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的运行也与四季的变化一样,有冷有暖,但总是向前发展的。下面我想就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旅游危机和产业振兴谈几点看法,供各位同仁和朋友们参考。
首先,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危机本身也是旅游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球旅游经济一体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进程中,危机的影响范围将会更加广泛、影响程度将会更加深刻,我们必须学会与危机相处,在危机中驾驭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并通过政府、业界和国际社会的共同积极努力,切实关注民生,将危机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在重大危机来临的时候,政府需要承担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现代旅游业已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各个方面,旅游业所面临的危机绝不是表面上的旅游市场问题,而是关乎旅游需求、旅游投资、旅游企业、旅游就业各个方面。当重大危机来临的时候,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必须要站到国家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和为历史负责的高度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完全寄希望于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的期望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第三,危机的影响面已经超越旅游经济的范畴,扩散到更为广泛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体系中。政府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制订危机的应对战略和干预措施。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已经从早期的创汇功能演化为带有社会性的经济功能。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旅游的社会功能可能要高于经济功能。因此,从表面上看,危机影响的是旅游需求市场;但是从本质上说,危机影响的是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能力。在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动用了整个国家的力量,包括政府、业界、军队、警察、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恢复整个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救援。生命是无价的,当重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生命重于景观。中国政府首先把重点放在对旅游者和当地老百姓的生命救援上,把人的生命价值看得高于一切,也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和感动世界的事件与人物。今天,这些事件和人物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重振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是规划。震后一周,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家旅游局启动了灾后旅游重建规划工作。把涉及国际国内社会各方面的恢复、重建和振兴工作纳入到一个系统的理性框架中。
三是恢复基础设施。旅游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的可进入性和目的地接待体系的完善。针对损毁的交通、景区、饭店、农家乐等基础设施,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恢复重建。正是这些有针对性的重点干预,才让危机过后的市场恢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是分阶段、分类型启动市场。当时有争论,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灾区人民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旅游者到“现场”进行“吃喝玩乐”的旅游活动,是否合适?我们的看法是:在救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后,老百姓最需要的是恢复生活的信心,并且需要尽快恢复到日常生活的状态。逝者已逝,尽管有悲伤,可是人民还是需要生活下去的,我们总不能让老百姓守着废墟和伤痛过一辈子。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对灾区人民同情和救助,更重要的是想法设法增强他们生活的自信心与自我生存的能力。所以,我们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步骤、分区域地启动了灾区旅游市场,逐步把灾区旅游业导入正常的运营状态。
五是加强国际合作。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国际合作也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支撑力量。在这次灾后重建过程中,包括在座的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以及世界各国政府和旅游业界都给予了大量的援助,包括智力的、市场的和物质的。对此,中国人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四,任何危机的“蝴蝶效应”都可能波及旅游经济的运行,政府须有高度敏感的危机意识,并及时出台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危机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流行这样的观点:旅游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这样或那样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旅游对宏观经济体系的高度依赖性。事实上,那些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事情,可能很快就会给我们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风起于青萍之末”,当前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被迫申请破产保护,意味着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转化为全球的金融危机,并逐步蔓延到全球实体经济的范畴,世界经济萧条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加大。对此,中国旅游业界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及时预警、跟踪监测。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的第二天,作为中国国家旅游局领导下的专业智囊机构———中国旅游研究院就立即启动了对这一事件的专题研究,并通过《旅游内参》、《信息快报》和专题研究等形式提醒政府和业界:已经到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沿着需求增量减弱和投资速度放缓两个方面对整个旅游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一个逐渐蔓延的“冬天”正在来临,我们需要为此做好相应的准备。
第二,及时调整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战略,把国内旅游放在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上来。当前,国内旅游已经占整个中国旅游市场需求的92%,国内旅游消费则占到旅游消费总量的74%,事实已经表明:国内旅游已经是整个旅游经济运行的绝对主体和内生基础。在全球旅游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注重国内旅游和居民休闲的现实需求。我们还更为关注城市居民休闲市场与乡村旅游市场,千方百计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第三,千方百计地通过投资的拉动,来确保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就业存量不至于减少。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宣布增加4万亿投资,到年底前就会安排超过1000亿元的投资,其中包括直接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10亿元投资。我们还认识到,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如果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的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危机中流失了,那么我们失去应对危机和未来发展的基石。最近一个时期,国家旅游局正通过调研、座谈和专题报告等方式对旅游企业进行窗口指导,希望他们能够“风物长宜放眼量”,着眼于未来,留住人才,留住旅游恢复与振兴的希望。
第四,切实解决旅游企业运行中的困难。政府主管部门正在研究通过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生产要素同价、减免税费等方式,来优化旅游经济运行环境,特别是要增强旅游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和长期运行的活力。
第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危机中,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界都在关注中国的政策取向和宏观干预措施。事实上,在着力于解决中国旅游业自身所面临危机的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愿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亚太区域,乃至全球旅游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并不倾向采取抑制出境旅游的政策来转嫁危机,而是希望通过出境旅游的持续增长对全球旅游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旅游是一个与危机时刻相伴的敏感产业,但绝不是脆弱的产业。我们坚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旅游活动,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它的前景都是光明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经济环境趋于萧条的今天,正如中国政府的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信心比黄金、货币更为重要。中国旅游业界愿意和国际社会一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来应对我们面对的各种危机,共同推动旅游产业的繁荣,共同促进世界人民生活福祉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