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提出了在建设旅游小镇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1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 1.1 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的背景
由于许多省区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汹涌澎湃的旅游大潮中,云南旅游业峰顶浪尖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尤其是随着贵州、四川和广西等周边省区的迅速崛起,云南旅游业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严峻形势。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云南旅游业必须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主动作出调整。云南省审时度势,2005年明确提出以“十一五”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实现云南旅游产业升级转型、提质增效,由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转变。 1.2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创新之举——建设旅游小镇
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旅游局把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当成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工作积极推进,为云南旅游深度开发、提质增效提供新思路、新办法。在认真总结全省10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全省各地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市场发展潜力,2005年在全省首批选择了60个具有资源优势的小镇,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建设成为旅游小镇。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有别于以往单纯的依靠行政命令和财政来扶持的发展模式,而是对具有丰富人文景观、自然风光、著名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通过政府引领企业共同开发,抓住当地旅游特色为重点吸引游客和投资商。在保护好环境、旅游资源和历史文物的前提下,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行业,建设旅游主导型小城镇。以游兴镇,适度开发或延伸旅游产业链,发挥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型小城镇,促进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 旅游小镇建设有利于云南省新农村建设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经济还欠发达,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4%左右。凭借自身现有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市场化运作,把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旅游小镇,此举既为我省旅游业向深度发展提供了新载体,为旅游“二次创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是响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号召,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开拓了一个新途径。
2.1 旅游小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2004年的统计表明,云南省有农村劳动力2081万人,占总人口的48%,占农业人口的60%,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为750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再加上每年还有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20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旅游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一方面就业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很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旅游行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社会就能间接增加5~7个就业机会。
正如发展经济学原理所指出的那样,城镇化有利于创造经济的最大增长空间,其聚集效应可使辖区内的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市场,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建设旅游小镇发展旅游业,能有效地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和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对周边农村地区的服务和辐射作用,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为农村剩余农业劳动力提供了充分的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广大农民可以参与到餐饮服务、运输服务等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从而分流农村劳动力,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据统计表明,自开始建设旅游小镇至2008年,3年间旅游小镇建设带动了全社会70亿元增量资金投入农村,年新增就业岗位近20万个,吸引了约37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2.2 旅游小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建设旅游小镇,发展旅游业,随着旅游者的进入,将发达地区、发达城市的思想观念、高新科技、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农村社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封闭状况,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的扩散。城市或城镇的科技、文化、政治在农村对城市或城镇的开放性互动过程中也能大大地促进其精神文明的建设。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看,要在旅游小镇的建设工作中谋得一席较好的转移岗位,就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用人单位为创造更多的效益,也必然加强对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农民接受更多的文明和文化知识,从而对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形成深刻的影响,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得以良好互动,缩小了农村文化、习惯与城市的差异,促进乡风文明。
2.3 旅游小镇建设有利于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建设旅游小镇,发展旅游业,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要,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客观上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卫生、美化状况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加大对乡村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居住等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作为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受益者们,当地的村民也会自发地行动起来,关心和爱护村镇的环境,并自觉形成爱护环境卫生、注重美化环境的意识。同时政府部门和民间资本也会加大投入,促进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倾斜,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从而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实现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
2.4 旅游小镇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指引作用
旅游小镇的建设丰富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内涵,是建设新农村的又一发展模式。旅游小镇把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当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旅游小镇的发展又为广大农民切实受益,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为解决我省小城镇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借鉴。今后我省农村地区可以旅游小镇为示范,以城镇化为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特色等,找准目标,培育发展具有自身地方优势的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坚持使城镇建设与新兴产业有机结合,尽快使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并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并带动农业产业化小镇、工业小镇、商贸小镇等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新型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中的独特作用,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3 以旅游小镇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云南省新农村建设
3.1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展现新农村新风貌
为使旅游小镇得到高层次的开发、高水平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全局利益,以前瞻的眼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小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并构建旅游城镇体系,以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的旅游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某个或多个旅游中心城镇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协作的城镇组成的旅游城镇群。 3.2 注重科技,搞好人才培养,引导当地村民积极参与,体现民主管理,乡风文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旅游小镇,除加强基础设施、景点等硬环境建设外,还要强化以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因此首先要充分重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旅游小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兴旅。借鉴国外成熟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的经验,我国政府、个人、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应多方主体推动,建立完善的网上预订交易,涉及酒店、交通、景点、旅游线路等服务,集中于在线调查、投诉与反馈、旅游科研、信息收集、语言选择、电子地图查询、信息交流与展示、会员管理、电子邮件、景点投票等服务。
我们应借助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旅游“二次创业”中,积极探索旅游小镇开发的有效途径,总结旅游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云南省全面推进旅游小镇建设,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平.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2):70-71. [2]云南旅游小镇经验获建设部肯定[EB/OL]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12/content_12680390.htm. [3]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8(6):47-48. [4]刘晓鹰,邹国伟.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移民及其城镇化推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189-191. [基金项目]本文是昆明学院课题(昆大科字KYZ2007011号)“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颖(1973—),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旅游系教师,云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云南地方经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