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有助于准确反映城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潜力,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选取河南省辖18个市级行政区划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现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城市旅游 竞争力评价 主成分和因子分析 快速聚类分析 河南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内,通过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经济回报,并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能力体系。目前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33个主要旅游城市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222.39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31.45亿美元,分别占到同期全国总数的33.3%和68.2%。由此可见,城市旅游已经在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的集中表现。针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有助于准确反映城市旅游的现实状况与发展潜力,实现城市旅游的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发展。国外对城市旅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国内则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外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都有待完善提高。
本文尝试在综合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拟定一套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河南省内18个市级行政区划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展开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横向比较分析,对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
河南省位于南北自然过渡带,地跨海、黄、淮、江4大水系,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数量众多。省内拥有4个历史文化古都,2处世界文化遗产,7座历史文化名城,97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世界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内旅游资源大省。2006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40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当年GDP的8.3%。《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河南省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突破5.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283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5%。力争将河南建成现代旅游经济强省。 评价体系的构建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一个复杂混沌的系统,诸多影响要素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多个维度层次,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作用,共同决定着城市旅游的竞争结果。本文根据主体性、系统性、可得性、科学性、择优性的原则,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广泛采纳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专家意见,构建起城市旅游竞争力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表述如下:
城市旅游竞争力A=(B1,B2,B3,B4,B5,B6,B7) 式中,B1为市场竞争力指标,B2为核心竞争力指标,B3为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标,B4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B5为生态环境竞争力指标,B6为科教文卫竞争力指标,B7为行政体制竞争力指标。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数据采集与处理 (一)数据采集
本文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就考虑到评价数据的可得性与客观性,因此绝大部分指标数据都可以从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资料直接获取,或经过运算得出。只有C21(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与专家意见,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C21=世界遗产(文化、自然及双遗产)×12+5A景区×7+4A景区×5+3A景区×3+2A景区×1
(二)无量纲化
为了避免指标量纲的不一致影响评价结果,本文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最后得到标准化的指标数据。
(1) 式中:Cij表示第i 类指标的第j 个指标数据,C’ij为无量纲化后的Cij值。 数据分析 (一)B1,B5,B6的数据分析
对于 “市场竞争力B1”、“生态环境竞争力B5”、“科教文卫竞争力B6”三类评价指标,将各项数据输入SPSS 15.0,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处理运算。具体步骤如下:
1.从生成的方差分析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中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fip=1,2,…,m),并经方差极大正交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Rotated Component Matrix),根据各项指标在所提公共因子上的不同载荷量,确定公共因子fip的解释含义。
2.从因子得分系数矩阵(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中,将因子得分δpj作为各项指标Cij与公共因子fip的关系权重,得出因子得分函数。即:fip=δp1Ci1+δp2Ci2+Λ+δpjCij(p=1,2,…,m ;j =1,2,…,k)。式中:fip表示第i 类指标的第p个公共因子;Cij 表示第i 类指标的第j 个指标数据;δpj表示第p个公共因子和第j 个指标数据间的因子值系数。
3.由方差分析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中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λip,确定各公共因子fip在本类评价模型中的权重,因而得出第i 类指标的综合评价函数,即:Bi =λi 1fi1+λi 2fi 2+Λ+λipfip(p=1,2,…,m)。式中:Bi表示第i 类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fip表示第i 类指标的第p个公共因子。由于因子个数p小于原有指标数据个数j,因而得以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
(二)B2,B3,B4,B7的数据分析
对于 “核心竞争力B2”、“基础设施竞争力B3”“综合经济竞争力B4”、“行政体制竞争力B7”四类指标,将各项数据输入SPSS 15.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处理运算。具体步骤如下:
1.从生成的方差分析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中,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成分个数p。
2.根据“主成分相应特征根的平方根与特征向量乘积为因子载荷量”的性质,利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Component Matrix)中的因子载荷量μpj与方差分析表中的主成分特征值θp,计算得出特征向量pj 。即: (p=1,2,…,m ;j=1,2,…,k)
3.把特征向量作pj 为各项指标Cij 与主成分f’ip 的关系权重,得出主成分函数。即:f’ip=p1Ci1+p2Ci2+Λ+pjCij (p=1,2,…,m ;j=1,2,…,k)式中:f’ip表示第i 类指标的第p个主成分;Cij 表示第i 类指标的第j 个指标数据;pj 表示第p 个主成分和第j 个指标数据间的特征向量系数。
4.由方差分析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中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λip,确定各个主成分f’ip在本类评价模型中的权重,因而得出第i 类指标的综合评价函数,即:Bi =λi 1f’i1+λi 2f’i2+Λ+λi pf’ip(p=1,2,…,m)。式中:Bi表示第i 类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f’ip表示第i 类指标的第p个主成分。由于主成分个数p小于原有指标数据个数j,所以同样可以实现降维的目标。
(三)指标评价结果
获得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七类指标评价结果Bi(i =1,2,…,7)后,计算出各类指标数据的方差νi,并根据各类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计算出方差贡献率ν’i,即:(i=1,2,…,7)。然后将ν’i作为各类指标评价Bi与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A的关系权重,得到最后的综合评价模型,即:A=ν’1 B1+ν’2 B2+Λ+ν’i Bi(i =1,2,…,7)。
(四)聚类分析
运用SPSS 15.0按照快速聚类法(K-Means),根据前期所得旅游竞争力分值,对河南省18个市级行政区划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分类。 结论 (一)评价结果
本文选取的截面数据年份为2006年,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07》、《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7》及各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载权威数据,按照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及分析方法,使用SPSS15.0对各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得出2006年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分值(见表2)。
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继续运用SPSS15.0对河南省18个市级行政区划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强势、较强、中等及弱势四个类别,并得出评价分类表(见表3)。
(二)结果分析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现状存在下列特点:
1.城市竞争力差距明显。在18个省内城市的评价结果中,郑州市作为中部省会,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分布、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以及丰厚强大的经济规模基础,因此在综合评价中排名榜首。与排名垫底的驻马店市相比,两者综合评价分值相差高达十倍。在整个评价结果的分值区间(0.100-1.119)内,仅有3个城市评价分值高于0.5分,6个城市评价分值高于算数平均值(0.373);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却有6个城市评价分值位于0.100-0.299的低位狭窄区间。由此反映出河南省内城市之间的旅游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
2.竞争力层次结构明晰。河南省境内18个市级行政区划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被划分为强势、较强、中等及弱势四个层次(表3),各层的评价结果均值分别为1.1210、0.6385、0.3372和0.1500,其比值则为7.4733︰4.2567︰2.2479︰1.0000。各个层次之间均存在2倍左右的评价分值差异,层次结构明显。
3.竞争力地区分布不均。从竞争力地区分布来看,呈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特征。以省会郑州市为坐标原点,可将河南省诸市划分为豫东、豫西、豫南和豫北四个地区,各地区城市旅游竞争力平均分值排序依次为中部省会、豫西地区、豫北地区、豫东地区和豫南地区。
4.分类指标表现各异。各个城市在七类评价指标上的表现差异较大,反映出普遍不均衡的竞争力现状。如郑州市和洛阳市虽然在综合评价上处于省内领先,但在“生态环境竞争力B5”的分类指标上却排名最后,说明两市在生态环保及社会治安方面亟待改善。反观漯河市与济源市虽然在综合评价处于省内中游,但却分别在“生态环境竞争力B5”和“行政体制竞争力B7”两项分类指标评价中居于首位,反映出两市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总览评价范围内的18个城市,除了焦作市各项分类指标普遍评价较好,及商丘市、信阳市、驻马店市各项分类指标普遍评价较差外,其余城市都存在不同数量的“短板项目”,对旅游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产生制约作用。
本文在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七类43项评价指标全面覆盖市场业绩、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并且所有评价指标都可从统计年鉴获取权威数据,从而完善了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可操作性。在定量评价分析过程中,摈弃了采用专家赋权的AHP技术,代之以主成份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从而避免了专家意见的主观缺陷,以及信息之间的重叠干扰,保持综合评价结果客观。 参考文献: 1.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 2.杨英宝,钱乐祥,苗长虹.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2 3.甘萌雨,保继刚.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初步[J].现代城市研究,2003 4.陶伟,钟文辉.国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所反映的学术态势[J].城市规划,2003 5.屈海林,邱汉琴.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与竞争优势[J].旅游学刊,1996 6.郭阳旭.提升重庆旅游的整体竞争力[J].探索,2000 7.曹宁,郭舒.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社会科学家,2004 8.李树民,陈实,邵金萍.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