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旅游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较长时间里以顺差的形式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09年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开始显现,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本文回顾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历史演进,分析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 逆差 对策 引言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向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获得报酬的活动,既包括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旅游,又包括本国旅游者的出境旅游。一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世界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1950-2010年,世界旅游业以持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增长。国际旅游人数从253万人次发展到9400万人次,增长了36倍,国际旅游收入从21亿美元增加到9190亿美元,增长了436倍。旅游产业达到空前规模。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旅游业重心向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转移趋势明显,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吸引的旅游者数量正在趋于一致,从将近1.8亿人次的差别缩减到5000万人次左右,所占份额从40%缩减到10%。我国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但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却于2009年由顺差转为逆差,并在逐渐扩大,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并没有带来正面效应。因此,研究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演变历程 (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总体规模演变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规模(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7.69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06.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0.66%,增长率长期保持高位,除了1989年和2003年,其余年份都保持增长的状态,如图1所示。 (二)从旅游服务贸易顺差到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需要利用入境旅游赚取外汇,而入境旅游随后的发展也圆满地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70亿美元,增长近181倍,年均增长率为28.9%。我国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世界排名从1980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5位。 旅游服务贸易一直是我国服务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2010年,旅游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均超过30%。1981-199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保持小额顺差状态下的支撑表现得还不明显。但1992年以来(1994年除外)我国服务贸易始终处在逆差的状态下,旅游服务贸易成为仅有的两个一直顺差的项目之一,且自2000年来顺差不断增大,这种支撑就显得格外重要。旅游领域的长期顺差有力缓解了我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的局面(见图2)。 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被出境旅游消费超出。2009年、2010年与2011年的逆差分别为23亿美元、91亿美元和241亿美元。旅游服务贸易对整个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随着旅游服务贸易规模的快速扩大,逆差的增长还有加速的趋势,如图2所示。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源于入境与出境旅游规模和收入的不匹配。21世纪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乏力。不仅在“三大市场”中份额不断下降,增长率也逐步下滑。2001-2005年在“三大市场”的份额为9.26%,2006-2010年减至6.85%。2001-2005年增长率为7.91%,2006-2010年降至2.21%。纵向增速递减,横向也不乐观。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增长率为5.7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7%),仅高于欧洲(3.2%),与亚太(12.6%)、中东(13.9%)差距明显,还落后于美洲(7.7%)、非洲(6.4%),也低于同属“金砖国家”的印度(9.3%)和南非(15.1%)。 与入境不同的是,出境旅游市场作为庞大国内市场的延伸,在目的地数量不断扩展、出行便利度持续提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推动下,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不但ADS国家(地区)达到114个,覆盖世界上一半左右的国家(地区),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现了接近20%的年均增长。2011年达到创纪录的7025万人次,是美国出境市场的1.5倍,日本出境市场的3.5倍。同时,因私出境人数保持着较高增长,1992年到2011年,因私出境比重已从不足40%增长到91%。入境与出境旅游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出现。 (二)深层次原因 从国际范围看,旅游业发展受到普遍重视,制定与实施刺激入境旅游发展的旅游政策已经成为主要工作手段,发达国家尤其如此。比如美国2012年推出的《国家旅游和旅行战略》和2009年推出的《旅游促进法案》、欧盟的《新欧盟旅游政策框架》、英国的《2012年决胜:旅游业战略和超越》、法国的《旅游服务业发展与现代化法律(草案)》、日本的《新成长战略——重建“活力日本”方案》、澳大利亚的《国家长期旅游业战略》、新西兰的《2015年旅游业发展战略》、加拿大的《2009-2013年旅游业发展战略》、韩国的《观光产业先进化战略》等。 美国为吸引国际游客、促销旅游产品和宣传国家形象,在2012年5月出炉的国家旅游和旅行战略中,制定了长达十年、总额为2500亿美元的促销计划。每年促销费用占GDP的比例高达1.66‰。美国在保障促销资金的同时,积极消减访美签证障碍。向需要签证(占访美游客总数的40%)的国际游客提供便利,以有效拓展新客源。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表现了发达国家对旅游业的重视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心。随着政策效应的显现,国际间旅游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直接压缩了我国入境旅游的市场空间。 反观我国,至今缺乏国家层面的入境旅游发展战略,也没有具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国家形象体系。这直接导致了促销上缺乏国家平台的依托,规范或标准制定上无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结果自然是入境旅游市场疲软。不仅如此,出境市场也极大影响了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购物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我国游客极为热衷奢侈品购物,而规模庞大且快速发展的出境旅游市场也吸引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注意力,它们想方设法为国人境外购物提供各种便利,进一步刺激了购物欲望。2010年,我国公民仅在欧洲市场购买奢侈品累计消费近50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107亿美元)的4倍之多。2011年“十一黄金周”,我国游客7天境外奢侈品消费相当于国内市场3个月总额。由于缺乏市内免税店等政策配套,我国游客的外购需求无法有效内引,成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恶化的重要肇因。
遏制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指引入境旅游健康发展的国家战略,没有独特鲜明、影响力大的国家旅游形象,无法有效应对旅游强国的激烈竞争,造成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加剧。因此,要遏制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趋势,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制定战略导向的出境旅游促进政策 进一步把握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强调国际市场开发的目标、指标和年度主题。在总体规划下,开展年度和阶段性工作,尽快开展有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评估体系构建。研究制定战略导向的出境旅游促进政策,以强化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针对性与长效性,实现入境旅游从偏重“量”的增长向“量质并重”转变。重点探索航权开放,支持和鼓励增开国际航线;简化签证手续,推动对有条件的客源地实施口岸签证、落地签证,对符合条件的散客实行多次往返签证、免签证;加快推动我国与境外票务预定系统的对接;推动完善适应入境旅游需求的旅游预订等电子商务系统、信用卡支付等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多语种解说系统建设。同时,要制定我国特色的旅游业标准体系,既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业的运作模式,又弘扬我国核心价值观,强力争夺国际旅游业的话语权。 (二)研究制定国家旅游形象中长期推广规划和促销策略 从国际经验看,国家层面的营销和推广由于带有公益性和外部性,更多以政府为主导。这需要在多方面大力投入,尽快推出国家旅游形象。按照美国的1.66‰的标准,我国政府每年投入促销的标准应达到752亿人民币的规模。同时,旅游营销政策和进程实施,需要在确定中长期营销目标的基础上系统考量。这就必须重点解决我国国家旅游形象目标的确立模式和相关体系的建设问题。从国际经验看,解决的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参与营销的方式选择、营销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营销效果的测度体系建设。 (三)通过免税政策创新吸引外购资金内移 从扩大销售对象和产品经营范围着手,通过将销售对象扩大到出境旅游的我国公民,出台市内免税店国人免税购物政策,将其打造成境外游客和我国公民出境购物的契合点,既有助于将外购转化为内需,也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争取市内免税店的商品经营范围扩大到烟草、酒水和药品保健品、数码电器等国人境外购物喜欢的商品。 参考文献: 1.常芮.我国出境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商业时代,2006(17) 2.陈福明等.新机遇期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8(29) 3.常依群.中国免税市场的挑战与机遇[J].对外经贸实务,1999(10) 4.徐虹等.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策略探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8(7) 5.朱华.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经济与国际竞争[J].国际经济合作,2005(11) 6.刘迎辉.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4) 7.赵华.入境游客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