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旅游产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对浙江省的经济总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系统地分析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浙江省区域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性,提出提升浙江省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浙江 区域旅游 竞争力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浙江省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九五”以来,已形成产业规模,开发了一大批新的景点、景区,具备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接待能力,旅游环境、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生产力体系,旅游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旅游业已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并被定位为该省的支柱产业。据浙江省旅游局统计,近十年该省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29%,快于同期GDP增速16.5个百分点,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排在全国第四位,旅游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26.7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1.3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2.6%和24.2%;国内旅游人数1.6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520亿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26.6%和2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90亿元,比2005年增长22.6%。旅游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拥有星级饭店850多家,其中三星级以上320多家,总数为全国第二,旅行社发展到910多家;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旅游特色建设正在逐步开展。
尽管浙江省旅游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国内其他旅游发达省市比较,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国内旅游方面,浙江省与国内其他旅游发达省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绝对量上的差距:2006年浙江省接待人数与江苏相差3805万,国内旅游收入相差493亿元,与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相比,差距更大。二是国内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2006年浙江省国内旅游者的人均消费为940.96元,同期广东省达到1971.3元,上海市达到1466.3元,江苏省达到1009.3元。
在国际旅游方面,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浙江省旅游外汇收入仅为广东省的31.1%、北京市的59%、上海市的57.9%、江苏省的78%。2007年该省入境旅游者人数、外汇收入与江苏相差14万人次和7.6亿美元。分析其原因,一是入境游客在浙平均逗留天数较短,仅为2.61天,同期北京、上海、江苏分别达到了4.18、3.69和4.10天;二是入境游客在浙的平均花费相对较少。2006年浙江省接待的入境旅游者平均每人每天花费是203.1美元,而同期北京、上海分别达到了251.9、243.7美元。由此可见,浙江省区域旅游竞争力仍然不够强大,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 浙江省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经济学理论看,所有关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都可以归纳为两类: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和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但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多样且复杂,只有切实把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增强其在全国范围内竞争力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对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详见表1),Tarija(2000)分析了环境管理与旅游竞争力的关系,认为科学的环境管理有助于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Frank(2000)运用整体质量管理理论进行分析,认为整体质量管理是提高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黎洁、赵酉萍(1999)把波特的钻石模型应用于旅游业,探讨和解释了影响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基础性因素、引导性因素、发展性因素、支持性因素。郭舒等(2006)在分析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做出贡献的基础上,对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总结,提出核心吸引物、基础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资格性因素和管理创新因素。
在借鉴国内外专家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竞争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浙江省地域经济发展的特性,本文认为浙江省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政策因素、基础因素、发展因素、支持因素、创新因素和环境因素。政策因素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活动方式;基础因素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构成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发展因素主要指区域旅游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影响着旅游产业现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支持因素是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有辅助和支持作用的因素;创新因素是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补充和发展途径;环境因素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浙江省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浙江省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该省旅游业的尽快发展,本文结合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影响浙江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加大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在决策、规划、指导、协调、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总体的宏观协调能力,在旅游政策、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具有协调性、操作性、连续性和透明度;在机构机制建立、队伍建设、规章制定、标准化推进、执法检查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政府牵线、市场主导,促进与周边省市的协作,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整合旅游产业组织结构,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鼓励优势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通过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投资、联合、兼并,对旅游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形成一批以网络化、一体化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旅游企业集团,提高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中小型旅游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形成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合理的企业群体结构,实现从足够多的旅游企业向足够强的旅游企业转变。
(二)加强旅游产业的基础建设
加大现有自然景观、文化和历史景观的保护力度,科学规划旅游景观的使用周期,提高旅游景点的使用寿命;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比例逐年提高;把旅游教育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支持旅游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扶持旅游重点专业建设,加速旅游人才的培育与开发,建设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导游、服务员、营销员、管理人员队伍;建立旅游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岗位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三)发展知识密集型旅游服务业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以数量扩大为目标的粗放型开发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向深层次、质量型、内涵丰富型发展,以独特的文化内涵、配套的文化旅游设施和优质的管理与服务来逐步形成浙江品牌。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旅游服务业,通过技术转移、管理咨询和合作开发,使技术、智力、管理等无形资产在旅游投入中起基础性作用,完成现有旅游资源的“二次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酒店、旅行社的服务能力,进而增强浙江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四)推动支持产业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完善交通条件。在航空交通条件上,增设国内航线,加大国际航线的开发力度;在公路交通条件上,加强旅游景点地区的公路交通建设,尤其是要提高干线至景区、景区内部、景点之间的交通条件;在水路交通条件上,提高现有航运条件,增加支、干流的航运能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开发技术先进的电子信息设备,完善通讯设施,促进电子信息传递迅速、流畅;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技术先进、效益突出的大型环保企业,推动环保企业与旅游景区的深度合作,保障旅游景区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
面对日趋多元化的旅游市场,破除仅仅依靠观光旅游资源和传统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产业的观念,紧紧跟随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快旅游产品的创新步伐,在努力提升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加快开发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求知旅游等非观光型旅游项目,努力创造出品种多样、内涵丰富、品味高雅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形式,以适应游客的多种需求。
(六)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改善省内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在河道治理、城市绿化、旧城改造、新区建设、道路改建新建等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塑造优秀旅游城市形象;加大旅游行业管理力度,通过建立和健全旅游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管理,规范他们的经营行为。加强旅行社及导游队伍的建设,通过严格培训、考核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为旅游者创造一个好的旅游环境,确保该省旅游业健康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旅游局.2007浙江省旅游年鉴[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黎杰,赵酉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及其阶段性演进[J].社会科学家,1999(5) 3.郭舒,曹宁.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途径—以辽宁省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