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是当前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它对经济的拉动、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产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商务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产业,在今后几年内必将保持着蓬勃的发展势头。
外部环境和条件支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旅游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外部经济环境。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即使面对利率上调和油价上涨,从经济运行的中长期看,世界经济的走势依然看好,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9.9%,GDP突破18万亿元。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崛起,我国和全球特别是亚太国家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各行业对外开放的连动效应,不仅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更为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截至2005年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了109个,实施的有76个。另外,我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也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2001年我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签订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2年,我国和东盟十国共同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我国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也签订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我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举措,将十分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从内部经济环境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旅游产业作为一项低耗能、高产出的“无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03年,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强调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全国有24个省区市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重要产业。
“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产业实施“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市场战略,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并驾齐驱、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也将为我国进一步提升国际旅游形象提供契机。同时,近年来我国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为居民选择旅游提供了可能。
目前,在入境旅游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生机活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2004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4176万人次、创汇257亿美元,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七位。在国内旅游方面,我国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04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超过1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711亿元人民币,占我国旅游总收入的67%。
国内旅游产业的兴旺发达,有力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在出境旅游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迅速崛起的新兴客源国。2004年,出境人数达2885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175.6%。我国出境旅游增长速度已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随着旅游三大市场的发展壮大,我国已经奠定了世界旅游大国地位,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推进。
从战略高度审视当前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和资本的驱动,而非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因此旅游产业发展对社会公平、就业、文化、生态目标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彰显。
--国内旅游低层次、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面临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影响了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制约了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
--旅游法规建设滞后。全行业仅有《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我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三个行政法规,严重不适应国内外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旅游产业深层次矛盾凸显。
--旅游人力资本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水平的旅游研发机构、旅游教育与旅游研发的投入不足、创新的激励不足,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日益增加,旅游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能力落后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旅游产品结构方面,存在着旅游产品不能适应我国度假休闲需求,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差,旅游产业链中购物和娱乐两大要素发育失衡,产品单调、供给不足等问题。
在战略调整中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腾飞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扩张和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变化,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产业已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经济大国的跨越。“十一五”期间我国面临着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我国旅游产业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寻求新发展,必须进行战略调整。
--更加注重发挥旅游产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旅游管理部门已经提出了“2010年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旅游创汇年均增长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旅游直接就业达到98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50万人。当前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产业发展在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带动脱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形式和作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要特别重视注重创新。旅游开发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突出重点,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培育旅游精品品牌。通过加大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深度开发,增加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深度消费。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依靠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劳动效率。
--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搞好旅游规划,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推动节约型产业的发展,建设绿色产业体系,提倡生态旅游消费方式,引导旅游者强化环保意识。
--重视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在巩固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节庆会展等现代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以适应国内外广大游客的多种需求,实现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应由以景(区)点为主体的点状空间发展战略,放大为以城市为主体的点状空间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旅游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产业聚集。以城市为依托,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在旅游发展中的中心作用;以大都市圈为依托,形成几个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通过创建“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形成一批在环境、质量、秩序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旅游城市;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形成区域交通、住宿、商贸和旅游娱乐中心,使其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旅游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我国旅游产业展现着诱人的前景。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下,我国旅游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全世界领略我国五千年文化魅力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