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旅游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进入门槛低、就业弹性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问题有很大帮助。当前我国旅游就业总体水平较低,就业结构失衡,就业潜力未能充分释放。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旅游就业在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进一步从社会文化、职业声望、季节特性、人员素质等方阐述了旅游就业的瓶颈因素,最后从政府、行业、教育、社会四个层面提出推进旅游就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期推进我国旅游就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就业结构特点瓶颈对策
我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实现充分就业始终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键。旅游服务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进入门槛低、就业弹性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无疑有巨大的潜力。当前我国旅游就业水平较低,就业结构失衡,就业潜力释放存在突出的瓶颈制约,如何走出困境,推进我国旅游就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旅游就业结构特点
(一)行业结构特点
旅游就业主要集中在饭店业领域,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吸纳,就业潜力未能充分释放。根据《2009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共有272.13万人:星级饭店从业人员约占总数的61%,旅行社、景区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仅为12%和27%。饭店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创造旅游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估算,旅游业每增加一间客房,所带动的直接就业指数为1.5,间接就业指数为2.5(厉新建,2004)。但是应该看到,“饭店建设本身并不会带来有效率的旅游就业,饭店就业的效率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地的商务活动的活跃程度、旅游吸引力的强弱程度”(厉新建,2004)。
旅行社就业方面,国内旅行社与国际旅行社存在较大差异。国际旅行社相对经济效益较好,吸纳就业人数较多,就业质量较高,而国内社则刚好相反。工资低、保障不足、流动率高成为大量“小、散、弱”、“多如牛毛”的国内社旅游就业的基本特点。旅游景区因其在旅游吸引力中的核心地位而具有很强的就业带动作用,相对于市场严重饱和的饭店业以及国内旅行社业,旅游景区就业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就业潜力释放的最大空间,应该得到重点发展。
(二)地区结构特点
旅游较为发达城市就业水平相对较高,乡村旅游就业水平相对较低,城市旅游业对周边地区的乡村人员就业带动不足。当前,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等旅游较为发达城市的旅游就业水平相对较高。显然,这些城市的旅游资源价值相对较高,旅游产业规模相对较大,服务体系相对完善,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亦较强。其他地区囿于资源、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旅游就业水平相对较低。
(三)人力资源结构特点
劳动力总量供给充足与人才结构性短缺局面并存,年龄结构倾向“年轻化”。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在理论上构成了庞大的旅游就业人员供给大军。与劳动力总量的严重过剩相比,当前旅游业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则极度短缺。其次,年龄结构倾向“年轻化”,员工流动率较高。长期以来,旅游就业似乎一直是“吃青春饭”的年轻人的职业。年轻人有活力、有热情,可塑性、学习力均较中年人强。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也往往对职业的忠诚度普遍不高,旅游企业员工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高流动率就是一个明显的体现。员工的高流失率往往给企业带来很多弊端:如一定的经济损失、服务质量的下降、员工的整体士气受到影响等。
旅游就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轻视服务业的传统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轻视服务业的传统,迄今未有根本性的转变。“学而优则仕”,在“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下,从事服务行业往往被视为“伺候人”,是没出息的。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往往使一些旅游服务的从业者(尤其是基层服务人员)根本谈不上什么职业荣誉感。
(二)旅游就业的职业声望
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工资收入普遍偏低,社会保障普遍不足,职业声望普遍不高。“由于旅游就业往往集中于低技能职位,岗位薪酬较低,面临的培训机会较少,缺乏晋升更高职位的经验认证,因而很多人认为,旅游创造的就业类型往往不是‘真正的’的工作”(依绍华,2004)。旅游就业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足,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这里。
(三)旅游就业的季节特性
旅游业的季节性造成了旅游就业的季节性,这一点对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季节性”往往带来稳定收入保障、医疗福利待遇等的缺失以及员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也使得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很长时间里不受重视。事实上,一些景区、旅行社一进入旅游淡季,员工往往会被放长假,除极个别忠诚员工外,绝大多数会选择另谋出路。
(四)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影响产业内涵的提升。笔者曾对河南郑州市多家星级酒店的人力资源情况做过调查,发现酒店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0%,绝大多数员工只有高中、中专、初中学历。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必然会对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此外,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不能很好对接,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
(五)旅游就业管理和服务
我国目前还未建立和形成一整套沿着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旅游就业服务的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没有专业的旅游人才市场;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旅游就业信息网络;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旅游就业管理与服务不到位,无疑制约了就业增长。
推进旅游就业发展的思路
(一)政府促进旅游就业发展的相关思路
1。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加大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支持力度。当前,我国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饱和,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产业、旅游业等)发展较为滞后。今后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应放在那些就业容量大、市场需求量大、与人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行业。基于旅游业自身的特点,本文认为,旅游业应在具备一定旅游资源的地区成为得到发展、得到政策支持的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对旅游业、旅游就业的整体发展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2。从财税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为旅游就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对于愿意接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050人员”就业的旅游企业,国家应在税收、利润分配和劳动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基于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国家也应给予一定的低息地税政策,尤其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资金紧张是制约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又一突出瓶颈,国家应在金融信贷方面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为旅游就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就业统计体系、旅游就业信息网络。当前,我国旅游就业统计处于初级阶段,统计指标还不够健全,这直接造成旅游就业研究深入开展的诸多难题,进而影响到政府部门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及行业发展的持续性。其次,要尽快建立健全旅游就业信息网络,完善旅游就业信息服务。要充分利用专业网络和专门渠道,及时收集、发布、传递全行业的旅游就业信息,引导旅游就业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自身内强素质
1。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产业素质带动就业素质提升。提升旅游产业内涵素质,当前主要应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体系的优化。从扩大就业的要求看,应大力开发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等国内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农家乐、乡村旅馆、经济型酒店等国内旅游要素,广泛吸纳城乡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形成“国内旅游就业为主体、国际旅游就业为补充”的旅游就业结构。
优化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完善旅游产品类型,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积极发展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休闲度假产品,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其次要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项目,吸纳农民就地就业。此外,应进一步发展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等传统优势旅游就业领域,并努力增加旅游商品领域的就业比重。旅游商品是旅游消费弹性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要素,也是扩大就业潜力最大的领域。旅游商品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旅游诸要素中的“软肋”,我国旅游收入结构中,商品销售收入往往只占20%左右,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30%-50%的比重相比差距很大,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也最大。
2。正确看待旅游就业的“季节性”特点。尽管旅游就业的“季节性”会造成人员流失,但在我国,由于农村拥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以旅游就业为代表的弹性就业就显得非常重要,旅游就业恰好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象。其次,旅游企业可以利用淡季组织员工培训,对设施设备进行集中维修保养,这对旅游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是必要的。
(三)旅游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智力支持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旅游教育的应用性要求旅游教学人员一定要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而当前我国“相当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导致人才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重要因素”(谷慧敏,2005)。旅游院校师资队伍素质亟待提升。
优化师资结构必须面向产业,并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正如希尔顿饭店学院院长约翰?博文(John。Bowen)提出的:“学院成功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与产业和校友的紧密联系,作为饭店管理学院必须为旅游业服务,必须与产业保持紧密的联系”。许多人士都在大声呼吁旅游教师应该“走出去”,“请进来”。在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比如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大而全”,而未能在旅游管理某个研究方向上深入下去。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往往只掌握了一些粗浅的皮毛。
另外,解放思想,打破就业年龄传统偏见,吸纳“4050”人员就业。旅游服务业不应成为年轻人的天下,可以考虑吸纳一定比例的年龄较大的中年人就业,比如“4050”人员。与其他年龄段的失业人员相比,“4050”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低,再就业能力差,家庭负担重。正因为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们大多能够吃苦耐劳,对工作岗位往往比较珍惜。各级旅游部门要支持、配合和协调相关部门做好“4050”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四)社会的力量
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服务光荣”的社会新风尚,运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服务岗位的学习标兵及其先进事迹,在旅游行业大力开展“服务明星”、“爱心天使”、“微笑大使”等活动,切实给广大从业人员以精神上的激励和职业上的自豪感。
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旅游就业的可持续增长。搞好旅游就业工作,不仅要谋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就业规模、更高的就业质量,同样也要谋求就业机会的可持续增长。培育旅游就业的持续增长能力,实现旅游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光。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努力促进就业工作。旅游调研,2002(11)
2。夏杰长,李勇坚,姚站琪等。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厉新建。中国旅游就业潜力研究http://www。cttr。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7
4。谷慧敏,Raphael R。Kavanaugh2,俞聪。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5
5。依绍华。旅游业的负面经济效应分析http://www。case。net。cn/file/20040527144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