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研究 |
副标题: |
作者:佚名 来源:2006年06月12日 中国统计信息网 人气: 时间:2008-5-29 16:44:05 进入论坛 |
|
|
摘 要: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旅游消费在人们的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对于加快振兴山西省旅游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强省,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山西,旅游业,现状,问题,发展前景 一、旅游业发展成就 进入"十五"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产业定位的变化,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了"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随着全省对旅游业各项战略措施的逐步实施,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体制机制得到创新,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产业地位明显提高。"十五"时期,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虽遭2003年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但各级旅游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奋力拼搏,已使旅游业走出低谷,强劲发展,旅游成就凸显。 (一)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十五"期间,山西省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走向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各种基础设施已基本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大大推进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1、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全省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利用外资、市场融资"一齐上的原则,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兴办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招商引资并举的新路子。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投资达69.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五倍。旅游投入年平均增长133.6%,比"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63.3%增加了70.3个百分比。 2、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旅行社、国内旅游住宿设施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主要生产力,是旅游业创汇创收的一个重要支柱。"十五"期间,随着旅游投入力度的加大,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山西省各种档次的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并逐步形成了特色经营、规范管理的经营模式。企业经营类型也从单一的国有型向股份合作、私营、集体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旅游住宿设施条件的改善,为加快发展山西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截止2005年末全省各种类型旅游企业已发展到867个,旅游餐饮单位368个,旅游运输单位47家,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单位128个,旅游娱乐单位682个,其它旅游服务单位16家;国内旅游业共有旅游住宿设施(包括宾馆、饭店、酒店、招待所、疗养院、旅店等)共计3492个,比2000年增加了1116个,拥有床位总数226865张,客房数105061间。其中星级宾馆饭店28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29家,三星级99家,二星级156家,一星级1家),比2000年增加了114家。拥有客房数25927间,比2000年增加了17198间,床位总数50543张,比2000年增加了27731张。到2005年末全省共有各类旅行社581家,比2000年增加了374家。经过国家旅游局全国旅行社资格审核认定,其中国际旅行社40家,国内旅行社541家,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24家和346家。 3、旅游景区、景点总量规模扩大,旅游产品结构得到优化 "十五"期间山西省旅游景区、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旅游业结构调整从适应市场多门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展。以古建文化,佛教文化,黄河风情为特色的传统旅游产品得到充实提高,一批以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相继开发,并推向市场,使山西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逐步向适应市场需要的多门类、多元化方向转变。截止2005年末,全省正式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点)628处,其中年接待量5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114处,比"九五"期间增加了409处,增长近2倍。初步形成了太原、大同、五台山、晋中、运城、临汾、上党、阳泉7大旅游区;国家级名胜区6处;被列入国家级旅游线路的风景区(点)20余处;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或具有垄断性资源的景区60余处;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列的单位2个;被建设部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5座;被列入全国首批旅游发展优先项目的2个。 从旅游景区的地区分布来看,据统计,截止2005年末太原市旅游景区景点数位居全省第一。具体分布如下:太原146个,大同69个,阳泉13个,长治109个,晋城33个,朔州35个,忻州50个,吕梁34个,晋中59个,临汾40个,运城40个。 (二)旅游市场接待规模日益扩大 "十五"期间随着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旅游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山西省旅游接待体系的日益完善,山西省旅游业发展进入了最快、最好的时期,海外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快速增长,为加快"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海外旅游接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山西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279085人次,比"九五"时期增长96.7%,年平均增长20.6%,比"九五"时期年平均增长速度18.3%快出2.3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接待外国人253986人次,香港同胞68811人次,澳门同胞33691人次,台湾同胞64970人次。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6.9%、34.4%、23.8%、24.8%。 2、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国内旅游作为山西省旅游经济的主体,呈现出突飞猛进持续发展的势头。2005年,山西省国内旅游人数达654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十五"时期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3484万人次,年平均增长17.6%,接待总量比"九五"时期增加了13078万人次,增长1.3倍。 3、出境旅游稳定增长 "十五"期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由"九五"时期的13个国家扩大到109个,已经实施了69个。2005年山西省出国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万人次,公民自费出国旅游人数由2000年末的7279人次增长到2005年的52658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9.5%,比"九五"时期增长6倍以上,年平均增长48.6%。 4、"黄金周"假日旅游蓬勃发展 从2000年"十一"推行假日旅游"黄金周"以来,期间共经历了15个"黄金周"(其中2003年"五一"因非典原因取消长假)。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山西省旅游接待、收入占到了全年接待、收入的五分之一。据统计,15个"黄金周"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8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2.6亿元人民币。从2000年"十一"到2005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由120万人次快速攀升至630万多人次。"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山西省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5、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及中部省份 "十五"期间,随着山西省旅游市场吸引力和活力的不断增强,与全国及中部省份相比,山西省的发展速度更快。从接待海外旅游人数看,与全国相比,"十五"期间接待海外旅游人数全国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山西为20.8%,比全国高出13.9个百分点。与中部省份相比,"十五"期间,接待海外游人数年平均增长速度山西为20.8%,河南、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分别为12.5%、18.1%、13.7%、12.5%、9.9%。从旅游外汇收入看,"十五"期间旅游外汇收入全国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山西为18.1%,山西比全国高出5.8个百分点。与中部省份相比,山西旅游外汇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1%,河南、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分别为11.2%、11.2%、16%、13.7%、12.5%。 (三)旅游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十五"期间,随着省委、省政府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来自世界各国,全国各地及省内市场的客源逐年增加,与此相应,旅游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旅游市场的整体构成看,旅游接待人数海外旅游市场的增长快于国内旅游市场,旅游创汇收入的增长快于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十五"期间,全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27.9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3483万人次,年平均增长分别为20.8%和17.6%。海外旅游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国内旅游高出3.2个百分点。从旅游收入看,"十五"期间全省国际创汇收入36803.2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789.2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8.1%和29.6%,国内旅游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国际创汇收入高出11.5个百分点。从海外和国内两大旅游市场的具体构成分析,其主要特点如下: 1、从海外旅游市场的客源构成看,外国人所占比重较高,但从年平均增长速度看,港澳台同胞比外国人增长速度快。 据统计,2005年山西省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421458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5%,在全省接待的海外游客中,外国人仍然是山西省海外旅游市场的主角,共接待253968人次,占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的60.3%,比2000年增长1.2倍,年平均增长16.9%;香港同胞68811人次,占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的8%,比2000年增长3.4倍,年平均增长23.8%;台湾同胞64970人次,占接待海外游客总数的15.4%,比2000年增长2倍,年平均增长24.8%。 2、从海外旅游市场客源的地域构成看,亚州客源所占比重最高,欧州客源增长最快,客源分布呈现为多元化 据2005年末统计结果显示,从客源国分析,其亚洲客源所占比重最高,占到全部外国人的39.7%,欧洲客源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客源市场发生变化,菲律宾和荷兰从15大客源国中下滑出局,瑞士和西班牙进入15大客源国。二是外国传统客源市场中的12个客源大国增长幅度都在两位数以上,其中马来西亚增长幅度最高,达到65.5%,从"九五"时期的第13位上升到第5位。其次是澳大利亚,"十五"期间年均递增42.1%,从"九五"时期的第14位上升到第9位。三是新兴的周边国家客源市场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十五"期间马来西亚年平均增长65.5%,韩国年平均增长23.8%,新加坡年平均增长15.2%。四是日本仍然是山西省的第一大客源国,占到全部外国人的19.9%。 3、从旅游收入构成看,主要以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商品销售收入为主,但娱乐性收入所占比重提高 据统计,2005年旅游外汇收入构成为:长途交通占35%、游览占2.8%、住宿占12.8%、餐饮占12.1%、商品销售占18%、娱乐占6.3%、通讯邮电占3.5%。其中娱乐性收入2005年比200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2005年国内旅游者在山西省的花费为:长途交通占13.0%,住宿占27.0%,餐饮占19.5%,游览占14.2%,购物占11.8%,娱乐占3.2%。 4、从国内旅游市场看,国内旅游市场客源的整体构成,主要以省内客源为主,邻近省份客源为辅并辐射全国的分布格局 据调查到目前山西省内游客是最大的客源市场,2005年山西省游客达2838.55万人次,占全部国内旅游者43.37%。其次是北京、河北省、河南省游客分别为562.21万人次、450.29万人次、331.18万人次,分别占全部国内游客的8.6%、6.9%和5.1%。第三是山东省、陕西省、天津市游客分别为276.85万人次、219.91万人次和212.06万人次。第四是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游客来山西省稳步增长,分别达到190.46万人次、200.93万人次和210.09万人次。 5、从国内游客的地区分布看,旅游市场结构正在从以传统重点城市为主,转向全省各地全面发展的方向 从接待海外旅游人数看,太原、大同、朔州、运城、所占比重2005年分别为23.9%、19%、3.2%、8.3%,比2000年分下降了5个百分点、7.1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长治、晋城、晋中、临汾所占比重分别为4.8%、2.3%、17.8%、6.8%,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4.2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9.6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从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看,太原、忻州2005年所占比重分别为21.5%和9.5%,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和10.7个百分点,其它各市所占比重均有增加,其中长治、晋中、临汾增长最多,所占比重分别为8.2%、10%、9.4%,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3.2个、3.5个和3.9个百分点。 (三)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中作为支柱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以其突出的综合性和关联带动功能,有效地扩大了国民经济收入,促进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繁荣,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 1、旅游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随着全省旅游企业自身实力的日益增强,旅游经营创汇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产业收入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十五"期间国际旅游累计创汇3.6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3.6%,年平均增长18.1%。国内旅游收入789.2亿元,年平均增长29.6%。 2、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 "十五"期间,山西省旅游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旅游业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十五"期间,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为15220.1亿元,年均增长为17.1%,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为3.6亿美元和789.2亿元、820.2亿元,年均增长分别18.1%、29.6%、29.2%,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比国内生产总值分别高出1个、12.3个和12.1个百分点。2005年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4%提高到2005年的7.1%,增加了2.7个百分点。 3、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提高 2005年山西省旅游局和山西省统计局组成课题组对"旅游业对山西省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进行了探讨,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投入产出核算原理进行灵活运用,以科学、全面、客观反映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旅游是山西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重要比例,旅游业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测算,旅游直接和间接地关联带动着近60多个部门的投入和产出,2005年由旅游综合拉动产出的增加值总量达到220.1亿元,对当年GDP的贡献率为14.8%,直接拉动产出的GDP127.2亿元,对当年GDP的贡献率为8.6%,间接拉动产出的GDP92.7亿元,对当年GDP的贡献率为6.2%。直接贡献率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单一产业的增加值,达到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8%,即为支柱产业的水平。 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据测算,2005年旅游业为本省直接、间接地提供了93.3万个就业岗(全年平均数),在山西的全部1474.6万人的从业人口中,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员达到6%,即每16人中就有1人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旅游业。其中直接服务于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为30.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口的2%。因为旅游影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则旅游提供的就业岗位可占城镇从业人员的8.5%。研究表明,每100万元的旅游消费可为本省提供21.4个就业机会,旅游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牵拉比例关系为1:1.3。全省居民收入中有9.8%来自于旅游业,金额达60.7亿元,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每6元的收入中就有1元与旅游相关。 ③旅游业对全省财政做出较大贡献 据测算,全省536.3亿元的财政总收入中,有6%的财政收入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旅游,其中仅来自旅游直接影响行业的财政收入即达4%。 (四)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创新有了新进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逐步走上了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工作机制。"十五"期间,山西省旅游管理机构设置本着"精品、效率"的原则,逐步得到完善。各级旅游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建全,各重点旅游县(市)景区、景点旅游管理机构进一步得到加强。为适应改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筹备完成了省旅游协会、省旅游饭店协会、省旅游区(点)协会的换届工作,理顺了山西省旅游协会的组织体系;会同省国资委以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作为主旨,全面展开了局属企业改革重组和山西旅游产业集团组建工作;并与中青旅、首旅集团达成了组建山西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意向,日前正在组建山西省旅游资产经营公司,使山西旅游业在机制创新上迈出了实质性步子。宏观管理手段的建立健全和旅游机制创新,为山西省贯彻国家和山西省关于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政策法规,为保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战略的逐步实施,实现全省旅游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协调促进作用。 (五)旅游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旅游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十五"期间,为积极推进依法治旅,不断完善法规建设,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以促进产业发展为主题的旅游法规。《条例》对于创优发展环境,协调各方利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推动全省促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条例》的贯彻落实,推进了旅游业发展环境的优化,也为"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时期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最快、最好的五年,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取到了显著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山西省旅游业发展与国际、国内及发达旅游省份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旅游市场所占份额依然很少,从长远来看,与现代旅游市场需求还远不相适应,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旅游产品资源低级粗放,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目前,山西省旅游景区(点)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基本上处于初级化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景区(点)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住宿、设施存在分布不均、档次不高、总体数量不足的问题。全省除太原、五台山等中心城市和景区旅游住宿、设施尚具备一定规模、档次外,其它中心城市及重点景区旅游饭店、住宿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二是旅游产品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大部分景区、景点开发和形成的产品处于低层次、初级化的状态。一些具有垄断的独特资源,由于开发深度不够,配套程度差,缺乏内涵式发展而严重削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没有实现原有的市场份额。三是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近年来虽有一定发展,但仍处于滞后状态。 (二)旅游景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主体形象不鲜明 山西省是旅游资源大省,不论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人文资源来看,山西是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境内遍布中华历代文明的遗存遗迹,特别是古建筑、古彩塑、古壁画等数量价值均居全国前列。从自然资源看,山西山川纵横、洞泉四布,大自然造就出众多雄奇壮美的景色景观,特别是数十座风景名山、原始森林、黄河景观、大峡谷、高山草甸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丰富的资源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资源不等于产品,要把资源转变成产品就需要开发。山西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并不是因为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工作。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量还是太少,开发的层次还不高、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山西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的主体形象不够鲜明,不够突出,致使山西旅游接待量占全国的市场份额难以快速攀升。 (三)旅游景区(点)的项目和内容单一,旅游花费水平低,旅游竞争力弱 据统计,近年来,山西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创汇在全国基本徘徊在23-25位。从全国31个省市的人均花费情况看,花费水平最高的仍然是东部10省,上海、天津两个直辖市人均花费超过千元。从中部6省看河南最高,人均花费超过700元;江西、安徽两省超过600元;湖北、湖南超过500元,接近600元;山西省最低,人均花费超过400元。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景区的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开发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不足;旅游景区中文化娱乐和旅游购物两大消费水平低;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项目,没有变成产品进入旅游市场;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比较落后,旅游商品档次低、品种少、购物环境差。 (四)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差,旅游市场无序,依旧是省内外游客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外出旅游应该是一种享受,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旅游环境越来越看重。环境的好坏,成为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山西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主要河流没有一条达到地面水最低质量标准。旅游景点景区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重点旅游城市和通向重点旅游景区的地段污染较为突出;二是景区的绿化、美化大都较差,景点外面的环境卫生普遍不好,导致许多潜在的游客放弃了对山西目的地的选择。三是旅游景区市场秩序混乱,个别景区(点)欺客宰客,强拉强卖等市场秩序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全省旅游业整体形象的焦点。 (五)旅游景区交通不畅,制约山西省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山西省集中财力、物力,大抓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省内及省际间航空和干线公路间交通已有了很大变化。但旅游交通仍未见有更大改观。主要表现为:从航空方面看,目前山西省没有一个国际口岸,通往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空交通总体上是飞机少,机型差,航线与班次不定,省内除长治、大同和运城的小型机场外,其它中心城市及重点旅游景区均无适宜的民用机场,没有打开山西与世界,与国内重点省市以及省内重点城市区域间应有的空中通道,与现代旅游通达、便捷的市场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从铁路方面看,旅游专列数量不足,高等级车较少;从公路方面看,省内及周边省区的公路干线基本形成交通网架,目前的瓶颈主要是重点旅游景区、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专线公路的连接。如,除五台山进出交通基本完善外,其它主要旅游景点如壶口、恒山、管涔山、太行山、大峡谷、玄中寺、蟒河、历山、黄崖洞、禹王洞等已开发或正开发的重点景区可进入性很差,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使产品难以形成商品。 (六)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旅游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前山西省不少景区旅游的运作,仍按事业单位的运作方式运作,而缺乏竞争机制,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涉及面又相当广泛,发展旅游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总体上看,山西的旅游人才不足,旅游研究远远不够,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要开发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资源,就需要对资源本身进行一定的研究,就需要制定可行的开发规划。从旅游企业来讲,中高级管理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到位,无法适应市场竞争需求。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是导致旅游服务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扩大开放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人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山西旅游业将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机遇,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将步入更快的发展时期。 (一)构建和谐社会为旅游业发展赋予了新思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这一目标的确立,明确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和人天关系的和谐。众所周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巨大而明显的变化就是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旅游与休闲已经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小康生活的标志之一。旅游活动是人的运动和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一方面,旅游活动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接触,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了解与认知,提高人们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也必将促进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交往与交流,增强人们的相互了解,增强人们的认同感。通过洁净的旅游产品、旅游经营和旅游行为,将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营造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发展开阔了新视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在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基本原则。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和基本原则,将指导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在继续注重开发各种传统旅游资源的同时,重视对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吸引物的农业旅游的开发,在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同时,促进农村居民旅游活动的发展,使旅游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统筹地区发展",就是要在发展发达地区的旅游业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产业优势的转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同时,发挥其在促进就业、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功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再延续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在发挥旅游业在拉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好旅游业在对外开放中的先导和促进作用,鼓励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因而,旅游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一样,将更加强调均衡发展,强调综合效益,强调利益协调,强调可持续性。 (三)广阔的市场空间,将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 小康社会建设推动了旅游消费需求的快速持续增长,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十一五"期间,据省旅游局预测,山西省国内居民出游率将从2005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57%。未来五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预期在10%以上,到期末人均GDP将达到2000美元左右,进入全国中等水平以上。居民消费将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热也正在迅速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山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创造有利条件,旅游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导行业。 (四)旅游业被列为全省新的四大产业之一,将成为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发展旅游业符合山西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要求,是山西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存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选择。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列入重点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之一。从宏观上,将为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创造内在动力。 (五)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各级财政收入的增加、社会资金的充盈成为扩大旅游投资基础条件。"十五"期间山西省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全省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建设进程,使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些都会大大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为旅游产业升级和目的地建设奠定基础,为旅游业实现超常规发展创造条件。 (六)国家区域旅游合作、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和奥运会、世博会的召开,将为进一步发挥山西旅游的区位优势带来新机遇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了统筹区域旅游发展,推进东、中西部旅游业良性互动的战略思路。山西省地理位置承东启西,有条件成为中原旅游区域协作的枢纽。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也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七)国家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战略实施,将为山西文化旅游的发展增加新的内涵 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实施,使中华文明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对各国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山西省作为文化旅游的资源大省,旅游产品也将从中得到整合提升,将为旅游业发展增添无形的力量。 四、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 旅游业是永远朝阳的产业。进入"十一五"时期,山西省旅游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未来5―10年内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山西省的旅游将维持高速稳定增长,并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按照《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末全省旅游总收入要达到800.9亿元,入境游人数达到87.8万人次,年均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3亿美元,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74.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2.4%。根据预测未来5到10年内,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客源市场巨大,国内旅游人数将快速增长 目前,山西省海外旅游接待年均增长20.6%,国内旅游接待年均增长17.6%,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山西省旅游接待人数将持续增长,并维持高速局面,"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为2000美元左右,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的文化旅游消费支出不仅总量稳步增长,而且文化旅游消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将呈明显提高。山西省周边七省市的人口约3亿,2005年北京、天津、上海、陕西四省市接待海外旅游者974.3万人次;东南沿海省市因有便利的航空运输,旅游客源潜力也十分巨大。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受中华文化和景观差异的影响,一直是我国和山西省的重要旅游者输出地,加之省内旅游资源的快速增长,只要做好旅游形象定位及宣传促销工作,来晋旅游人数将可以成倍增长。 (二)出境旅游将稳定增长 未来5-10年内,山西省出境旅游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不断扩大;二是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不断调整,使出境旅游活动变的更为方便。前者的变化最大,致使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各个大洲。后者则是我国外汇政策不断放宽的延续,尤其是从2005年年初开始,中国公民每人每次出入境携带人民币的数额由原来的6000元提高到两万元,其提高的幅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加上人民币已经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内某些场所实际流通,将大大方便了中国公民在境外旅游或其他消费活动的方便程度。宏观政策措施的逐步出台和出境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将使山西省出境旅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 (三)旅游业的服务设施和配套措施将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随着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旅游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旅行社,饭店的数量在逐步增加的同时,将更注重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旅游业服务设施和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将更多地吸引海外游客,并提高游客的旅行质量。 (四)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并逐步向发达省份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 据预测,未来5―10年内山西省人均GNP将达到2000美元左右,人们将会产生普遍的旅游动机。目前,山西省人均GNP刚达到国内旅游经济条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的普遍降低。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出门旅游将要求吃的好、住的好、乘车带空调、座软卧,有的要求乘坐飞机往返,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当前山西省旅游消费的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75%―85%,游购娱占25%―15%。旅游业发达地区,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随着山西省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改观,今后山西省省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五)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游客中自费旅游的人数将逐步增加 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一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有人概括为"白天看庙,夜晚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型为主,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美食家旅游等等百花齐放的局面。旅游人员构成中自费旅游的人数将逐步增加,公费旅游仍将占一定比重,只不过份额逐步下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将会以自费旅游的方式出现。 (六)旅游热点继续升温 "十五"间,山西省旅游业出现了不少亮点和热点,这些热点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得到长足发展。其中,"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最具代表性。这些独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出,必将成为今后山西省旅游业的新热点。 (七)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将越来越大,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预计未来5-10年内,旅游总收入占全省国内生产总比重由现在7.1%,提高到10%左右。 五、旅游业发展对策选择 "十五"期间,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进入"十一五",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建设旅游新兴支柱产业的总目标,随着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中部开发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旅游产业发展应抓住良好机遇,适应新形势,把山西省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使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再迈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产业规划,精心构筑新型支柱产业的大旅游格局 旅游规划决定着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方向和质量,是旅游发展的龙头和灵魂。只有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才能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标准,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才能不断优化产品配套,改善客源结构,延长消费链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切实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也才能真正落实旅游业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为构建和谐山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依据"十一五"规划方案,抓好重点景区、重点线路、重点项目规划的编制。产业规划、景区规划的编制,一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大旅游"的观念,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市场主体培育相结合,与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相结合。特别是太行山、晋西北革命老区的旅游开发,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要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突出区域特点,加强联合构建,体现线路、精品和特点,要根据市场需求,把休闲度假旅游纳入其中。三是要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旅游业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要以旅游资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划为背景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二)推进旅游法规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各级旅游部门要把依法行政作为当前及今后下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抓紧抓好。一是要通过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行政许可的程序和管理,完善和理顺协会和中介组织体系,同时更要提高市场引导和监管能力,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是要建立全省旅游行政和执法体系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旅游条例》、《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三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围绕打造旅游精品,对景区名称、商标注册、产品登记等都要精心策划。在抓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重视并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为向本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基础建设,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 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所在,"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要抓紧搞好旅游目的地建设。按照全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以线路为型,整合资源。一是要加快两个旅游中心城市、三条旅游带、四个旅游经济带、六条精品旅游线以及旅游园区的建设。二是要完善提升已经初具规模的大运旅游经济带,整合推进极具发展潜力的太行旅游经济带的新产品开发,积极做好沿黄旅游经济带的前期准备工作,达到沿黄公路开通即可形成旅游产品的要求。三是要抓紧启动管涔山、历山、万荣黄河滩涂、大同死火山群等大型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四是要抓好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旅游道路交通标识牌建设。 (四)强化旅游市场开拓,在主体形象和品牌打造上要有大突破 旅游市场开拓要根据现代旅游新趋势,创新理念和手段,继续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为旅游主题现象,将旅游形象与整体形象塑造相结合,推进大营销战略,形成主题鲜明、对市场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的旅游新形象。在主体形象和品牌打造上,一是既要反映山西文化自然旅游特色,又符合旅游时尚;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和发展,既符合市场要求又易于传播;既主题突出,又立体多面。二是要重点策划设计晋北佛教文化游、平遥古城游、晋南寻根觅祖游、太行山风景游,黄河风光游及红色旅游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 (五)加快市场培育与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健全旅游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专业化,促进市场合理分工,是山西省旅游管理部门"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是要狠抓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要完善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和功能,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发展,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二是要加强标准化建设,优化全省旅游市场秩序。要积极创建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山西省旅游客栈的星级与评定》省级地方标准。编制《山西省旅游行业管理细则》,从旅游星级饭店管理、旅行社、导游管理、旅游安全管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方面系统地规范行业管理行为。三是要加大市场检查力度,打击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各级旅游行政部门的市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市场秩序与旅游安全。四是要深入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宣传贯彻国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五是积极培育发展酒店业和旅行社业。积极培育发展品牌国际旅行社,引导扶持山西省大型企业。六是要抓好岗位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
击更多【佚名】的文章 |
文章录入:小熊猫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下一篇文章: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新视角:旅游业的贡献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文章 |
>>热门标签 |
|
|
>>相关文章 |
>>查看更多 |
“电商”时代的旅行社发展与转型
广东:旅游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浅谈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国旅游强国之路:回顾与展望
定制旅游的特征及其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遏制策略
“黄金粥”旅游模式拷问:“扎堆”出游又贵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启迪
旅游产业新动力 旅游惠民新商机
输“利”不输阵 旅游电商价格战升级
国外旅游供应链研究综述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旅游空间层次与管理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