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苏浙民资正试图通过进军典当担保业,成就他们的“金融梦”。据权威数据,2005年商务部共审批478家典当行及分支机构,其中浙江获批29家,在全国各省市中拔得头筹。这29家新增典当行绝大部分都由民资控股,平均注册资本1500万元以上,最高达6000万元。如此数量,即使按平均注册资金估算,浙江也有4亿多元民资涌入典当行业。
而在江苏,2005年也有近3亿元资金进入典当行业。全年新增25家典当行,平均注册资金1200万元,最高5000万元。
去年上半年,由浙江泰力实业有限公司牵头,包括中瑞集团在内的几家温州企业试图申请成立一家名为“建华银行”的民资银行。但浙江民资进军金融业的这次努力最终以折戟沉沙告终。
尽管如此,苏浙来自草根层面的金融冲动依然高涨。一方面是宏观调控条件下银行放贷闸门收紧,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其中巨大的商业空间令苏浙日益强大的民间资本“垂涎”。
在这种情况下,苏浙的民资兵分三路,一是以参股的方式介入到各地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之中;二是通过共同出资、合伙等方式开设典当行、担保公司;三是通过民间融资渠道获取高额利润。这其中,被称为“第二银行”的典当行业备受青睐。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浙江拥有庞大的民间资本,民间借贷数量也相当可观。温州拥有超过3000亿元的民间资金,它们活跃在银行、典当、担保等多个金融领域。他说,由于浙江民资独立性较强,它们更倾向于能够拥有自主权的典当等行业。
2005年上半年,商务部、公安部正式颁布施行新《典当管理办法》,重新设定了典当业的准入门槛,“冰封”5年之久的典当业重新“解冻”。
行情表明,较高的综合管理费费率,使典当行的典当月息可达3%到3.5%,相当于年息36%至42%,风险大的项目利息会更高。
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融资风险是典当行最关键的问题。
在没有有效风险控制手段的条件下,很多典当行采取了“相物+相人”的经营手法。“看物、看人在典当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一些小的典当行,遇到一笔大业务时,会全员出动进行考察,考察对象包括抵押物以及企业、个人的信誉、人品等。在决定是否做这笔业务时,有的典当行甚至会开一个“民主表决会”。
“我们不指望打官司。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生意,做砸一笔就会导致整个典当行的危机。所以我们小心谨慎,一般很少做股权抵押,尽可能找有信誉、抵押物牢靠、实力较强的企业。”高经理说。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5%的就业机会和近60%的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与发达国家典当业比较,我国典当业还处在‘婴儿期’,但来自苏浙民间的冲动或许将率先带领中国典当业实现突破,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救急的新渠道。”周德文说。
夏虹则提醒说,苏浙民资投资典当业,其志或许并不仅仅在典当,而在银行等金融业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