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成都市为实证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在理论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环城市乡村旅游带近年的变化,阐述了变化原因,并提出了将来环城市乡村旅游带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就这些趋势提出了开发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带 空间结构 发展策略 国内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
国内关于环城市乡村旅游带带状范围研究,目前主要成果是吴必虎教授《关于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一文中关于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分析,此研究分析最后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100 千米以内的地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最密集地带出现在距城市20 千米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城市70 千米左右的地区;在两个密集带之间距中心城市50千米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乡村旅游地低谷带,推论原因是那里出现了次级和/或同级中心地的干扰。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成都市环城市乡村旅游带数据研究
(一)数据采集
本文通过2009年7月20-30日对四川省成都市周边的实地调查,结合成都市旅游局提供的乡村旅游统计数据,以及在“成都旅游门户网”、《西南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当地知名媒体获取的信息,总共收集到了120处乡村旅游地,依据《成都市行政区划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本)进行校正,并最终记录其名称、所在位置。使用AutoCAD、Photoshop软件确定这些乡村旅游地与成都市的准确距离。 (二)数据处理
对获得的每一个乡村旅游地与成都市的距离,按每10千米为一个区段,计算每个区段内的乡村旅游地的个数,由于成都市辖区,以市区为核心,最远距离仅为100千米,因此此次调查以成都政区图为基本框架,结合周边其他地市乡村旅游地,最远距离确立为110千米,得到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围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成都市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一)对比分析 根据表1可以形成成都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曲线 。 在城郊乡村旅游的分布规律上与原研究成果基本相似,这说明采集的数据和最后的结论是可以被认同的。笔者通过对此次数据收集和处理,然后与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二)空间分布差异原因分析
首先,成都市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及其城乡结合带向外扩展,造成的整个乡村旅游分布的向外扩展;第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游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对成都市市民调查中,共有321个样本采用自驾车出游,占统计总量的42.3%。这就使得在距离不变的同时旅行的时间距离缩短,在相同的时间内,旅游者可以出行到更远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第三,交通条件的改善,成都市周边地区道路基础设施不断改进,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第四,次级中心正面作用突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表明,作为城市的次级中心对乡村旅游产生了较强的干扰,从而使得最终形成了乡村旅游带的低谷地带。本文对成都市的周边的次级中心进行了一个统计。 经过统计发现在统计到的11个成都市次级中心中,仅有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市的乡村旅游低谷带,双流县位于乡村旅游过渡地带,其他9个次级中心全部位于成都市一级乡村旅游聚集带,这与以往的研究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出现这样迥异的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 成都市乡村旅游市场刺激。在成都市收集的738份样本中关于前往农家频率调查中结果测算,人均每年前往农家乐的次数为7.10次,庞大的客源市场对于成都市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带的开发起到了很大刺激作用。 政府决策层的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成都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中是十分重要的,从颁发各种乡村旅游开发地方规范,到乡村旅游地的政府引导开发,再到乡村旅游地开发经营的政府监督机制的建立,政府都起到了一个宏观管理的作用。 成都市民休闲文化的影响。长久以来形成的休闲文化已经深深的植根在成都城市居民心中,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形式深得成都市民的喜好。以二级中心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地迅速地发挥出它们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周边环境优美、远离城市的地理和景观优势,成为成都市民选择的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二级城市本身的需求刺激。成都市周边的二级中心城市人口众多,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乡村旅游市场。在二级中心和成都市区客源市场的共同刺激下,形成了成都市二级中心与第一乡村旅游聚集带的重合现象。 成都市环城市乡村带带状发展策略解析
通过对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地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范围趋势的分析,笔者将成都市的乡村旅游从空间上划分为五个各具有不同特征的乡村旅游带: 第一,近郊乡村旅游过渡带,分布在城市周边30千米以内,作为城市到乡村旅游地的一个过渡地带。在这个区域内不排除有一些特殊的区域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环境,但是这些区域由于处于城市景观的强辐射范围,并最终会被城市扩张所蚕食,所以这个区域仅仅是城市与乡村旅游地间的一个过渡地带。第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带,分布在城市周边30-50千米的范围内,作为乡村旅游的第一聚集带,是整个环城市乡村旅游带体系中的第一个重点区域。将其定义为以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打产品的乡村旅游地。第三,乡村旅游转型过渡带,分布在城市周边50-70千米的范围内,作为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的一个低谷区域,同时也是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的一个过渡区域。第四,乡村旅游休闲体验带,分布在城市周边70-90千米的范围内,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的第二个核心发展区域,在中远期的可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其潜力较第一聚集区更大。该区域将作为以获取乡村体验为主题,以完好乡村旅游资源为背景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为主打。第五,原生态乡村旅游体验带,分布在距城市100千米以外,这作为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的外围区域,是一些深度体验、高品质乡村旅游发展的后备发展空间。高品质原生态的乡村体验旅游将是这一区域的核心产品。 环城市乡 村旅游带范围建设重点解析。乡村旅游过渡带(30千米以内)的转型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在20-30千米之间存在有着大量的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区域将很快失去作为乡村旅游耐力生存和发展的乡村旅游资源基础。这一区域最终是由乡村旅游向城市休闲度假地转换,利用区内相对城市少有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的休闲度假活动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日常休闲度假活动。 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带(40千米左右)的精品化和特色化建设。在距离城市30-50千米的这个范围作为乡村旅游的第一聚集发展区域,是目前环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重点在于对这些乡村旅游地从量向质的转变上,对这些已有的乡村旅游地进行精品化、特色化的建设,延长这些区域乡村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重点逐渐转移至80千米左右,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在距离城市70-90千米的这个范围内形成了乡村旅游的第二聚集区域,随着乡村旅游层次的不断提高,该区域将成为环城市乡村旅游带与第一聚集区域并驾齐驱的乡村旅游发展地,成为将来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的核心地带。因此在今后的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的开发中,在巩固发展第一聚集区域的同时,要逐渐将发展重心向80千米左右这一区域转移。 100千米以外的乡村旅游后备发展带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在距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广泛区域,远离城市的影响,集聚着大量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这里的乡村有原生态的乡村意象氛围。作为满足城市居民对于更高品质乡村体验的需求的资源储备,是将来发展时间较长的乡村生活体验发展带的主体依托。在目前的建设重点更多应是保护,保护好这一区域良好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为将来的发展预留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 3.吴必虎,黄安民,孔强.长春市城市游憩者行为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1996(2) 4.王云才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J].科学出版社,2006 5.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