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被人们誉为“文明工业”、“无形出口”的朝阳产业,它具有产出率高、就业容量大、关联度强的特点。民族地区产业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但这些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旅游业不仅能为这些地区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层次及实现脱贫致富。 一、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我国边疆、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质上既是一个在小康水准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过程,也是经济和社会形态全面升级和转型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意味着:一方面,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还要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缩小我国目前存在的工农差距、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使最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也要达到小康,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和目标必然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市场不断扩张,新的旅游需求不断出现。当今的旅游者更注重求新、求异、求刺激、觅寻新的旅游目的地。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的五大时尚旅游产品是海洋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沙漠旅游和探险旅游。少数民族具备开发这些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地区若能很好开发利用这些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及时满足旅游者新的旅游需求,还能调整我国的旅游产业布局,与我国东部地区的旅游产品形成互补的格局。 民族地区已具备了实现更大发展的有利条件。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已有所突破。西部大开发正在加快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的贯彻落实,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带来更多支持。因此,民族地区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二、民族地区具备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旅游资源的规模、数量、等级以及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再加上历史悠久,受现代社会冲击较小,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偏远的西部和中西部地区,区内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山脉纵横,物产丰富,又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旅游资源规模宏大、数量较多、种类齐全、品位较高,拥有大量省、地、县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其中许多景区、景点享誉世界。开发和合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对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国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地区绚丽的自然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及珍贵的文物古迹相结合,充满神秘色彩和强烈吸引力。 民族地区具备旅游开发的比较资源优势。民族地区不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因其远离现代经济中心,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完好,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三、旅游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地区受历史、地理以及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人们大多以从事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和简单的工业生产来维持生机,由于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应转变发展观念,寻找新的致富途径。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关联度强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若能依托其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原始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先发展旅游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旅游业的发展将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旅游业可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最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发展观,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快速增加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收入。首先,旅游地区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直接获得经济收入。旅游者通过其在旅游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活动,把货币资金转移到了旅游地区。其次,旅游地区还可通过吸引外部投资,促进本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生态环境大多保存较完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但是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地区的人们缺乏旅游产业意识。人们为了生存而盲目砍伐树木、猎捕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原始脆弱的生态环境正日益面临破坏。发展旅游业,可以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克服生态脆弱劣势和有效利用优势资源。当地人们在享受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旅游和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众所周知,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是基础和依托,民族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就是其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内在一致性。因此,从这一点上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将会实现“产业和环境互利”。 四、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策略分析 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低,产业规模不大,实际产出与其资源丰富程度不协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地区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旅游业,需要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必须突出特色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只有充分挖掘本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与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偏远的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业起步较晚,与旅游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不完善;但这些地区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保存较完整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刚好能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一是可利用其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少数民族奇特的婚庆风俗、服装服饰、民居宅院以及饮食文化等都是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现代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并且可以使游客在体验少数民族特定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加深对少数民族的理解。二是可利用其原始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一方面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使旅游者在游乐当中增强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二)走区域联合的发展道路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受地理、社会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呈现出规模小、分布散、季节性强以及缺乏联合等特点。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应树立区域联合、整体发展、统一规划的观念和意识。在大的旅游发展环境下,正确处理与周边地区旅游景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挖掘本旅游区独特的旅游资源,防止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一块尤其应慎重。其次,要注意与周边地区的横向联合,打破地区保护主义,走合作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注意与周边地区旅游点和旅游线的巧妙结合,通过挂靠、依托等多种方式带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冷点升温,温点变热的发展思路。 (三)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 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偏远的西部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进入性是关键。必须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道路、水、电、通讯等的投入。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应当根据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合理确定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注意档次的合理分布与市场需求相吻合,设施的建造地点应与游览地保持必要的距离,设施的外形要与景观相协调;同时,还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以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强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必须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尤其应作好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 (四)加大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 社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民族地区受社会和经济的制约,教育水平低下,旅游人才缺乏。民族地区要快速发展旅游业,必须下大力培训或引进一批具有先进旅游理念和旅游管理能力的人才。一方面,民族地区应注意作好本地区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旅游行业员工的素质和工作质量,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制定一系列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尤其应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 (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未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应多方面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一是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让潜在旅游者了解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二是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如举办形式各异的旅游节庆活动,向旅游者直接展示、推销旅游产品。民族地区通过大力宣传,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从而营造出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全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的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使之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