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副标题: |
作者:庞英姿 来源:2008年10月09日 《经济问题探索》 人气: 时间:2008-10-16 15:31:40 进入论坛 |
|
|
随着旅游业已发展为世界上一大产业,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因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可以满足旅游者的知识性、刺激性的需求心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去异地旅游主要是为了领略独特的异域文化。所谓民族文化旅游,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充分利用全省各地民俗风情绚丽多彩的特色,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一、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推动云南省经济增长 众多的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结合丰富的自然美景,成为云南旅游的资源优势,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2006年,云南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902万人,其中国内游客7721人,海外旅客1810万,旅游总收入达499.8亿元。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超过8986万人和222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559.2亿元。民族文化旅游对推动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具有重大作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典型的是西双版纳州橄榄坝傣族园利用“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大量聘用村民参加旅游项目,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弘扬了傣族传统文化。 (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越是民族的,也将越是世界的。每个旅游者到异地旅游,对他吸引力最大的、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必然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这种不同于自己居住地的文化特色,必然会使旅游者产生体验异域文化、比较和宣传异域文化的心理激情和外在行动,旅游开发和发展对文化的积极影响由此突显出来:即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对异域文化起到一个宣传、传播的作用,从而在异质文化之间实现互相交流。云南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也将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使各民族悠久的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云南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由于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和适应国际国内旅游者的需要,全省各地都努力去挖掘自己民族文化的瑰宝,加以发展和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手工艺品、民族艺术甚至语言文字等被大力发掘和重新整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既在主观上满足游客们对于异族文化了解的要求,同时又在客观上使全省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 1、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云南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是我国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1530万人(2007年数),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的34%,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的99%,分布于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民族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旖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云南旅游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强烈地吸引了国际国内旅游者的到来。 2、良好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基础。早在1986年,云南根据自身的自然优势,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就提出把旅游业作为云南六大优势产业之一进行培植。1995年8月省第六次党代会又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并将旅游业列入《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之中。经过多年努力,全省花大力气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养人才,推动旅游政策法规立法,形成了政府主导,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资本和外资等合力办旅游的局面,现已培育了石林、丽江、香格里拉等一批世界旅游品牌,腾冲、普者黑等品牌正加速建设中,云南已逐步成为中国和世界瞩目的旅游圣地。 (二)机遇分析(W) 1、新一轮的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旅游消费成为消费热点,有钱、有闲、有念、有便等现代生活条件构成了旅游业强势发展的重要基础因素,《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及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旅游出行时间提供了便利,民族文化旅游所具有的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都促成了民族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的大幅度提升。 2、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全省16个州市中,将旅游产业提升为支柱产业的州市有10个,提升为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正在培育的州市有6个。 3、旅游大交通建设提速。云南以省会昆明为中心,通江达海、连接周边的立体运输网络建设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以来,全省先后完成了通往缅甸、越南、老挝公路的高等级化改造,昆曼公路已全线贯通;已开工建设泛亚铁路东线昆明至河口段、西线昆明至瑞丽段;启动昆明新机场的新建和部分支线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同时,通信、能源和市政、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三)劣势分析(O) 1、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许多高品位旅游资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以15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来说,游客仅对傣族、白族、纳西族、景颇族等数个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熟知,但对其他的民族文化旅游普遍陌生。同时,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对跨州市的旅游景区难以进行合作开发,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不足,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精品化及相互间横向联系不足,没有形成全区旅游环线并以整体形象推出。 2、开发水平落后。一是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上,主要注重于自然景观的开发,游客主要看自然景观,其参与性、休闲性不足,游客需要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文化为一体的高档次、高品位的旅游,但这方面的开发不足,这也是旅客停留时间短暂的因素之一,如各旅游地平均停留仅一天多一点时间。二是旅游文化商品档次不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如葫芦丝、蜡染、扎染等制作也转向面对大众市场,机械化批量生产而逐渐走向粗制滥造,从而失去了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同时,走遍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民族旅游地方,游客所见的各地文化商品基本相似,体现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品味高的旅游商品数量甚少。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云南的旅游景区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等级偏低通达条件差,通讯不畅,水电短缺、旅游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这不仅阻碍了景区的开发建设,而且给景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了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四)威胁分析(T) 1、外来竞争激烈。云南旅游正遭遇四川、贵州等邻省的激烈竞争。“云南旅游”一度是我国西部省区市学习追赶的“标兵”,但自本世纪初开始,形势急转。与周边的四川比,2007年四川旅游收入达到1217亿元,是云南的两倍多。与贵州比,2007年贵州的旅游总收入增长31%,云南同比增长12.6%。 2、民族文化异化现象严重。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区的少数民族在经历了长期的因地理条件造成的封闭后,在文化交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旅游者带来的文化,对突如其来的优越的物质文明和随之流入的异质文化缺乏判断力,不加区别地急于亲近,使民族传统文化渐渐蜕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也加快了失落的速度。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目前西双版纳民族旅游存在着严重的“五大失色”:即城市和民居建筑文化失色、服饰文化失色、饮食文化失色、习俗文化失色、贝叶经文化失色。 3、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消亡严重。近年来,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速度明显加快。一是大量民族雕刻品、民族乐器、民族服饰、盛物器具等等民间保存不多的物品被倒卖、收购和流失。如云南丽江地区民间珍贵东巴古籍、字画、法器等被外地人买走,文物流失惊人,一些纳西山乡连传承东巴文化的基本文字资料都无法找到。傣族贝叶文化传说有84000部经典,目前已收集的只有3000多部,大量流存于民间。二是传承民族文化后继无人。许多民间文化、工艺和技术由于其繁琐复杂性,年轻一代不屑于学,而随着掌握其工艺和技术的艺人去世而失传。如东巴文化和贝叶文化就面临着成为故纸堆文化的危险,“1983年丽江地区组织召开的东巴座谈会上,参会东巴有60位,至今,这些东巴多数已去世。一批东巴古籍虽已得到抢救,但至今仍散存于民间或散存于全国各地图书馆等有关部门的其他东巴古籍,则因多数东巴现已去世,无人能读懂而变成”天书“了,从而造成少数民族古籍的间接流失。”三是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不力。大量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建筑、文化遗址等因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不复存在。如在“振兴建水旅游业,提高建水知名度”的口号声中,为新建“清式风貌一条街”,竟把古城内数十栋清末民初民居群拆除了。假古董摧毁了真古董,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也是在打着保护与开发的幌子下进行的。 三、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 切实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调控作用,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制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协调各部门,形成统一的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开发。企业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单位,要在政府统一规划和引导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及变化,筹集资金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就会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使民族文化变质、变味,失去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放在整个工作的首位。反之,如果只强调消极保护,不敢对民族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那么,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就不能体现,保护就会失去资本,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保护。我们始终要注意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特别要注意对民族文字、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风情和各种文物古迹的保护。只要我们能保持民族的特色,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就永远能得到体现。 四、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树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良好形象 一是继续强化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意识,对外着力宣传四大国际旅游品牌、三大世界遗产等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以及“三江并流”生态旅游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茶马·丝绸古道文化旅游区等旅游区域。开展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利用各种宣传渠道,使重点景区(点)在海内外产生更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重点景区(点)在我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二是积极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市场拓展战略,继续确保国内客源的稳步增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境外传统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对日、韩、新、马、泰等主要客源市场的影响,继续加大对香港、台湾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发展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远程市场,着手开拓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大力推出市场潜力大、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三是加大宣传促销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与海内外的知名媒体、旅游机构合作,与主要媒体联手,开展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形象系列宣传活动;开通云南旅游频道,营造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更大声势;积极引导和鼓励景区、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宣传促销活动,扩大宣传促销的领域。 (二)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统筹规划 民族文化旅游规划是旅游开发的中心环节。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要从民族旅游地区实际出发,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统筹规划,在做民族风情、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和表演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使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在区域布局上,滇中的昆明、玉溪主打古滇文化牌、大理主打白族文化牌、丽江主打纳西东巴文化牌、西双版纳主打傣族贝叶文化牌、临沧主打佤族文化牌等,最终形成云南多样性、丰富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三)加大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 在民族文化保护投入上,一是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经费,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接受国内外捐赠等;二是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一些民族文化相对集中分布而又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的地区,建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有限制地向游人开放,避免过多过滥的旅游活动造成对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影响,并且抵制影视文化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同化,保持乡土文化的特性和淳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并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三是加大对抢救保护民族珍奇文化艺术(包括有形和无形文化)的投入,重视对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的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工作,根据民族文化不同的类别确立不同的保护方法,对于物质文化要尽量维持原状、特别是注意对濒临灭绝的文物进行保护性抢救;对于非物质文化要深入整理发掘、通过培养传承人、建立各种传习馆和学校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四)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建设 旅游经济效益的直接来源就是出售旅游产品。实践经验表明,旅游产品中“卖点”回报率最高的是民族文化产品。民族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抽象艺术表现,典型的如民族歌舞、民族风情节日等;二是实物表现,如民族工艺品、民族服装等。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关键是:一是要大力整合旅游和文化资源。在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依托云南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度开发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喜庆节日、风味食品、竞技活动、生产劳动等风情文化;二是要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开发建设。以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小镇、民俗风情旅游园区和民族村寨为重点,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基地;三是要策划开发一批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保证产品的上档次、上规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旅游层次,多推出诸如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等精品,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作用优先扶持对这些产品的开发。四是积极做好旅游产品的推介工作。转变经营观念,宣传促销和市场营销并重,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互联网,通过投放广告、采播专题片、登载图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旅游产品。 (五)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 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文化学、旅游经济及规划设计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规划、设计和开发出高品位、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云南应当加快发展旅游教育,一方面是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与提高,要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改革旅游教育培训形式和方法,加快省、地、企业三级旅游培训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行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另一方面是发展旅游院校教育,要着力抓好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通晓国际旅游事务和经营管理的行政管理、职业经理、市场营销、旅游开发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快旅游业用人机制的同步创新,出台激励和吸引人才的具体制度与措施,强化其文化与旅游素质,并充分用好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不断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质量和品味,以提高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
击更多【庞英姿】的文章 |
文章录入:小熊猫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2008年假日旅游结构调整大盘点
下一篇文章: 发展我国乡村大旅游-日本温泉旅游的启示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文章 |
>>热门标签 |
|
|
>>相关文章 |
>>查看更多 |
“电商”时代的旅行社发展与转型
广东:旅游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浅谈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国旅游强国之路:回顾与展望
定制旅游的特征及其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遏制策略
“黄金粥”旅游模式拷问:“扎堆”出游又贵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启迪
旅游产业新动力 旅游惠民新商机
输“利”不输阵 旅游电商价格战升级
国外旅游供应链研究综述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旅游空间层次与管理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