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的实践反映 (一)实践人本化的功能性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既是人类实现生存与发展的能动财富条件,也是人类存在状态的本能的、永恒的自然形式。然而现代社会数字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工作、生活与学习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的网络运行环境,社会交流、社会存在以及社会发展方式的空间界面环境日益数字化、媒介化、虚拟化,人类实践活动实现方式的这种虚拟化如果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抽象,那就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类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实践交流方式呈现基于人工媒介环境系统的工具化依赖趋向。一方面,这种虚拟化直接的实践效应是人类实现在已知实践领域活动的工具性替代,以及在对未知实践领域探索过程中人类认知能力装备水平的同步提升,人类正是在这种由已知领域向未知实践领域的动态求证与工具性扩展的无限过程中实现发展的;另一方面,人类实践活动实现方式上的这种虚拟化趋势必然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传统的、现实的、最直接的实践感觉交流方式相对日益边缘化,对于这种特定的具体的实践现象在此笔者称之为“实践功能的式微现象”。 然而,基于自然、社会层面上的直接的感觉交流实践活动却又始终是人类内在的、本能的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人类身心赖以健全发展的基本的社会存在条件;人类自身如果置身于虚拟化生存方式下的程度越深,则这种直接的感觉交流实践活动就越加体现出其作为人类本能的社会存在基础的实践功能特性;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展与异化的矛盾统一体在实践功能上的应有反映形式。因此,人类实践活动实现方式的虚拟化趋势所导致的人类一些本有的社会需要赖以实现的相应实践方式的社会存在性剥夺及其相应实践功能的缺失,客观上必然要求通过必要的相应实践补偿方式弥补这种功能性缺失以满足人类这种本有的、内在的社会实践需要,实践发展的这种客观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可称之为“实践功能代偿”,正是这样的过程规律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形式必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不断更新与丰富的客观发展过程。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旅游业实践人本化的功能性体现在时代层面上首先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实践功能的代偿性,它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直接的社会实践关系,体现着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高度统一下的实践特征,即旅游活动在以社会交流实现形式的虚拟化为主体性特征的数字网络化时代能够很好地适应和满足人类基于直接的感觉交流需要的实践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数字网络化时代间接的、虚拟化实践方式下相应的实践功能缺失,满足人类实践功能的发展性需求,促进了人类实践功能的健全发展,增强了人类实践的功能素质。 (二)实践人本化的主体能动性体现 且不考虑人类的科学探索与科学试验活动,立足于人类生产力实践的社会规定性视角。如果说人类实践早在对立自然、征服自然占主导地位的原始的、本能的、传统的自然观及相应的社会人文观主导的思想理念阶段,由于实践的基本出发点主要在于“原始本我(或者说生存本我)”的自我实现,实践矛盾主要表现为生存本我的满足需要与人类自我能力的绝对低下,实践特征相应呈现出本我性、生存性、被动性、索取性以及基于生存实践下相应实践功能的单调性,人类本质上是处于一种原始本我实现能力的困乏状态、人类自我的高度压抑与失序状态,以及基于自然、环境、社会、规律与伦理道德之上的人类超我的消极无为状态,因而这一实践发展层次上的人本化属性,就人类“主体性意识”反映下的能动性层次而言,还仅仅是一种被动的、自在的人本化体现。 那么,发展到当今数字网络化现代层面上的人类实践活动,在自然观与社会人文观的相互关系上则集中体现出“人类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辩证统一、和谐友好的实践价值观取向,主导人类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属于超我的、发展的、主动的,如同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一样,人类处于这一实践发展层次上的实践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人类本我的适应性、发展性改进,或者说是人类本我的人文进化,该层次上的本我可谓为“发展本我”,这是人类自我与超我的主体性意识在自主性与能动性上的升华,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迈向更加自为,因而这一实践发展层次上的人本化属性,已经是一种自主的、能动的、自为的实践人本化体现,可谓为“实践自为化”,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实践人本化趋向表现在主体性意识上的内涵禀赋。 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的实践体现同时也正是在于,它是人类主体实践更加自为的真实反映,使人类实践的主体性意识彰显出更加自主、自为的社会能动性内涵禀赋。即旅游从传统的、稀罕的、享受型的贵族休闲或探险猎奇方式发展成为一个属于现代社会大众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范畴,这既是人类本我发展的实践体现,是人类更加自主、更加自我的表现;也是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友好和谐、追求人类超我精神的实践价值的生动体现。 (三)实践人本化的体育精神体现 体育是伴随和维护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一道重要实践屏障,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具体实践锻炼活动。非但体育实践的目的,体育实践的过程本身体现的是自主的、内在的、直接的人本化需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体育实践水平的高低及其相应的体育精神可以折射和反映人类整个人文实践发展的水准层次,体育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作为社会存在层面上洞悉人类实践人本化机能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直观的显示性窗口。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人口的体育化,较传统体育而言现代体育呈现出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趋势,从外强筋骨到内修心神,现代体育精神更加追求身与心的和谐统一,体育过程形式更加崇尚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和谐性与开放性,现代体育理念在内涵与外延上的这种广义性发展演进,客观上推动体育实现形式的不断创新、丰富与发展。 适应现代体育理念发展的时代特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现代体育发展的一种概念形式,旅游业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体育形式,而且具有丰富社会体育的自然、民主、开放与和谐精神的社会功能,在体育内涵与外延层面上更加促进社会体育的现代化。一方面,旅游活动对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兼容性,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可以在旅游的概念主题下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因而相对于封闭的、狭隘的传统人工体育空间而言,旅游概念可以赋予传统体育运动形式更加柔性的、生动灵活的自然空间内涵;另一方面,在品质内涵上旅游崇尚自然、民主、和谐与开放,旅游活动渗透着自然与社会关系的丰富内涵,在现代体育理念层面上它展示的既是一种更加开放的、社会化的社会交流活动,也是人们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一种自我存在方式,从而充分体现出面向自然与社会的民主、开放与和谐的现代体育精神。 二、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的社会精神体现 (一)社会精神人本化的社会化内涵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致的,马克思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形态相联系并从人的发展状态的社会阶段性特征出发,把人的发展层次依次划分为三个社会阶段,即人的依赖性社会(“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式”)、物的依赖性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这三个依次渐高的发展阶段实质反映的就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社会化存在形态在品质上的高级化过程,是人类从第一、二阶段的“必然王国”最终朝着第三阶段的“自由王国”长期发展的趋势进程,即人的社会化形态的社会精神内涵由传统的机械性、被动性、约束性、非和谐性向着更加自然、民主、自由、和谐的人本化存在形式逐步发展解放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社会化内涵层面上体现的社会精神的人本化过程。 如果进一步具体地从纽结、维系人类社会化存在的“社会化主导因子”剖析,则上述第一阶段是自然力因子主导,即自然力绝对或者说极端约束下的、原始生存本能型的社会化存在层次,人类处于生存谋计的社会状态,人类为客观自然的、被动压抑型的社会化存在关系所支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主客关系表现是对抗型的;第二阶段是消费力因子主导,即工具化的物化生产力助推的、消费力驱动的、外在物化消费享受层次的社会化存在关系,人类处于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消费膨胀的社会阶段,人类为主观物化的、自我压抑型的社会化存在关系所支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主客关系表现是功利型的;第三阶段是自由力因子主导,即健康和谐的自由精神主导下的、追求个性发展的、人本化精神诉求层次的社会化存在关系,人类处于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阶段,人类为民主和谐的、超我自由型的社会化存在关系所支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主客关系表现是和谐共融型的,这是一种真正解放状态的社会化存在,也是真正实现社会精神人本化的社会化形态。从这三个阶段的社会化主导因子所秉承的人本化内涵看,第一、二阶段只是物本支配下的压抑型的人本化,第三阶段才是自由精神价值基础上的民主自由型的人本化,也是人类真正的精神追求意义上的人本化内涵;这种阶段演进就是人类社会化品质的进化过程即社会精神真正人本化的社会化实现过程,在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发展规律作用下,这是一个漫长而柔性的社会进化过程。 既然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化品质进化的这种柔性渐进过程就必然会通过一定的产业实现形式体现在产业实践发展的具体形态上。将旅游业与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相联系,我们可以发掘旅游业在进化人的社会化品质上所具有的人本化社会功能,旅游业及其发展水平也是人类社会化品质进化状态在产业形态上的具体反映。首先,立足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实践,就消费力层面而言,旅游是现实中人们对物化的自我压抑型的社会化存在状态的释放性调节,也是人们对物欲桎梏下消费奴性的相对解脱,因而相对而言也是现实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自由精神诉求的一种实现方式,这是旅游业进化人的社会化品质的人本化功能在自由精神内涵上的反映。其次,从自由力因子层面看,尽管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实践还远达不到自由力因子主导层面的社会化,但如前所述人类社会化品质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缓慢而柔性的过程,自由力因素的实现必然是一个累积增长、扩展渗透的质量互变过程,这种累积在作为人类产业实践发展具体形式之一的旅游业上同样可以得到反映。一方面,旅游需求的大众化表明人们已经能够从社会分工下劳动时间的严格束缚中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相应增加自己的自由时间量和提高自己对自由时间的支配能力,这是人的社会化品质的人本化内涵在自由时间上的反映;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产业化表现,使人在自然、社会关系中的表现状态进一步和谐、民主与平等,这是人的社会化品质的人本化属性在民主、和谐内涵上的反映。 (二)社会精神人本化的心理功能反映 1、和谐社会心理:社会精神人本化的心理文化内涵。从社会心理文化角度考察,旅游业实质上提供的是一种有利于促进社会心理发展进化的积极的社会实践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心理行为必然是以“与旅游见闻信息资源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为心理对象的一种发散的、综合的、复杂的心理感应实践活动。这种旅游心理实践过程,具体体现为旅行者在其个人心理与周围其他个体、群体、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社会心理的互动比较过程中所进行的心理价值选择、学习、协调与优化的一种积极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的潜移默化过程必然有助于旅行者提高自身心理卫生保健水平,促进个人心理的社会化成熟与和谐。在这一意义上,旅游过程亦可谓民众社会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促进过程以及社会心理文化的创新优化过程。 2、理性社会交易:社会精神人本化的心理行为效应。但凡社会交易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社会心理素质是影响社会交易公平与效率的极其重要的心理环境因素。旅游活动的这种和谐社会心理功能的最直接的社会行为效应在于理性社会交易。在制度运行层面上,社会心理和谐是消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运行过程中社会心理摩擦,减少各种社会制度扭曲与社会强制现象,促进整个社会交易制度和谐有序从而降低社会制度运行成本的重要社会文化基础。在直接的社会交易者行为层面上,社会心理和谐有利于提高微观交易主体心理的社会化适应与社会化协调能力,增进社会交易心理健康,减少社会交易过程中行为主体之间因各种心理扭曲所导致的心理摩擦与心理博弈成本,提高社会交易效率。 (三)社会精神人本化的国际关系功能体现 世界旅游组织在对旅游的概念界定中,特别突出了旅游的动机内涵,指出旅游是“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从旅游概念的基本界定可见旅游在加强合作,促进和平方面的基本社会功能。和平友好导向的旅游外交政策在促进与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一定程度上旅游业可谓和平与发展的友谊载体产业,它是推动世界民主化的经济力量。 只要世界各国始终能够更加积极地实施“和平(和谐)旅游发展战略”,架起旅游业这座促进彼此民众间相互交流的友谊之桥,实现经济与文化领域健康而积极向上的国际旅游联谊活动的国际化、民间化、大众化、经常化,则各国民众之间通过国际旅游平台所发展起来的这种和平、友好、真诚的国际友谊就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及不断加强国际关系民主与理性内涵的坚实的民众基础,这是和平国际关系赖以生成与决定的重要民间基础即民主化力量。同时,官方的任何外交政策最终必须建立在公信力基础之上,而民众的普遍抗议或者民众支持率的下降都会使政府的外交政策陷于失效,因此各国民众之间结成的国际友好力量能够有效化解国际矛盾与冲突,抵制政府外交政策在官方意志倾向下的专制性,敦促各国政府采取和平友好的积极外交政策,这是决定国际关系外交政策民本化即惠民服务的重要民间基础。 三、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的文明传承内涵 (一)创造文明进化的人本化社会生态条件 世界的多样性以及各国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文明的发展客观上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多元性的条件特征。回顾历史,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尤其是到了清朝中晚期,中华文明发展水平在世界上的急剧衰退,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一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文明发展的封闭性、单调性、专制性之间有着直接因果关系,从而使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环境失去了开放性与民主性,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动力机制因此而僵化。面对历史,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开放伤害不了我们”。 开放性与民主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化的人本化社会生态条件,也是旅游业在促进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人本化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追溯人类文明发展进化的历史长河,众多的仁人志士正是以旅行者身份在周游列国的征途中实现和完成人类文明传播与交流的神圣历史使命从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化的步伐。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五湖四海不同地域文明的旅行者通过对彼此文明之间差异性价值观念的相互传播、交流与渗透,极大地提升了人类文明发展环境的开放性与民主化品质,从而促进各自文明价值观念的新陈代谢。反思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坎坷与曲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有过许多掠夺性的文明冲突、文明浩劫与文明灾难事件导致人类文明的衰落乃至区域性、民族性的文明毁灭,这是人类文明生态进化过程中带有破坏性的“生物入侵”效应,这种破坏性生态效应实际上就是直接根源于非人性、非人本化的文明独裁性与殖民性。因此,旅游业有利于提高社会发展与开放的人文生态环境质量,为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不同文明之间价值观念的比较、借鉴以及创新与发展提供开放、交流与合作的必要社会环境,积极促进海纳百川、和谐包容、求同存异的人本化的文明增进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形成文明传承的人本化动力机制 旅游文明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旅游需求发展水平、旅游效用阈值的弹性范围以及旅游的文明化程度,都与人类物质、精神文明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旅游者个人的思想修养素质之间呈现着正相关性。另一方面,从区域社会学角度分析,旅游活动既然体现为社会区域间相互的一种人文交流,而区域之间客观上又往往存在着发展层次(在此泛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别,如果将这种差别姑且总括为文明的差别,那么,对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而言,旅游业则具有文明传导的功能效应。 这种文明传导功能在社会人文能量传导的过程形式上则表现出类似势能的特征。如果在此对文明作相对意义上的两种状态区分,即低位文明与高位文明,则在低位文明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客源无论来自国内还是国外,其客源的主体成分通常是来自高位文明地区的,他们是高位文明相关信息的文化载体,这样由于以外来旅游客源为主体的相对高位与该落后地区相对低位的共同存在,就可以类似地产生物理学中的势能现象,即在低位文明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形成文明传导的势能效应条件,相对的高位文明载体提供初始的人文势能。这是一种人本化的文明传承机制,即高位文明地区的旅行者渗透和体现在其旅行活动过程中的反映他们在相对高位生产方式的制度文明下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崇尚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他们严谨的探知精神、高雅的生活情操、良好的社会公德,都会对处于低位文明的旅游地区的民众直接产生潜移默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从而直接感染、促进和带动低位文明地区观念、制度文明的进化。无庸置疑,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种精神文明传导的势能效应,可以推动落后(低位文明)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从而加速落后地区文明化的整体进程。 四、基于人本化社会功能的旅游业开发战略 基于旅游产业的外部性特征,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供给应在明确市场与政府投资功能分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手段的作用。 (一)旅游业宏观发展目标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旅游产品消费一定程度上具有拥挤性公共产品的消费属性,而公共产品与外部性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撇开旅游业直接作为经济产业的市场价值目标,从本文对于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的剖析可见旅游业是正外部性特征显著的产业,旅游业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因而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目标是旅游业宏观发展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的这种外部经济性客观上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系统的人本化社会功能目标价值导向,只有促进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的充分开发,旅游业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实施旅游资源社会功能禀赋的系统开发战略 1、强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本化战略内涵。首先,国家制定关于旅游资源功能开发及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性纲要。国家应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功能开发战略的指导性发展纲要,就人本化社会功能开发战略的科学规划方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与原则以及战略重点与对策等提出科学的纲要性指导意见,为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的充分开发以及各旅游地区旅游业具体发展战略规划的规范化生成提供思想、原则及方法论指导。 其次,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遵循可持续开发原则。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战略应该遵循“资源开发→功能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的功能关联型关系序列,坚持以人本化社会功能开发为基础和导向的、可持续的市场开发模式。人本化社会人文功能的开发始终是直接的、基础性的和第一位的,也是开发战略规划的灵魂,而市场利益导向的经济功能的实现只能是间接的和派生的,没有人本化的社会功能价值品位支撑的市场开发最终是功能缺位和不可持续的开发。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必须以人本化社会功能开发为导向和服务于功能开发,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市场开发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一是必须以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为蓝本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统一,防止极端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对旅游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永久性破坏;二是始终坚持“开发→经营积累→深度开发”这样动态滚动的、梯级开发模式下的可持续开发路径。 2、力求健全旅游产品的功能赋值。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的载体型产品品种的系列开发要突出和强化教育、文化战略内涵的健康开发,注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心理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旅游产品赋值,使旅行者真正能够在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实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健康享受,积极促进旅游成长教育的健康发展。 3、增进旅游消费支付理性,实现社会消费效用最大化。旅游产品消费不同程度地具有非竞争性特点,因此旅游产品消费价格的确定要尽可能剔除垄断性经济租金成分,创造条件实现消费最优趋向的帕累托改进,促进旅游业正外部性的充分实现以及消费效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界定旅游业开发投资主体的功能分工 1、政府公共资本的投资应该强化旅游业基于社会型基础设施、拥挤性公共产品属性层面的投资内涵,以资源开发与功能开发作为投资方向,从软硬件基础设施方面为旅游业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平台,提供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实现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条件保障。 2、市场民间资本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具体的旅游产品开发及其旅游市场的开发。 (四)建立健全旅游业功能开发与质量评估的管理组织系统 1、管理组织系统的服务宗旨。促进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的健康开发,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管理组织系统的基本服务职能。科学构建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开发的技术评价系统;科学构建旅游业人本化社会功能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执行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检测、评估与监督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