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又再次提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思路。从“十二五”规划建议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判断上看,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国际竞争加剧、科技进步作用进一步加大等一系列新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也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在新变化与新机遇面前,为了发挥综合带动作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旅游产业主要面临以下八个方面的重要任务。
第一,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据统计,2009年美国旅游总收入为939亿美元,人均用于旅游休闲消费的支出已经超过5000美元,而同期的中国旅游总收入为1.4万亿元人民币,国内游人均花费仅为535.4元人民币,不到100美元。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短期内不会彻底消除的背景下,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国内旅游市场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和推动国内旅游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在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着力解决人均消费不足、人均消费水平不高等问题,重视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
第二,促进产业融合,提高综合竞争力。据统计,与旅游业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行业或产业多达109个,一方面,这些产业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的同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这些产业的发展创造和拓展了广阔市场需求空间。因此,需要放大旅游产业的横向关联与带动作用,打破行业管理的局限性,依托林业、农业、水利、文化等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和项目开发,探索旅游资源(产品)一体化管理和经营的有效手段和对策机制,提高相关产业生产的附加值;同时向下游的交通、银行、保险等相关产业进行延伸,在提高服务便捷性的同时,推进服务业集聚高效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第三,放大社会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每10个就业岗位就有1个与旅游业有关。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字也显示,通过发展旅游业直接受益的我国贫困人口有6000万至8000万,相当于全国就业总数的7.8%,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4到1/3。进一步放大旅游业的社会功能,通过发展旅游业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实现人民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强化旅游业对于边远、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就业的作用,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点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产品和项目,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促进和谐与稳定。
第四,发挥地方优势特色,促进区域平衡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各区域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东部地区同时作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比重日益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则不断减小,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同时,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产品结构也逐渐趋向于合理,但与此对应,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体系不合理,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发挥地方优势特色,加大中西部地区市场和产品的开发培育力度,以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手段,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区域旅游平衡发展。
第五,消除结构性矛盾,提升服务质量。截止到2009年底,国民旅游占我国三大旅游市场的比重已经超过90%,旅游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客源市场的构成上看,低龄化、知识化、非团队化特征日益明显,需求模式多元化、组织方式散客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从产品供给面上看,团队式、单一性的旅游产品供给模式仍然是当前旅游产品供给的主要特征,面向现代需求、适应国民旅游市场需求的产品供给体系和供给模式尚未形成。面向普通民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采用满意度监测技术,以打造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根本目标,着力消除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是我国旅游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第六,突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注重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旅游业与现代科技的嵌入与衔接,加大旅游电子商务、虚拟旅游、3D技术等在旅游结算、旅游规划等工作中的应用能力,着力提高旅游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注重发展方式转变,依据减量投入、重复利用和再循环使用的原则利用资源和环境,探索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对低碳旅游、环保旅游项目的培育和倾斜,在星级酒店、A级景区评定中强化对发展方式转变等指标的约束作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数量扩张型向素质提升型的转变。
第七,推进法制化建设,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旅游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旅游法》的立法进程,探讨《旅游规划法》、《旅游资源管理法》、《旅游资源使用补偿法》等部门法制定的可行性,并通过行业规范、标准化体系的建设,重点解决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能力差、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弱、旅游规划约束力不强等问题;鼓励各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旅游综合试点改革和实验区建设,以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手段,重点解决长期以来束缚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融资、税制、行政体制机制等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应地方特色的行业规章和制度,营造旅游产业运行的良好法制环境。
第八,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和人力资源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规范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旅游人才队伍培养的标准体系,建立旅游规划师、旅游策划师、旅游景区评定师等专业人员的认证制度,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具有高技术含量行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比例;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具有特殊性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如导游的最低薪资制度,稳定基层旅游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保证从事旅游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各种荣誉制度,对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旅游工作者给予奖励;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探索政府、企业、高校联合办学和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旅游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