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凭祥地处祖国南疆边陲,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通车后,凭祥既是中国通往东盟各国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又是进出中国与东盟市场的重要门户。全市拥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1个国家二类口岸和5个边民互市点,湘桂铁路与322国道贯穿其中。凭祥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全市有壮、汉、瑶、苗、侗等17个民族,总人口10.6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3.7%。壮族人口有8.8万,占总人口的82.3%。
民族文化的重点分布及其特点
(一)独具特色的以军事名胜古迹为主的人文景观
历代以来,凭祥一直是个边陲重镇,尤其近代以后,发生过多次抗敌护边的战争,因而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御边旧址,军事名胜古迹较多,有“二关一卡十九隘”之称。既有气势雄伟的关隘,又有秀美奇特的古建筑;既有恢宏的古战场遗址,又有现代战争的痕迹。其中有友谊关城楼、金鸡山古炮台两个一级景点,有大连城、白玉洞、平岗岭地下长城三个二级景点,以及班夫人庙、万人坟、伏波庙、平而关、叫隘等三级景点。
(二)秀丽的以亚热带景观和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自然景观
凭祥大部分地区属于溶岩峰林地貌,山多洞多,且山美洞奇。往往是或山峦叠嶂,或奇峰林立和悬崖峭壁;岩洞内空间大,钟乳石形态万千,玲珑剔透。主要有金鸡山、法卡山、大青山、白云山及白玉洞、中山岩、牛岩、观音岩、瑛龙岩等。平而河自越南流入凭祥,河水清澈且流量大,水流平缓,两岸是青山翠竹,美丽的小村庄依山傍水,两岸景观充满着诗情画意。
(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凭祥有壮、汉、瑶、苗、侗等1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3.7%。千百年来,边疆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风俗习惯,地方民族风情浓郁。最具代表性的是歌圩和舞蹈。每年农历“三月三”是凭祥壮乡的山歌季节和瑶族盘王节,是青年男女以歌会友、以歌定情的好时光。每年的这个时候,壮乡到处是歌圩,山歌、情歌此起彼伏,场面好不热闹。壮族也是一个善舞的民族,最具代表的有铜鼓舞、扁担舞、抛绣球、板鞋舞。
(四)别具一格的边陲异国情调
中越两国一衣带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后,随着边贸的发展,两国人民之间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每到圩日,便有众多的越南边民、商人涌进凭祥赶圩、购物。尤其在浦寨和弄尧(弄怀)边民互市点,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越南男女老少过来做生意、购物,或旅游观光,他们或肩挑背扛忙着运商品,或在好奇地观看中国人、中国商品。总之,在这里,除了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越南、泰国等商品外,还可以看到异国服饰、异国面孔、异国商品等,别有一番风味,不用出国就可以领略到异国情调。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水平还很低,人文景观、特色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足够利用和重视,景点建设滞后,旅游内容单调。这几年凭祥的旅游开发侧重于跨国旅游,对本市景点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资源开发缺乏大动作,白玉洞、大连城、金鸡山、地下长城等还处在“原始”状态,一些被破坏、毁坏的景点,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像友谊关这个著名的景点配套设施远远落后于形势的要求。在旅游内容上,无论是娱乐场所还是旅游景点都显得单一,除了跨国旅游、边贸考察旅游之外,娱乐、购物、风情、度假、会议等旅游特色资源仍没有开发出来。在旅游线路开辟上,存在诸如线路过短、形式单一、新花样少及地方风情特色不足等问题,目前的跨国旅游线路,已显陈旧。在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缺少具有代表性、大手笔、标志性的品牌旅游景点景区。
旅游商品的研究和开发还没真正起步。目前凭祥市旅游产品稀少,还没有针对旅游服务而开设的地方特色旅游购物市场,旅游商品大多来自内地,没有边关民族特色,而凭祥生产的土特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差,缺乏艺术性和收藏性,游客购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旅游业整体效益受到影响。
旅游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条条”与“块块”的关系还没有理顺,产业运行机制不够理想,旅游业各大要素之间,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旅游业的高利润率加上凭祥的巨大优势,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但因缺乏统一规划,旅行社发展过快,造成旅游市场供求失衡,竞争激烈。特别是旅游市场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使资源企业应接不暇,加重了旅游企业的负担。另外,由于凭祥地处边陲要塞,在一些著名景点的开发、管理上,与国防建设的协调问题,是一大难点,也成为制约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旅游对外宣传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主要是依靠一年一度的中越边境商品交易会和边关文化旅游节的影响力,政府有关部门还没有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存在部门、企业各自为政的现象。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其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而目前市政府每年拨款很少,使许多宣传促销活动无法开展。在宣传过程中,手段形式单一,档次低下,形式不够活,力度也不大,对凭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区位优势宣传,包装不到位,始终处于“小打小闹”的局面,没有全面集中地展示凭祥旅游的优势和成果,影响力太小。
传统的民族特色逐渐被淡化。丰富多彩的现代快餐文化的大举进攻、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小城镇的大力推进,有意无意间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硬伤,婚丧嫁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吊脚楼变成了“小洋楼”,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甚至舶来品所替代,原汁原味的山乡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边境地区经济上的压力促使许多青年外出打工谋生,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环境。学校现代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民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加上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大部分青年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难以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对传统的民间山歌、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如富有壮族特色的服饰,除了农村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穿外,现在已被五颜六色的西化服饰所取代,那些壮族土布只有在极少数乡镇街市偶尔看到少量交易;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隆重歌圩、歌坡如今失去了昔日热火场面和浓郁的民族气息。
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凭祥市缺乏挖掘、整理壮民族传统文化的专职人员,缺乏了解、精通壮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由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当地的壮话流传下来的,要将这些文化整理成汉字材料,难度很大。另外,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深入民间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文化,导致一些民间传说等民族传统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失散。
对壮民族文化的地位认识不足。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的一笔财富。但是不少的领导没能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利用价值和重要性,没有看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正确关系,对于一些民族民间文化、历史遗址任由其消失、损坏,而不是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因此当前政府部门应该牵头抓紧保护民族遗产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使当地老百姓和旅游投资者从中得到实惠,进而增强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保护的意识。
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及旅游开发对策
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应当把它作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并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因此,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淘汰、摈弃民族文化糟粕的部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一)加强引导且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
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处于低档次阶段,具有明显的落后性。要使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起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必须加强正确引导,使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既要符合少数民族的实际,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既要体现群众性,又要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既要富有民族特色,又要体现现代意识。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改革、创新。例如,山歌、文艺表演等,不能局限于田间地头,村边巷里演出,要利用现代化手段,把这些比较优秀的文化艺术拍成电视电影专辑,在省、市电视台播放,让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上“荧屏”,让壮乡的歌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发展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着少数民族的劳动和生活,也体现着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应该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推陈出新,去芜存菁,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凭祥市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文化部门应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深入各村屯对各民族的文化节艺术资源进行调查、收集、整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形态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文化形态也因而改变,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与选择,如何使民族传统文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型,因此,要寻求经济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使之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处中越边境的凭祥市,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充分开发利用,使之为当地经济服务,文章认为,可以将民族传统文化与边关旅游结合起来,走旅游文化相结合之路。近几年来,凭祥市旅游业发展较快,但是也应看到,凭祥旅游业是粗放型的,依赖原有的旅游资源而不加以发展,不注重本市旅游景点的培育,尤其是没有开发利用具有边境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要不断开发旅游区产品,利用本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诸如民间民族艺术、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民族服饰等,组织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此来拓宽旅游文化的范围,增添文化旅游的色调,招更多的外地旅客。如舞求,这是凭祥特有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可以继承它原有的舞蹈形式,剔除它封建迷信的内容,把它编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民间舞蹈,在旅游景点表演,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旅游文化商品。此外,如舞龙、舞狮、竹杠舞、板鞋舞等等都可以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一种旅游产品。同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在大连城遗址兴建一个以恢复苏元春提督衙门为主要游览点的风景区,在镇南关大捷原址建设一个以展示中法战争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展览馆。
(四)发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机构的作用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民族文化抢救、保护的组织工作、指挥工作和管理工作。具有收藏保护职能的博物馆则要把即将消失于民间的民族文化瑰宝征集进馆,收藏起来,给予最佳保护,以见证于后人。
(五)培养和引进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人才
培养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人才,挖掘整理古籍,使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发扬。培养本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人才,引进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专业人才,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培养和引进通晓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和管理型人才,开拓民族民间文化演出市场、商品市场和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谢芳。论民族文化与贵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
2。海力波。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理念与开发前景[J]。广西民族研究,2002(2)
3。翁乾麟。云南广西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考察[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4。钟声宏。广西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
5。郑淑婧等。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