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流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发达国家所发生的厂商和零售连锁商排挤专职批发商业的现象也已经开始出现。因此,如何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重构批发商业,如何改变国有批发商业的萎缩状况,成为政企学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依据手头资料,试对日本和美国的批发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一粗浅分析,希望能对搞好中国批发业提供些启示。
一、日美批发业的现状
1.日美批发业的发展
批发商业是指将商品从生产者手中收购进来,然后再将其转售给其他生产者或零售商的商业.在美国,98%的工业消费品,20%的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绝大部分要通过批发商业转售给生产者和零售商。日本也是如此,绝大部分的工业品和农产品都要通过批发商业来进行流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都获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格局。随着生产者、中间生产者和其他用户与零售经营者的增加,对处于生产与零售之间的执行收购和转售商品职能的批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日美两国批发业的发展。
统计资料显示,战后日美两国的批发业无论是机构数,还是从业人员数和销售额都有很大发展。其中美国 1958年批发业销售额为2857亿美元,到1992年增加到32498亿美元;日本1960年批发业销售额为18.47万亿元,到1996年增加到515.6万亿日元。
可见,战后以来,日美两国的批发业都在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即使在五六十年代批发无用论泛滥时期,批发业仍然在继续发展。日本虽然 1994年的批发业较1988年和1991年有所减少,但这只是泡沫经济破灭的反映,与1979年相比仍然要高出许多,并且从1996年开始又有了增加。
2.日美批发业的结构
批发结构分析的内容应该有很多,诸如规模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主体结构等,都属于结构分析的内容。限于篇幅,这里只分析日美批发业的主体结构,以便把握批发业投资主体的发展变化。从历史上看,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批发业是由独立的商业资本专门从事经营的。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由于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巨大垄断厂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开始依靠人为决定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来统治市场。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控制商品流通渠道,尤其是要控制在商品流通中起重要作用的批发环节,特别是头道批发环节。这样,巨大厂商和零售商就开始插手批发业,排挤原有的独立的商业批发企业。从而,在发达国家就出现了批发资本多元化的现象。美国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根据1992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从批发商业主体看,美国批发商业由三个部分组成,即:(1)商人批发商,这是主要部分,约占机构的83%,销售额的 57%,与1982年比较,机构的比重提高了0.3%,销售额的比重提高了0.7%。(2)制造业的销售分支机构和销售办事处,约占机构的7%,销售额的31%,与1982年相比,机构与销售额分别下降了0.3%和0.5%。(3)代理商和经纪人,约占机构的10%,销售额的12%,与1982年相比,机构没有变化,销售额下降了O.2%。
日本虽然也发生过厂商排挤批发企业的现象,但表现形式却和美国大不相同,不是厂商直接投资设立批发企业,而多是采取系列化的形式来控制批发企业。所谓系列化是指厂商利用契约和参股等方式将原有的批发企业作为自己的代理系列店或特许店,使它们成为自己流通系列上的一员。厂商从价格、备货、销售地区等方面来控制批发企业。但这些批发企业虽然从属于厂商,可多数仍然是独立的企业。从批发主体看,日本批发商有以下类型:厂商自设的批发公司、厂商控制下的特约批发店、独立的批发商、零售连锁商的批发店等。从1993年的资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独立的批发企业仍然占多数,为 67.4%,而厂商控制的系列的批发企业数占到13.8%。如果以年销售额为 100%,其中厂商直接销售给产品用户的占16.0%,厂商直接销售给零售商的占11.0%,经过一次批发的占 12.8%,经过二次批发的占13.1%,经过三次批发的占14.9%,其他批发形式的占32.3%。和1982年的资料相比,厂商的直接销售减少了2.4%,其他批发形式的销售额比重变化不大。
二、日美批发业的发展趋势
从上述统计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印象:(1)批发业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经济发展会带来商品生产的大量化,进而会带来商品流通的大规模化。这样就会对处于生产与零售之间,在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金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批发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会促进批发业的极大发展。(2)经济发展会产生巨大垄断资本,它们为了垄断利益会在批发领域与专职的商人批发企业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直到夺取部分商品的批发权,从而会出现排挤部分商人批发企业,使批发业出现资本多元化,制造商和零售商执行某些批发职能的现象。(3)专职的商人批发企业仍然会在批发业中占据主要地位。这是因为商人批发企业的存在基础并没有被竞争所消灭,即无论生产如何集中,企业规模如何庞大,也不可能将所有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都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也不可能完全解决生产与零售之间存在的商品、时间、空间的结构性矛盾,从而会给商人批发企业留下大量的发展空间;而大量中小生产和零售企业的存在,又使集中和分散商品以及由此而来的物流和金融等批发职能成为必需,从而为商人批发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虽然商人批发企业还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机会,但并不是说商人批发企业不竞争不变革就可以顺利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事实也是如此,日美两国的商人批发企业正是依靠变革和竞争才在厂商与连锁零售商的排挤中站稳脚跟,打出一片新天地的。目前,日美商人批发企业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首先,由于批发业处于生产者和零售商之间,所以这二者的发展变化会直接影响批发业的生存环境。在生产者与零售商规模都比较小的情况下,批发商处于主宰地位,可以选择生产和零售商。但由于垄断资本的发展,厂商和零售商的巨大以及他们对批发业的介入,使目前已经进入厂商和零售商选择批发商的时代.
其次,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批发企业的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批发业的重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比如在日本,近年来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批发企业淘汰和重组的步伐在加快,以大型批发商为中心的兼并与重组的例子不断增加。1993年日本在酒类、食品和日用杂品等批发行业发生了大规模的企业合并现象。许多中小批发企业也加强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从1994年的统计资料看,就从业人员规模来说,大规模店增加了1.8%,但占批发店数量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则下降了7.1%。
最后,批发企业在经营上不断进行革新。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许多批发企业开始在经营上进行革新。主要做法是:
(1)树立面对新形势的全新经营理念。美国第一大食品批发企业 Super Valu Stores提出了“交易对手的零售店不发展,我们也不会发展”的经营理念。日本菱食集团提出了“没有零售的繁荣就没有批发的繁荣”的新理念。
(2)重新认识批发职能。介于生产与零售之间的批发商的主要职能是集中商品、中转商品、分散商品,为了完成这些职能还要承担运输、库存等物流职能。现今的批发企业除了上述职能以外,还要加上以下几项:通过独特的供货渠道提供商品;开发新颖独特的商品;用准确而全面的市场信息给零售店以及时的支持;为超市和便利店提供整体物流能力;资金融通,等等。
(3)提高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完善信息网络。近年来,由于零售企业定货出现少量多品种化,使批发企业经营的商品品种大为增加。这样批发业务更加复杂化,从而使提高技术水平、完善信息网络成为新的趋势。很多批发商在会计、开单、存货控制和市场预测等方面已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其他技术,以减少管理费用。另外,据1997年日本对批发业信息化状况的调查,年销售额在100亿-500亿日元的批发企业有 73.5%实现了网络化,而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下的批发企业也有30%实现了网络化。
(4)面向零售,开发支援零售的服务系统。批发业开始出现了重视零售,向零售领域延伸,开发适合零售业态的新的服务体系的倾向。
(5)开发自有品牌商品,通过商品差别化提高批发业的竞争力。由于零售需求的多样化、少量化,使批发企业有机会向生产延伸,开发PB产品,形成批发——生产型企业,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6)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日美两国的批发企业尤其是大型批发企业,充分利用目前出现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进出口贸易的经营,有的引进外国名牌产品,向国内销售;有的依托本国厂商,代理其商品出口,从而实现跨国经营,完成企业的国际化。
事实表明,日美批发业在战后的确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专职批发的商人批发企业,虽然前进道路艰难,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经济的发展和垄断集团的发展不可能消除批发业的存在基础,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商人批发企业。但它们的介入会导致批发领域的激烈竞争,改变批发业的主体结构和组织形态。(2)商人批发企业通过自己的经营革新,完全可以在批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向生产和零售两方面延伸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3)关键是要认真分析批发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和批发企业本身的条件,围绕生产与零售体制的变化,对批发企业进行根本性的调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批发与生产、零售的关系,在与生产与零售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出新的发展之路。
|