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宏观的研究层面对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可行性对策,转变观念认识上的偏差,纠正实践操作中的偏差,从而更理性、客观地进行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真正推进河南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尽管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起,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如火如荼,但从目前的实践领域看,前景不容乐观。2009年,影响世界旅游业的两件大事……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同样影响到中国和河南的旅游业,使入境游持续保持负增长;从洪水到雪灾到地震到泥石流等频发的自然灾害,让人类品尝到自己对自然界的行为结果的惩罚;有着“世界历史看中国,中国历史看河南”之美誉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河南,2009年徐光春省长就提出了“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而直至如今,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前途无限光明,道路崎岖漫长”。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何方?
一、“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仅1994-2002年,国内发表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就有2.3万余篇,1990~2000年出版相关著作1300余部(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多学科比较》,张二勛、秦耀辰,《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观。其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需要”,即指发展的目标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二是“限制”,强调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三是“公平”,强调代际之间、代内之间、人类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和衷共济,平等发展;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与后代”的关系,做到福荫当代,泽被子孙。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和运用。广义的定义,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旅游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狭义的定义,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计划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需要,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学的需要(注:《旅游规划与开发》,龚绍方,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P36-37)。”一句话,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河南旅游业起步较晚,对河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但学术界能逐渐与世界接轨,引入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如2002年王淑华的《论河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张二勛、秦耀辰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尴尬》、2008年龚绍方的《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等。
二、制约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一)观念认知“一边倒”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在于学术界大都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如何可能”的问题上,却忽略了对可持续发展本身所赖以成立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是否可能”的问题进行研究。这种“一边倒”的倾向在学术研究领域是极为不正常的,至少是不严谨的。
比如,有专家曾提出这样的质疑: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须不断地同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系自身的生命过程,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绝对前提。也正因此,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是无法避免的,这种“干预”必然会打破自然界的自在状态,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尴尬》张二勋、秦耀辰,2004-06-27)。如此说来,“人”与“自然”如何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再如,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造成了发展机会的排他性,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同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和对立。首先,从“代内公平”来看,自然资源和发展机会的有限性与发展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注定了“占有”与“失去”并存,这是一种“零和博弈”关系。其次从“代际公平”来看,它是时间维度上的“零和博弈”关系。如果考虑后代的利益,人类就不得不“让渡”部分当代人的利益。如果以人类存在的无限性为参照,有限资源的分配份额对于当代人来说则只能无限趋于零,这无异于完全取消当代人发展甚至存在的可能性(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尴尬》张二勋、秦耀辰,2004-06-27)。既然如此,可持续发展观不就成了子虚乌有了吗?
河南旅游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就是最好的例证。各地都在高呼“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的口号的同时,却各自为政,为局部的利益,眼前的利益,恣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极大环境的代价换取较小的经济效益,而且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如果不能解决这样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与实践偏差大
1.偏差之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理论研究领域里已经认识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承载着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在实践领域里,旅游业被认为是低投入,高产出的“无烟产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全国有27个省(市、区)都把旅游业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除了有国家政策导向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是旅游业总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在稳健上升的现实驱动。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难免出现“盲目开发”或“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造成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何谈可持续发展。
2.偏差之二:牺牲环境为代价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理论上已经认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句定义那么简单,它蕴含有丰富的内涵。旅游产业是资源依赖度很高的产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是要受到“限制”的。比如,对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鱼类,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否则资源就会枯竭;对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和煤的利用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该资源的临界性,并研究可将消耗减少至最小程度的技术及其可利用性和得到替代物的可能性;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使物种的灭绝不超过物种的进化,否则会大大限制后人的选择,并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瓦解。
河南目前的旅游业就存在这个问题,在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求同保护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满足生存需要永远被置于至上的地位。由于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的限制,“靠山吃山,靠谁吃水”,旅游业开发、经营和管理粗放现象比较普遍。外延式的粗放开发,对不可再生资源造成永久性破坏,何谈可持续发展。 三、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发展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是实现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河南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要走产业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分清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各行其责,但却不能弱化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河南旅游产业,“政府主导”至关重要。从目前到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市场配置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等保障或平衡措施方面,仍然会发挥着任何企业或实体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焦作现象”,过去十年,焦作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了由煤城到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转型;如今,焦作再次加速推动旅游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再转型(《中国旅游报》,李建阳,2010-08-20)。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河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推手”。
(二)发展旅游业产业集群是实现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河南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注: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龚绍方,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随着国家对旅游“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定位和一系列配合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的出台,给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河南经济和旅游业提供了新的起点和发展平台。特别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开发,高起点建设精品旅游区,推荐重点景区整体开发”等,我们可以借助国家这些计划措施以及资金支持,依托河南独特旅游资源优势,加大力度打造河南旅游产业集群。今年河南“天地之中”申遗成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旅游资源集聚所获得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完全可以把“天地之中”发展和提升为河南旅游产业集群的龙头老大。相信这个龙头老大旅游企业庞大的产业规模一定会创造巨大的产业效益,一定会创造旅游集群的品牌市场号召力,吸引区域旅游企业集聚,从而构建起集群的产业规模化实体竞争力,同时产生示范效应,通过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实现河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科教兴旅”是实现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是这样阐述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技术向我们提供了更深刻认识自然系统的潜力,人们有能力使人类的事务同自然规律协调并在此过程中走向繁荣昌盛。人们可以期待一个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这一新时代必须建立在使资源环境条件得以持续和发展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从上面的概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支撑,是发挥自然潜力和协调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不仅要尽快地建立起高科技企业,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重视创造性的科研工作,还要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不仅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保障。离开了科技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终将成为一座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所以,实施"科教兴旅"是实现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虽然制约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很多客观因素依然存在,而解决的对策也只是局限于宏观的理论研究层面,离解决实际问题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值得振奋的是,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即国发〔2009〕4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首次把旅游业发展上升到一个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985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由2008年的8.74%(1591.96亿元)提高到了10.2%,较之199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净增1685亿元。同时,旅游业有力拉动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我省经济转型,逐步成为河南省实施“旅游立省”、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坚定不移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然成为大家共识。在这种形势下,希望政府、学术界和社会都能正视这些制约因素,高度重视这些制约因素,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深入研究,不断转变观念认识上的偏差,逐步纠正实践操作中的偏差,从而更理性、客观地进行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真正推进河南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瑞.2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龚绍方.旅游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3]聂献忠.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戴松成,龚绍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报告[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张二勛.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多学科比较[J].广州: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