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流通研究 | 下载共享 | 咨询培训 | 专家专栏 | 读书 | 流通企业 | 论坛 | 博客 | 书城| 城乡商业 | 开店指导
中国流通研究
English 繁體中文
关于我们
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合作导航
|零售百强 |业态研究 |并购上市 |网点规划 |商业数据 |供求信息 |商铺招租 |展会发布 |专家在线 |会员服务

  没有公告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现代专业市场网 >> 中国流通研究网 >> 流通产业研究 >> 零售业研究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新一轮超市倒闭风潮凸显中国零售业泡沫       ★★★
新一轮超市倒闭风潮凸显中国零售业泡沫
副标题: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保 来源:《财经时报》 人气: 时间:2005-1-23 16:38:38 进入论坛

  如果说2004年12月11日是中国零售业的分水岭,那么逐渐现形的本土零售业泡沫则成为一道新景观。在没来得及与外资零售巨头正面交手时就已经破灭,如同昙花一现。

  冀望入世正式开放后被外资收购套现,曾经是本土零售商疯狂追求网点规模的直接动因,但外资零售巨头并没有慷慨地挥动资本之手。

  对于那些充满投机心理的本土零售商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时间证明他们的结局更多是被供应商哄抢店面和被迫低价出售的现实。

  倒闭风潮

  “以前国内出现了一些小型超市倒闭,但今后一些中大型超市也将出现倒闭的迹象。”在2005年1月5日举行的中外零售企业高层论坛上,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对《财经时报》表示。作为国内主管零售业的高官之一,黄海没有回避中国本土零售业正面临新一轮倒闭风潮的问题。他认为零售业正式对外资开放后,对本土零售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普尔斯马特的倒闭是对泡沫论的经典诠释。诺衡控股集团——这家使用美国品牌,但没有任何零售业的民营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开出近40家大卖场,其扩张速度与自身实力是否匹配遭到业界的质疑。但到2004年零售业全面开放前夕,这家企业轰然倒塌。

  普尔斯马特的死亡并非孤本。

  2005年新年伊始,同样的场面在中国商业最发达的上海上演。上海美亚投资公司关闭了旗下500家效益不佳的21世纪便利店。此时,距离当年美亚以两亿元的高价从上海城开集团等股东手中购买21世纪便利店,仅有1年半的时间。

  有媒体曾披露,在过去的18个月内,国内就有150多家超市倒闭。这些倒闭的超市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业,在经历一番扩张之后,因店铺增加并无理想的投资回报,拖欠供应商货款而倒闭。“2004年国内银行贷款收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北京一位零售专家表示。

  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亿元,其中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在3.5%左右。尽管此前“零售过度开放”的论调已成定局,但内外资零售企业大规模面对面竞争的时代并没有来临。国内零售企业此番出现倒闭潮更多的原因,在于自身管理和经营上的失控。

  待价而沽

  按照入世谈判承诺,入世三年后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开店不受股权和地域限制。受此政策的利好和零售网点本身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本土零售企业扩张提速。

  而扩张后的零售企业也并不意味着真金白银就能真正到手。翻开21世纪便利店的历史,就可以折射出一些零售企业疯狂扩张的影子。2001年5月,上海城开集团、上海城开安置公司、上海家得利超市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投资组建21世纪便利店,但1年多时间之后,21世纪便利店公司已经在上海开了575家便利店。

  分析人士指出,一些希望抢占网点之后高价卖给外资已经成为业内的普遍心态,特别是那些原来并不是从事零售行业的。《财经时报》获悉,以金融投资出身的东方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董事局主席张宏伟打算将旗下的东方家园建材超市的部分股权将出售,谈判的对象包括美国最大的建材超市巨头Home Depot(家居货栈)和英国翠丰集团旗下的百安居。

  “但并不是所有的零售企业能卖个好价钱。”北京物美投资集团高级副总裁吴坚忠表示。他认为只有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才可能成功套现。对比普尔斯马特和上海乐购超市便显而易见。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百安居以1亿元左右的价格拿下5家普尔斯马特的经营权,并打算将其改造成建材超市。与去年中旬Tesco以20.3亿港元的作价,购入台资顶新集团于大陆的连锁大卖场乐购50%股权相比,此交易价显得十分低廉。“因为当时的普尔斯马特已经几乎处于倒闭状态,已经缺乏要价的筹码。”该人士说。投资者高价套现几乎没有可能。

  《财经时报》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每家外资零售巨头都在国内寻找自己的并购对象。“我们和几家超市都在谈,但还没有最终定下来。”法国欧尚中国总部一位高层说。对于收购企业的资质,外资格外挑剔。

  它们并不急于大规模并购,有些正在回购原来合资公司中方股权。2004年12月21日,ST昆百大(000560)将其持有昆明百安居35%的股权转让给百安居中国公司,由此昆明百安居变身为外商独资零售企业。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它们的扩张战略依然比较谨慎。

    根据商务部2004年上半年全国连锁30强排名统计显示,中国零售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前30家连锁企业2004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8%,店铺总数同比增长31.1%。而其中有多少零售企业因高速扩张而暗藏着风险呢?这仍待解答。 

分享到:
击更多本报记者 陈海保的文章 文章录入:wxj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路径选
  • 常遇顾客抱怨,店长如何做沟通?
  • 加码体验 零售业刮起“体验经济风”
  • 超市促销现状浅析
  • 门店管理如何做到实效化
  • 防损管理滞后 零售业损耗超过1400亿
  • 渠道费用暴涨 奶粉行业洗牌拉开大幕
  • 商场:频频试水业务新模式
  • 零售业发力“体验式”消费
  • 防损战:尽一切努力提高利润
  • 2013年“双11”国内电商促销大战准备工作研
  • 定价的八个步骤和技巧
  • 普通文章中国便利店面临三大瓶颈
    普通文章[图文]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普通文章2013华南商业年鉴 零售企业创新盘点
    推荐文章流通业先导作用将获进一步发挥
    推荐文章第十届“珠三角流通学术峰会”会议通知
    普通文章传统百货业的挑战与出路
    普通文章百货零售业的“春天”在哪里?
    普通文章国内中小超市“倒闭潮”背后的原因
    推荐文章商业加快兼并重组
    推荐文章连锁中端酒店崛起要跨三道坎
    推荐文章[组图]四问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
    推荐文章流通业先导作用将获进一步发挥
    推荐文章第十届“珠三角流通学术峰会”会议通知
    推荐文章零供博弈暴露转型紧迫性
    推荐文章中国第二次零售革命的方向
    推荐文章[图文]一边开店一边关店 家居卖场陷“圈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

    百货零售业的“春天

    美国学者:星巴克在

    一边开店一边关店 家

    高档酒店如何掘金大

    奢侈品折扣购物中心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说两句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