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旅游消费的一段话中,分别阐述了“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居民汽车拥有量增加”、“居民旅游文化消费增加”3层意思。这说明,“住房”、“汽车”、“旅游文化消费”已成为新时期衡量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5年“旅游消费大幅增加”。这是对5年来全国旅游业发展成就和旅游工作的充分肯定。笔者认为,可以从5个方面解读“旅游消费大幅增加”的深层涵义。
一、旅游业是危中“求机”的产业。
过去5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5年。这场危机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实属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部署下,中国迅速应对,逐步形成了全面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同时在危机中不断寻找发展的机遇。
发展旅游业成为国家危中“求机”的重要选择。这缘于对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国际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量仅经数月的短暂下降后就迅速复苏,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0年全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比2009年增长了6.7%,比危机发生前的2007年增长了3.5%。在国内,正如王岐山副总理指出的,“各个行业都在救火,旅游业却在红红火火发展”。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危机背景下,中央强调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凸显了旅游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意义所在。
二、旅游业是稳中“求进”的产业。
过去5年,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与此同时,国民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中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其中既要“稳”一部分,更要“进”一部分,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经济不发展,什么事都办不成”。
发展旅游业则属于“进”的范畴。这缘于旅游业的产业属性,旅游发展的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已经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这也缘于旅游消费的独特优势,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和多层次的消费。过去5年的实绩证明了旅游业“进”的速度与质量,国内旅游人数从16.1亿人次增长到29.6亿人次,年均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从7771亿元增长到2.27万亿元,年均增长18.7%。
三、旅游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
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消费,潜力也在消费。与住房、汽车、家电等消费相比,旅游消费可重复性特征更为明显。而且旅游消费是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旅游消费中的投机性成分很少。
过去5年,扩大旅游消费成为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农村欠发达地区、资源枯竭型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都以首先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吸引旅游消费人群为工作着力点。2012年,国内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已接近10%。
此外,随着近年来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发展和便利化,在游客花费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交通花费持续下降,2012年散客外地游人均花费中,交通花费仅占不到四成,交通花费的下降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消费的“含金量”。
四、旅游成为更多人的权利。旅游业大众化趋势日趋明显,老年人、青少年、中低收入人群不断加入旅游消费队伍;很多地区农村富裕起来后,出去旅游的农民也在不断增加。过去5年,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率从1次上升到两次。2012年,城镇居民出游人数达19.33亿人次,其中过夜游占47%,出游率达271%;农村居民出游人数达10.24亿人次,其中过夜游占39%,出游率达159%。
五、旅游消费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旅游消费的一段话分别阐述了“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居民汽车拥有量增加”、“居民旅游文化消费增加”3层意思。这说明,“住房”、“汽车”、“旅游文化消费”已成为新时期衡量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强调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的重要目的。这说明,国家已经日益重视发展旅游休闲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提升全体国民的旅游休闲质量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旅游休闲消费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