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羊城新的高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位于中心城区的63层广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开业,首个法国酒店品牌索菲特酒店开门迎客……在“洋品牌”攻城掠寨之时,广东本土的酒店品牌管理公司却频频缺席其中,近水楼台未得月,个中原因何在?本刊邀请三位业界人士,就本土与酒店与国际酒店之间的竞争展开讨论。
○本期嘉宾
●戴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杨小鹏 广东省酒店行业协会会长、原白天鹅宾馆总经理
●林向荣 康帝酒店管理公司总经理
“洋品牌”备受青睐
主持人:近几个月,羊城接连有几家国际品牌酒店开业,下半年至明年,还将有更多的国际酒店集团的品牌入驻,投资商们似乎更青睐这些“洋品牌”,你们怎么看?
杨小鹏:“洋货”是不是真的就是“好货”?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被央视曝光的达芬奇家具造假案,明明是中国制造,却硬要贴个洋标签,“傍洋牌”。这个例子能反映出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消费者乃至社会对“洋货”的信赖度高于本土货,甚至还有崇洋媚外的心理;二是一些国外品牌存在一定的欺骗性;三是中国本土品牌本身还比较虚弱。而这三点,恰恰也出现在现在的酒店业市场中。现在“洋品牌”还不仅仅受消费者青睐,连政府层面都似乎对他们厚爱三分,有些地方甚至把引进外资品牌酒店作为一项政绩,在招商引资方面有一定的政策倾斜,接下来就是投资商顺势而为,请国外酒店管理公司来管理。这种连带效应很难说是一方对于“洋品牌”的青睐所引起的,它更像是一种风潮和风气。
林向荣:我同意这种说法,引进国际品牌现在就像是一种“流行病”。我们就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进入一线城市谈管理输出,结果主管政府部门强调一定要国际连锁酒店品牌,作为本土酒店管理公司,有时会遭遇这样的冷眼,想要问问,为什么连统一的平台都没有?
戴斌:事实上,广州有众多国际品牌进入是一件好事,对于商务旅游发达的地区来说,国际品牌加入市场竞争中,能更好的促进老牌五星级酒店的转型升级,达到共同繁荣的目标。而今白天鹅酒店装修,也是迫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于老牌酒店来说是一次在竞争中成长的机会。至于该引进怎样的品牌,是“洋”是“土”,是高是低,都还是需要视市场而定,比如引进高端国际品牌,当地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有多少高端客源?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并不是盲目挂“洋牌子”就是好的。
培训机制是本土酒店的软肋
主持人:我们也有本土酒店管理公司,但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品牌认知度上都仍然不及国外国际品牌,到底是哪里输给了他们?
林向荣:不得不承认的是,国际酒店品牌实力上是存在优势,比如运作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健全。但也有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比如他们进驻中国市场并不用投入资金,而无论酒店经营是盈利还是亏损,他们都只管收取高额管理费,赚取利润。而国外品牌的资金链也相对完善,相比之下,本土酒店管理公司存在一定的劣势,比如网络预定系统、采购系统等等。我们现在正在完善网络系统,包括采购中心、预定中心、策划中心等等。
杨小鹏:虽然“崇洋媚外”的行为让人反感,但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民族酒店管理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培训不到位是最大的问题之一。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在人才培训方面尤为重视,他们会尽可能花大投入在培训上,让员工既掌握基本技能,也让他们对企业文化和酒店服务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相反的,不少国内酒店管理公司在做员工培训时多是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好的效果,有些都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没有开展培训。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国内酒店品牌能做大,却难以做强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酒店人才,质量也就难以跟上。在这点上,我们的劣势对比对手的优势,当然就略逊几筹。
高端本土酒店品牌输出遭冷眼
主持人:不少商旅客反映,其实本土品牌酒店在人缘上更有优势,在满足国人需求方面做得更到位些,而眼下,本土酒店品牌为何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戴斌:就经济型酒店市场而言,例如七天、如家等品牌,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这就可以看出,这种围绕国内大多数人需求来开辟市场是合理的,而且他们也正在有序的进行中。至于高端酒店市场,国内酒店品牌的确实力还未到位,与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公司抗衡,还需加以时日。
林向荣:我和我的团队曾经都在国际品牌酒店中工作过,也可以继续做下去,但我们从国际品牌中跳出来,就是想要创造一个属于国人自己的酒店品牌,它能够更贴近国人的需求,更接地气、服水土。而从管理上来讲,我们也是希望能为员工搭建可以长期发展的平台。这些年来,本土酒店开始越来越重视网络和销售媒介的重要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起步,其实国人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也能做得很好。只是,现在很多酒店业主是地产商,他们多半有这样的理解,认为酒店只能赚小钱,就算亏了还是有地产行业或其他行业的收益来保底,于是就不把酒店的管理和经营看作是酒店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对于酒店而言,最重要的是客源和品牌,拼的也是这两个。就算现在拼不过,以后未必就拼不过。
品牌建设上本土酒店要急起直追
主持人:本土酒店管理公司难走品牌“管理输出”之路的原因何在?
戴斌:我觉得有三点因素。一是从市场需求来看,从目前来看,更多高端市场及奢侈品市场的消费者以欧美客居多,他们认可国际酒店管理品牌,而也有一部分国内新兴的高端消费群,但受消费惯性的影响,他们也比较认同国外酒店品牌;二是体制问题,现在有能力进入高端酒店市场的多半是国有企业,目前以一种非市场化的体制来运作市场,这就显得不匹配。三是主观原因,高端酒店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支撑,然而本土酒店管理公司在这方面还未发展起来。
杨小鹏:我认为在品牌建设上,本土酒店管理公司还有待加强。你的品牌没有足够的认可度,自然就不受待见,要如何树品牌,我还是那句,从质量和培训开始抓起。
民族酒店品牌是时候崛起
主持人:在面临众多国际酒店品牌进入市场的现状,有什么经验与心得可以与本土酒店业界分享?有什么需要提醒他们的?
林向荣:我认为,民族酒店品牌是时候觉醒了,是时候将自己品牌做大做强了。我们应该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要知道,并不是越多国外酒店进来就越好,它的确可以促进市场竞争,但是也有不少国际酒店品牌在运营或管理不善时,就直接拿着管理费走人,而据我所知,这种情况下,通常今后这家酒店就很难再被救活了,因为他们控制了最核心的网络销售部分。因此,我们要有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一方面采取和业主合作投资的方式,一方面采取纯输出管理的模式,赚取的是小部分管理费,而待到酒店盈利后,与业主分成的部分才是最大的收益。这一点是我们与国外品牌在输出管理时最大的不同。
杨小鹏:洋品牌到底能带来多少客源,他们的服务和产品是否和原品牌相匹配,我想业主们应该擦亮眼睛,而不要盲从“洋货”,被鬼佬忽悠了。
戴斌:现在国家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国际品牌酒店或是本土酒店品牌有所倾斜,而对于品牌引进方面,官方层面对品牌的引入保持着开放、鼓励的态度。而这样能促进酒店在一个尽可能完全竞争的环境下发展。
■微观点
@罗华晓:同等情况,我会优先选择本地品牌。选择本土品牌是对本土的贡献,起码它在跟国际品牌竞争中需要做到看齐和推出本土特色。
@Bond:国际品牌,因为服务会做得更好些。但是如果本土品牌在价格上有优势,比如便宜几百元,我就会选便宜的了。
@Chun:国际品牌,服务和环境一般都比国内的好,再加上他们有一定的品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