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型酒店来说,开10家店时靠能力,开100家时靠IT,开到500家就必须靠文化了。”这是经济型酒店网CEO胡升阳对这个行业的概括。
对已经拥有600家门店的如家来说,管理的问题同样横亘在眼前。
“我们发现公司的系统正在变得缓慢,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降低。比如,新的项目会延期,服务质量的分数在下降,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反思,是不是企业的活力正在减退?”如家CEO孙坚坦言。
这家典型的快公司,2008年在国内开了200多家店,今年仍打算再开150家。按照这种开店节奏,到2011年底,公司计划实现1000家的门店规模。对于快速开店的逻辑,孙坚的理由是,目前的市场仍以规模化经营为主,做差异化是下一阶段的事情,因此,现阶段最重要的竞争法则是“尽可能稳健地跑马圈地”。
了解法总部直管各个单体酒店,如差异化是下一阶段的事情,因此,如今不过,门店数量激增的同时,孙坚发现管理的脚步没有跟上,扩张的步伐也并不“稳健”。于是,从今年初起,如家内部便悄悄进行着变革,试图用更细化的流程来把握扩张的质量。
据了解,如家采用了“一收一放”的策略:“如家的总部要瘦身,计划与决策面要往上收;而运营权要往下放,实际管理与执行面贴得越近越好。”其具体策略是,如家的总部原本直管各个单体酒店,而今,公司在总部与单体酒店间增加了两个管理层级,管理人员的权限也将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如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面对管理的稀释,公司如何保证内部信息的畅通与新层级的执行力?
设立“迷你”总部
如家今年的一季报显示,尽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9.1%,但公司的净利润仅为6.5万美元,运营亏损250万美元。
这种亏损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一是市场环境不好,在租金、折旧等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房价出现下降;二是如家的新店大多开在二三线城市,也拉低了公司的整体房价水平。
事实上,如家目前的业绩增长仍靠开新店来拉动,但开店的市场环境已不如前。在胡升阳看来,“经济型酒店在大城市的业务已接近饱和,尽管在二三线城市还有很大空间,但随着竞争者的增多,两年前一家新店在三个月后出租率就能达到100%,现在则需要五六个月,甚至一直就旺不起来。”
另一方面,经济型酒店既想快速扩张,又迫于经济危机的压力不敢随便签物业,于是加盟业态在今年特别流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的利润率。
不难发现,竞争的加剧与加盟方的大量介入迫使如家更加重视标准化的执行,过去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在600家门店的规模下已显得力不从心。
“酒店越是不断扩张,你离实际管理就越远。举个例子,当如家有三五十家店时你可以每天去单店逛一下,基本上你在管理所有的店。但如家开到600家店的时候,一家店逛一天两年就过去了。”孙坚称。换言之,如家需要在中央集权和区域化授权之间取得平衡,“将总部处理不了的问题分解掉”。
如家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先在每15家店的范围上增设一个资深店长。这个店长不直接管理单店,而是以教练的形式通过指导使15家店的运营水平尽量统一。到了每50家店的层面,如家再加设一层区域管理团队,这个团队负责区域的销售,运营,人事,培训等,并对所管区域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区域经理会发现每家店的典型问题在哪儿,接着他会在区域中调配人手,并进行相关培训。区域中的新店开张时,他也会决定派哪个店长去接管新店。”
接下来,每三四个区域可以合并成一个“大区”的概念。在孙坚的设想中,大区就类似于“迷你”(mini)总部,所有的运营都集中到这一层面上。
“就如家当前的600家店来看,其实只有三个大区的概念,总部还是很容易控制的,”孙坚解释道,“还能在有效管理的情况下不增加管理成本。”
而面对着三个大区,十余个区域管理层……比起以往总部直管来说,如家也在力求管理层级增加的同时,中间层级的团队尽量精简,以此保证新架构的“伸缩自如”。
相对应地,公司总部将运营权下放后便逐渐“瘦身”,更多地涉及决策与巡视评估。也就是说,总部将重心从管理转向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包括“公司5年10年后在国内的布局,投资,服务项目等”,而这些决策则来自于区域对执行层面的数字和情况的反馈。
“概括地说,你的计划面与执行面是分开的,你的管理思想离执行面越近越好,因此必须在中间设管理层。”孙坚认为。
用胡升阳的话说,“能用IT解决的问题,如应收账款,成本,出租率等,就由总部来把握;而IT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各地的促销方案之类,就让区域来决定。”
“信息失真”后的执行力
如家做完“加法”后,从门店到总部的信息传递,可能因为层级的增加而失真。这样一来,孙坚就面临着一个新问题:如何保证总部与基层的沟通不会丢失?换句话说,执行面的问题万一不能反映到决策面怎么办?
要回答这个问题,核心在于中间层是否拥有很好的执行力。对此,孙坚希望用特殊的考核体制来激励这些“空降兵们”。“所有的体制都要与管理层的绩效挂钩,区域经理未来的升职加薪与所在区域的单店业绩紧密结合,如果店输了,他也就输了。”
另一方面,这种管理体制的建立也有利于提高经理们的主观能动性。孙坚坦言,当公司大到一定程度时,创业时的激情便会渐渐消退,系统化的流程会让员工变得被动消极。这个时候,公司就需要通过流程重新让员工注入责任心。毕竟,“标准化的执行与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是一对矛盾,需要巧妙地平衡。”
在这个基础上,如家试图通过一些外在形式提升内部沟通的效率。
比如,公司近期推出了内部的BBS平台,鼓励所有人通过这个渠道发布与反馈信息,以此缓解由于新增管理层而造成的信息不畅。
不仅如此,“BBS还是一个观察基层管理者的很好平台,他们的参与度、逻辑性、合作能力都能通过平台上的互动表现出来”。
孙坚将BBS中的活跃分子组成观察团,在推行一项新规定前让他们发表意见,甚至开会讨论,将基层的实际情况与决策面更好地结合。同时,观察团中的“优良品种”也极有可能成为如家的储备店长。
虽然这些新举措看上去很美,在实际推进中却并不容易。比如,目前就有很多人不愿意使用新的BBS。
更大的阻力来自于员工思维模式的固化,孙坚毫不讳言这种成长的痛苦:当一个店长从管理一家店变为管理几十家店时,过去的方式根本难以应对全新的挑战。
“当你在管理一个区域时,就需要考虑得更加宏观,包括每家店的价格怎么定,是不是应该有梯形的排列;哪些店集中在协议客源上,哪些集中在散客;所有的店相互之间怎样联动等,这些都是与管理单店完全不同的思维。”
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而如家又在快速地扩张,“给新管理层的适应时间就很短”。与此同时,过去单店习惯了向总部汇报,如今转而向区域经理汇报,一些店长难免会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越级汇报的现象。”胡升阳指出。
可以肯定的是,如家要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跨越管理的鸿沟。“从600家店到1000家店,如家的管理必然是越来越难,”孙坚坦言,“我们是很年轻的企业,不能各方面都想得很周到。管理本身是一种实践,也永远是一条很长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