大的结构性问题是这些资产都是 mark to book,而不是 mark to market ,账面上的估值比真正能在市场上交易的价值不知高出多少倍。合理价格无法定出,交易就无法进行,也就是长期以来官方资产与民间资本卡在两难之间的主要原因。
定价太高,投资回报率自然偏低,市场就连根本的兴趣都没有。定价过低,主事人可能会被追究「贱卖」国家资产。当中还有定价思维的问题,酒店市场的资产定价都是按现金流来推算,但中国酒店的业主,包括「国资委」,都有一套基于房产市场交易价的定价标准,最后各走极端,无法达成共识,也无法进行交易。中国国营酒店资本化变成单向唯心的想法。
中国酒店业还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就是数千家两星级或以下级别的酒店都只有营运的性质,没有资产性质,不少物业是通过租赁或承包的形式来经营,大部分都是由其他物业改建为酒店,物业质素十分之差,而且往往业权不清晰,实际的价值都不高,如何入账也是个根本问题。
另外,酒店业亦无可避免受到整体物业市场的影响,前一阵子中国政府的高地价高房价政策殃及鱼池,使建造新酒店的成本急升。一线大城市平均楼面地价每方米动辄过万元,二线大城市也达到5000元左右,结果不少项目只有发展成五星级酒店才勉强有所作为,建成四星级酒店就连回本也成问题,重置成本高也是造成业主叫价高的主因。过去一年里,中国大型豪华酒店的交易几乎是零,只有数家大型酒店在国企之间转手,市场彷佛成了真空。
发展商弃车保帅
整个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步履艰辛,本来第三波酒店的发展较有势头,起码物业发展商搞酒店还中规中矩,也偶有佳作,像那些有聘请专业建筑师及酒店管理公司发展的酒店,硬体水准早已超英赶美,可惜金融海啸一来,资金断链,发展商只能弃车保帅,将酒店项目发展暂停或推延,当中不少项目可能会烂尾而陷入不良资产的黑洞中。
美国的金融危机由「次按」问题开始,现在来一次彻底清算,所以触发了金融海啸。但中国酒店业的「次按」问题却纠缠不清,前后拖拖拉拉十多年。不少银行贷出以酒店类资产抵押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后转到不同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持有,数额惊人。而作为贷款抵押品的酒店,本身也往往是不良资产,更大的问题是价格都 mark to book,而不是 mark to market。这些本身就是「次按」,风险极高,而且在银行或其他金融系统中,还有很多未有曝光的酒店类贷款,数额估计也是天文数字,亟须重组。
如果行业能有良性发展,加上机构投资者大量入市,中国酒店业的新老问题可能在市场加速资本化下解构重构,有序拨乱反正。但金融海啸一来,中国酒店业资本化急急叫停。行业卡在新新旧旧的不良资产、「次按」、高地价后遗症、行业不景气等问题中,只能继续虚耗下去,大量资产急速恶化,搞不好整个行业都可能会melt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