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的战略有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旅游业和每一个战略都有直接关系,近十年旅游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它的战略性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和意义,以对加快发展旅游业有所启示。 旅游业一直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一项具有全球意义的经济现象。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2009年11月3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开章明义第一句就是“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在“总体要求”中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样高度的定位表现出旅游业被作为新时期重大战略举措,放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中更重要的位置。
当前我国经济的战略方向非常明确,就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还有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和每一个大的战略都有直接关系,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功能充分体现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和意义。具体表现为: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持续扩大 旅游业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旅游产业不仅成为第三产业的经济支柱,更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2003-2007年五年间,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和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逐年递增,即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呈加速度增长态势,且增长率均大于10%。而旅游收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虽然自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旅游业带来一定的冲击,2009年上半年的甲型H1N1给旅游业带来重创,但这种负面作用是暂时的。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旅游业虽然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和全球甲型H1N1流感蔓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入境旅游人数仍达6206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1021万人次,香港同胞3807万人次,澳门同胞1167万人次,台湾同胞211万人次。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上半年)仍达到182亿美元。 我国旅游业发展在遭受双重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战略机遇。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实现旅游业总体稳定发展,推出了“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百万旅游就业援助工程”、“国家旅游线路工程”等重大举措。地方政府也对发展旅游经济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如云南推进“二次创业”、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福建打造“海峡西岸旅游圈”、河南提出“旅游立省”、苏浙沪等地发放旅游消费券、广东等地启动国民休闲计划试点等,为旅游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旅游经济将持续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 旅游消费拉动内需作用明显 增强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是实现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旅游消费却呈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温家宝指出:旅游消费是综合消费、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说明旅游消费在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消费拉动的角度研究,旅游是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旅游消费需求。旅游是综合性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消费关联性。其直接消费涉及食、宿、行、游、购、娱等领域,派生消费涉及的领域更宽。旅游消费又不同于其它消费,具有可重复性。正是这种可重复性,使得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资源,不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价值衰减,相反会不断提升。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断深入,旅游市场也日渐成熟。目前,旅游资源开发已形成多层次格局,除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外,还开发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旅游,如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这些都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消费选择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都发生显著的变化,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使得个人旅游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明显提高,旅游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2009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国内旅游接待约为19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增幅超过15%。
我国的黄金周长假旅游协调机制日臻完善,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假日旅游有效拉动了国内消费和经济增长,带动了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为重要。部分地区和城市旅游年票的发行也扩大了市民在旅游业、商业和交通业等各方面的消费,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意见》第九条提出,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特别要抓住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机遇,扩大旅游消费。对此,应当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强旅游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此外,旅游业是现代产业“产消合一”即生产与消费融合的典型形式,在现代产业发展大趋势推动下,发展旅游业、扩大旅游消费是大有可为的。 旅游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催化剂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消费直接促进了旅游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多个。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
旅游活动由食、宿、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构成,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与旅游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产业,如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邮电通信业、零售与批发贸易业等,进而又带动交通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旅馆建筑装修业、旅游商品生产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其综合功能显著、经济贡献率高,可谓是“一业兴则百业兴”。旅游业一直用开放的发展方式去推动与各行各业的结合,旅游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必将带动第三产业以及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由量变走向质变。这充分体现了旅游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催化剂。
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也有积极作用。我国贫困地区多处于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浓郁、自然风景独特、民族文化多样。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不仅可以加快地区脱贫致富,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与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更有利于改变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缩小地区间贫富差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见》第十三条指出: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东部发达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通过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积极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继续促进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加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这些意见的出台,必将促进整个社会旅游产业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
旅游经济就业拉动效应持续扩大
旅游业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吸纳社会就业的能力比较强。不少旅游就业岗位的门槛较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尤其是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景区、旅行社和导游等领域,多数就业岗位对学历和年龄要求并不苛求,也适合于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此外,旅游业还具有就业的“乘数效应”,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
相关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0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多万人,旅游就业总量近60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7.64亿人)的7.8%。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可达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6亿人次以上,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左右,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左右。这将为就业创造巨大的潜力。“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将每年新增直接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拉动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
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正在蓬勃发展;而沙漠越野、悬崖攀岩、丛林探险、太空旅行等特色旅游形式也正不断迎合人们追求新鲜、刺激的旅游需求,迎来了飞速增长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正在逐渐泛化,并日益向创新产业、文化产业等产业渗透。这种关联带动性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更有力地促进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我国中西部旅游产品及市场的深度开发,基础设施及综合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旅游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不断追逐,旅游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将会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业推进节能环保工作展开 《意见》“总体要求”第二条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谓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其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间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
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见》第十二条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意见》第十八条指出:在加大政府投入时,安排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时,要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除了政府的努力,在社会旅游观念建设方面,需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应该在全社会树立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的观念,这是社会、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的共同责任。我们提倡的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指的是环保旅游、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在全社会提倡正确的旅游方式是大众化旅游时代的一个观念建设工程,如果旅游者的文明素质相应提高,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将发挥积少成多的积极作用。
《意见》中提出“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服务者”,“三尊重”全面概括了现代旅游者的文明标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按照“三尊重”的要求,引导和影响社会旅游消费,是一项长期并艰巨的社会观念建设工程。
随着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对《意见》的学习及相应工作的展开,随着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业必将极大地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的战略意义,即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这四大优势充分概括了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意义。《意见》的出台,更加凸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必然会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并向着2020年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刘伟,朱玉槐.旅游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2.迟景才.中国旅游经济探索[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3.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4.专家谈中国旅游经济未来三大发展趋向[J].上海证券报,2009(9)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J].新华网,2009-12-3 作者简介: 詹捍东(1975-),男,山东英才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